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論

本源論

本源指事物產生的根源。本源論從類別上可分為哲學,科學,經濟,社會,文化,思想,生活等的本源論,其中哲學的本源論貫穿其他各個方面。對於哲學的本源論的認知分為若干派別:唯心論者,唯物論者,物源論者,心源論者,否定論者,模糊論者,實用論者,等多方面的支持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源論
  • 本義:事物產生的根源。
  • 拼音:ben yuan lun
  • 釋義:事物的根源,起源。
名詞解釋,本源論的特徵,哲學的本源論,唯心者本源論,唯物者本源論,否定者本源論,模糊者本源論,實用者本源論,科學的本源論,經濟的本源論,社會的本源論,文化的本源論,思想的本源論,生活的本源論,不同來源,不同時代,

名詞解釋

逐字逐詞解釋
【本】基本字義:1. 草木的根; 2. 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3. 草的莖,樹的乾; 4. 中心的,主要的; 5. 原來; 6. 自己這方面的。
源】基本字義:1. 水流所從出的地方: 2. 事物的根由。
論】基本字義:1.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2.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輿~。專~。社~。3.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4. 看待:一概而~。5. 衡量,評定:~罪。~功行賞。6. 按照:~件。~資排輩。
【本源】基本詞義:事物產生的根源。
詳細詞義:
1.源頭
江河之水,馳涌滑漏,席地長遠,無枯竭之流,本源盛矣——漢·王充 《論衡·效力》
本源皆瀉鹵,異端亦鹹鹺—— 宋·王禹偁 《鹽池十八韻》:
2.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
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
夫治亂、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宋·司馬光 《進修心治國之要札子狀》
或者年兄戒迷復之凶,敦報德之義,遡泉蔭之本源,悔下石之機智,補牘詳陳,無所隱諱——清·陳夢雷 《絕交書》
近來科學中的進化論家說,人類是由極簡單的動物,慢慢變成複雜的動物……所以人的本源便是動物——孫中山 《人格救國》
3.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
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
秉心識本源,於事少凝滯——唐·杜甫 《信行遠修水筒》
正爾分章句,誰歟達本源?——宋·陸游 《讀<老子>》
此皆議論之時,枝葉波流偶然相及,非為學之本源。——清·惲敬 《<姚江學案>書後》
必須先從本源著手,把政治上的障礙物掃清,這是我們應努力的第一著——廖仲愷 《國民的努力》
全詞解釋
【本源論】:簡言之就是關於某類事物本質,根源的論證,認知。

本源論的特徵

本源論可以從類別上可分為哲學,科學,經濟,社會,文化,思想,生活等的本源論,其中哲學的本源論貫穿其他各個方面;從來源上可分為中國的本源論,歐洲的本源論,印度的本源論,阿拉伯的本源論等;從時代上又可分為太古,上古,遠古,中古,近古,近,現代的本源論等等。而從性質上可分為正確及錯誤的本源論,實用的及虛幻的本源論。下面詳細介紹哲學的本源論。

哲學的本源論

對於哲學的本源論的認知分為若干派別:唯心論者,唯物論者,物源論者,心源論者,否定論者,模糊論者,實用論者,等多方面的支持者。

唯心者本源論

唯心論者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識,即意識決定宇宙的存在和發展,是較為原始的認知,也是得到宗教徒認同最多的認知,優點是具有神秘性,完美性和寄託性,缺點是缺乏理論性和實踐性,往往是一種文化氛圍下的感官性宇宙觀體系比如道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各自的世界觀。

唯物者本源論

唯物論者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即物質決定宇宙的存在和發展,是較為現代的認知,也是得到現代的政界,軍事界認同最多的認知,優點是具有實踐性和推理性缺點是具有階段性和殘缺性,也就是說唯物論者得到的結論往往取決於工具,而工具具有時代性,那就只是他們的結論時常自我否定,同時人類由於在宇宙中的認知範圍極其渺小致使唯物主義的殘缺。比如人們科學家提出種種微觀粒子如光子模型但最終都無法解釋粒子各方面性質的完美結合,質能轉換,接觸與非接觸的力的作用方式等還根本無法證實或理解。
物源論和心源論者的本源論
物源論者和心源論者者認為人類去肯定世界的本質還是一種幼稚的表現,因為人的一切理論都來自感性認識,而人的感知範圍只是局部宇宙,這種以偏概全的推理是行不通的,於是人類認識的重點不是去確定世界的本質,而是努力改進自己的認知工具和認知方式。但這似乎永遠也無法彌補人類認知的局限性除非人類的認知能夠永遠正確積累以致完全找不到缺陷,但這完全又不可能。所以他們都反對將世界的本質絕對化,而認為人類對於宇宙本體論的認知就像發現天體一樣是個沒有停止過的認知過程,即肯定過程而不將結論絕對化。至於物源與心源的差異在於各自文化的立場不同。這一部分人多為上層的知識分子。

否定者本源論

否定論者則認為人類根本就不可能知曉世界的本質,因為人的認知局限,人對於宇宙人知的結論與實際存在及規律性的真理完全是兩個概念,而且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與人的認知完全矛盾。

模糊者本源論

模糊論者認為世界本源似乎是各種形式都有可能的,他們可能綜合以上幾種或者更多。

實用者本源論

實用論者則報以能夠實用的就採納的思想,比如他可以相信宗教教義,也相信唯物論的知識,甚至不同環境,不同時間都會改變認知,而各種體系之間的矛盾則認為沒必要去理睬。

科學的本源論

從類別上看科學發展對於本源論的發展有直接的推動作用,現代科學對於本源論的認知已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一直處於動態發展之中,如早期的原子,至核子,光子,其他微粒以及科學家們追逐中的理想基元。

