中文學名
蘄春艾葉別稱艾蒿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目菊目科菊科屬蒿屬種蘄春艾葉分布區域湖北東南部
植物特徵
蘄春艾草又名艾蒿,屬菊科蒿屬,是多草本植物。其莖直立,高 約80-250厘米;葉片寬大肥厚,被毛密而長,形狀如蒿,每片葉有五個大的缺刻。葉面淡青色或灰色,莖桿及葉片的背面密生白色絨毛,柔軟而光滑,香氣濃郁。
藥效功能
葉、莖均可入藥,也可泡水口服、入菜和洗滌。蘄春艾草,有治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腸胃炎等功效。以蘄春艾草煎水可防治皮膚病。對於產婦和嬰兒,都可消毒強身。後世研究認為,蘄春艾草可治月經不調、腹中冷痛、胎漏下血、胎動不安、宮寒不孕等症將艾草搗碎如絨,稱“艾絨”,製成艾柱,燃灸經穴,能驅寒除濕,溫通氣血,通經活絡,故醫家謂艾可灸百病(《名醫別錄》)稱之為灸草。蘄春艾草不僅治療多種疾病,還具有奇香,可以作調香原料。枝葉熏煙能驅蚊蠅,具禳毒殺菌的功效。“明清插柳,端午插艾”,蘄春人更是把蘄春艾草比一般艾更香,入藥治療效果更好。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醫學藥理研究中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葉煙燻防疫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防疫法。
藥用價值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與李時珍
可以這樣說,沒有李時珍,就沒有蘄春艾草。相傳曾經李時珍常上麒麟山(今蘄州鎮郊)採集艾葉標本,並在家園裡親自種植,並首次將蘄州艾葉命名為蘄艾。據《本草綱目》載:“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罈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從此,蘄艾之名,風靡全國。正是由於李時珍對蘄州艾葉的肯定,從而為蘄艾成為艾葉道地藥材的地位奠定了基礎。繼李時珍之後的明清醫家及本草醫籍皆遵從時珍之說,十分重視和極為推崇蘄艾,明《本草乘雅半偈》記載:“蘄州貢艾葉,葉九尖,長盈五、七寸,厚約一分許,豈唯力勝,堪稱美艾。”清代的《本草備要》、《本草從新》、《本草易讀》、《得配本草》等皆明載:以蘄州者(蘄艾)為勝。現代的一些醫藥專著均強調蘄艾的優質性和道地性,如1953年時逸人著《中國藥物學》就註明:艾產於我國各地,以湖北蘄春縣最佳。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藥學》、現代中藥的大型志書《中藥志》以及台灣出版《本草藥性大辭典》等也多有類似記載。
與蘄春
蘄春縣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大別山南麓,境內低山丘陵交錯,氣候冬冷夏熱,雨量充沛,適宜於多種中藥材生長,《本草綱目》記載的1892種藥物中,見諸於蘄春的就有700多種。“千門萬戶懸菖艾, 出門十里聞藥香”,蘄春人民自古以來就有種藥的習慣。
李時珍與蘄春艾草(7張)《蘄州藥志》收載有蘄州地區道地藥材及較常植用的250種中草藥外,還設有專章“蘄州特產集錦”,介紹蘄州特產藥材與藥物產品,如著名的“蘄春四寶”:蘄艾、蘄蛇、蘄竹、蘄龜,還有蘄菜、蘄姜、蘄茶、蘄藕、蘄州艾條等地方特產。 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發展到25.6萬畝,以杜仲、銀杏、厚朴、黃柏,白朮、桔梗、蘄艾、生地、丹皮、杭菊、莘荑花、丹參、玄參、紫蘇、茯苓、天麻等“四木十草兩菌”為主體的主導品種發展到33個,全縣藥材總產量達到9715噸,藥材總產值達1.5 億元。獅子鎮大王山李時珍藥物種植場是國家級重點藥材種植基地,面積達1.2萬畝,擁有杜仲、厚朴、黃柏、 白朮、丹皮等10多個品種,藥材儲積價值近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