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文叢:夢裡潮音

《本色文叢:夢裡潮音》是2013年3月1日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樞元。

基本介紹

  • 書名:本色文叢:夢裡潮音
  •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 頁數:236頁
  • 開本:32開
  • 作者:魯樞元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31.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本色文叢:夢裡潮音》捆堡海危是“本色文叢”系列之一,收錄了魯樞元的日記作品(1980—1989年)。如果說中國文學在20世紀擁有兩個自己的年代,那么,一個是在“五四”精神感召下產生的“三十年代”,另一個就是“文革”浩劫過後的“八十年代”。僅僅20年過去,“八十年代”就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斷代史學問題。不僅文學,同時也已波及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

作者簡介

魯樞元,男,生於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開封市,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現任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夜頸估士生導師,蘇州大學生態批評拘茅企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鄭州大學、海南大學教授及華東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高等院校客座教授。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審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文藝學跨學科研究,在文學心理學、文學言語學、生態批評及生態文藝學諸領域有開拓性貢獻。堅信性情先於知識、觀念重於方法,學術姿態應是生命本色的展露。主要著作有:《創作心理研究》(1985)、《文藝心理闡釋》(1989)、《超越語言》(1990)、《精神守望》(1998)、《生態文藝學》(2000)、《生態批評的空間》(2006)等。主編有《文藝心理學著譯叢書》、《文藝心理學大辭典》、拘船戶《生態批評學術資源庫》等。1988年被國家人事部遴選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圖書目錄

一九八零年日記
一九八一年日記
一九八二年日記
一九八三年日記
一九八四年日記
一九八五年日記
一九八六年日記
一九八七年日記
—九八八年日記
一九八九年日記

後記

打開塵封二十乃至三十多年的這些日記,更多的是感傷。既為那艱難時世中樂觀主義的豪情,更為日記中清清楚楚記錄下的、而在之後忙忙碌碌日常生活中漸漸淡忘的那些身影。尤其是曾經關愛過、訓導過、扶持過我而如今已經過世的那些師、友。如:朱光潛、周揚、王元化、蔣孔陽、王西彥、茹志鵑、李子云、周介人、蘇金傘、王淑明、林煥平、許覺民、於黑丁、林藍、龔依群、趙以文、趙文山、任訪秋、胡清溪、吳強、王若望、高國平、鮑昌、牛庸懋、趙青勃、段更新、王大海、徐學龍、車得基、丁琳、耿恭讓、張凱亭、李連魁、喬典運、劉思、段荃法、劉彥釗、熊振璜、李建華、劉敏言、莊眾、王曾凡等。我願把這本小書作為心香一瓣奉獻給他們,祝願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不再受委屈,不再有哀痛,寧靜、愉悅地過日子。
這裡刊印的我的八十年代的日記。只能說是“日記摘抄”,是從大約50萬字中摘抄下的十多萬與文學活動關係密切的文字。由於時間過於緊迫.我不得不動員了我以往的學生張守海博士、朱鵬傑博士、梅雨恬博t、李紅英碩士及在讀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劉晗、胡艷秋、曹言慧、徐蓉幫助做了大量複印與電子輸入方面的工作,讓他們付出了諸多額外的勞動。
所謂“日記”,儘管是即時記錄下的當日發生的事情.終也不過是我一己的記憶,而且才嫌多半屬於情緒記蘭希才憶,其準確性、可信度.都只能從“記憶”的心理屬性上考量。日記中記錄下的他人的言與行,當時就已經過我的接受、選擇與理解,一如電影《羅生門》中的口供,如有差錯,只能由我個人負責。這是必須鄭重聲明的。
對於書稿中某些文字的去留,責任編輯陳嫣女士表現出的智慧和耐心令我深為感動。
這本書最終得以出版,要感謝老友王先霈教授的熱心舉薦;更要感謝於曉明先生的賞識與有力、有序的操作。
魯樞元2012年10月4日蘇州雅煉道套大學
再訂於2013年2月16日海口

序言

如果說中國文學在20世紀擁有兩個自己的年代,那么,一個是在“五四”精神感召下產生的“三十年代”,另一個就是“文革”浩劫過後的“八十年代”。僅僅20年過去,“八十年代”就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斷代史學問題。不僅文學,同時也已波及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
在八十年代的文學潮流中,我不過是激浪裹挾的一粒沙子,誇大一點說,一粒小小的石子。我有幸隨波逐流、顛簸浮沉,親歷了某些潮漲潮落、風雲變幻。
八十年代,正是我由“而立”向“不惑”過渡的生命活動期,按說已經老大不小。但由於自己貧寒的家庭出身、平常的社會地位、譾陋的學術儲備,我還只能像一個怯生生的少年,懷抱一顆衝動而叉惶惑、任性而叉敬畏的心,觀察著文壇上發生的一刀,並悉心記錄成文字。這些文字。只能看做我個人對於一個時代的文學記憶。
九十年代後,我離開生我養我的中原大地,先後漂泊海南、江南。“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曾經風高浪激的八十年代文壇已化為夢中的浮光掠影、絕晌餘緒。我問過自己。原屬“私密性”的文字如今拿出示眾,究其為何?我想,大約還是為自己。其,為了滿足一個漸進老境的讀書人“懷舊”、“憶往”的通常心理:其二,也許還有一個心靈深處不甘寂寞的外鄉人以自己的“嚶嚶”、“啾啾”呼喚“友聲”的渴望。
當然,如果有關注八十年代文學思潮的研究者,偏要將其當做“野史”,“軼聞”之類的史學文案,那該是超出本心的“附加值”了。
魯樞元壬辰年仲秋姑蘇
對於書稿中某些文字的去留,責任編輯陳嫣女士表現出的智慧和耐心令我深為感動。
這本書最終得以出版,要感謝老友王先霈教授的熱心舉薦;更要感謝於曉明先生的賞識與有力、有序的操作。
魯樞元2012年10月4日蘇州大學
再訂於2013年2月16日海口

序言

如果說中國文學在20世紀擁有兩個自己的年代,那么,一個是在“五四”精神感召下產生的“三十年代”,另一個就是“文革”浩劫過後的“八十年代”。僅僅20年過去,“八十年代”就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斷代史學問題。不僅文學,同時也已波及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
在八十年代的文學潮流中,我不過是激浪裹挾的一粒沙子,誇大一點說,一粒小小的石子。我有幸隨波逐流、顛簸浮沉,親歷了某些潮漲潮落、風雲變幻。
八十年代,正是我由“而立”向“不惑”過渡的生命活動期,按說已經老大不小。但由於自己貧寒的家庭出身、平常的社會地位、譾陋的學術儲備,我還只能像一個怯生生的少年,懷抱一顆衝動而叉惶惑、任性而叉敬畏的心,觀察著文壇上發生的一刀,並悉心記錄成文字。這些文字。只能看做我個人對於一個時代的文學記憶。
九十年代後,我離開生我養我的中原大地,先後漂泊海南、江南。“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曾經風高浪激的八十年代文壇已化為夢中的浮光掠影、絕晌餘緒。我問過自己。原屬“私密性”的文字如今拿出示眾,究其為何?我想,大約還是為自己。其,為了滿足一個漸進老境的讀書人“懷舊”、“憶往”的通常心理:其二,也許還有一個心靈深處不甘寂寞的外鄉人以自己的“嚶嚶”、“啾啾”呼喚“友聲”的渴望。
當然,如果有關注八十年代文學思潮的研究者,偏要將其當做“野史”,“軼聞”之類的史學文案,那該是超出本心的“附加值”了。
魯樞元壬辰年仲秋姑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