經濟的本源論

經濟方面的本源論則圍繞原料,生產力,資金,技術,生產關係,商品等展開。

社會的本源論

社會的本源論則圍繞個人與,家庭,民族及國家人類,細胞與組織,器官,及生命體,生物群落,生物圈展開。

文化的本源論

文化的本源論則圍繞種族血統,語言文字,宗教體制,遷徙發展,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多方面展開。

思想的本源論

思想的本源論則圍繞個人,家族,民族,國家乃至社會認知能力,認知內容,認知方向,認知心理,以區分思想內容,思想特性思想等級思想潛力等。

生活的本源論

生活得本源論則是包羅萬象,不但包括前面各個方面。還側重在對於人們平時衣食住行,人生歷程,聚散分合,喜怒哀樂等多方面中統一於事件的過程及規律的認知。

不同來源

從來源上看,世界上影響較大的本源論主要分別來自東亞,西歐,中亞及南亞的中國,英國,印度,阿拉伯等國。中國以儒道兩家為思想文化核心,還包括古代科學文化,歐洲則以基督教文化及近現代科學文化為核心,印度以佛教等為核心思想文化,阿拉伯等以穆斯林思想文化為核心。
中國儒道文化輻射面主要為東亞,東南亞,東北亞,古代科學文化覆蓋世界,歐洲宗教文化主要輻射面為歐洲,斯拉夫國家,非洲,美洲,而近現代科學文化現在則幾乎覆蓋世界。印度宗教文化輻射面主要為南亞及東亞部分地區。阿拉伯宗教文化則主要覆蓋中東和西亞。總體而言,古代占有文化優勢的是中國,而近現代占有文化優勢的是歐洲,其次是中國,這也就直接影響了世界各地人的本源認識。

不同時代

從時代上來看,遠古時代以前人類的本源論不是分清楚,但大概是以蒙昧,原始,自然,而神秘的形式為主。而從遠古到近古時代過渡過程中,有兩支快速發展包括古埃及,古中國。其外還有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希臘等。但古埃及古巴比倫限於原始泥澤中沒有能夠繼續向前快速發展後又被滅國,而古中國一枝獨秀及實現大一統,古希臘的歐洲一直處在混戰中,古印度則局限在小圈子裡一直未得翻身後又被奴役。直到近代中國沒有對手而長期停滯不前,歐洲走出陰霾進入工業時代迅速趕超中國並向世界擴展入侵北非,中東,南亞,發現美洲大洋洲,並最終跨越到現代形成現在的格局,及相應的本源論認識差距分布。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
1.唯物主義的根源、基本觀點及歷史形態 (1)唯物主義的根源:按照恩格斯對唯物主義概念的界定,唯物主義哲學派別古已有之,根源於對人類生產活動和周圍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同客觀實際大致相符合的反映。
7√(2)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自然界、物質、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識、思維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物質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而意識則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和在人腦中的反映,或者說物質決定意識。這些表述嚴格地說都是等同的。唯物主義者是無神論者,但無神論者不一定是唯物主義者,可以是主觀唯心主義者。
(3)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歷史形態:主要的有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一種原初的自發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種或某幾種原初物質,如水、火、氣等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關於萬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構成的原子論,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樸素唯物主義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正確觀點,並同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缺乏科學的根據與論證,具有直觀性、猜測性的缺陷。
②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即17世紀、18世紀的英國、法國唯物主義,它是建立在同時代的社會發展和自然科學基礎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學根據(機械力學)和論證,在反對現存政治制度、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促進社會發展和自然科學的發展上作出了顯著的貢獻,同時又存在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和缺陷:一是機械性,用機械的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如認為原子或電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電子的特性就是事物的特性,一切物質的運動都是原子或電子的運動,都是外力推動的機械運動,甚至認為“人是機器”;二是形上學性,即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認識和解釋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為歷史地發展著的過程;三是不徹底性,不能把對自然界的唯物主義觀點貫徹到社會領域,堅持的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歸根到底,這種唯物主義者看不到人類實踐的偉大作用,沒有科學的實踐觀。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可見,不理解實踐活動是其主要缺點。而把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能動實踐辯證統一起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出以往哲學的地方。
③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真正科學的、完備的、徹底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
2.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和存在根源
(1)根源:最初產生於遠古時代的人們對自然現象及夢中景象的不正確解釋,得出“神靈存在”,“靈魂不滅”的觀念。但作為哲學派別的唯心主義則有其社會的、階級的、認識的根源。
①社會根源:是指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文明發展的不充分局限了人們的認識,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自然、社會、思維的事物和現象。
②階級根源:是指統治階級的有意歪曲或階級的偏見不能正視世界的本來面目。
③認識論根源:是指把認識過程主觀化、簡單化、直線化、片面化,這是唯心主義產生和存在的認識根源。列寧指出:“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性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而僧侶主義(=哲學唯心主義)當然有認識論的根源,它不是沒有根基的,它無疑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
(2)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同唯物主義相反,認為精神、意識、思維是第一性的,而自然界、物質、存在是第二性的;或者說世界的本質、本原是精神的,精神是萬事萬物的本原;自然界、物質不過是精神、意識的產物,或者說意識決定物質,意識不依賴於物質等。
(3)唯心主義的主要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①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感覺、意識、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主觀精神高於一切、大於一切、支配一切,誇大了主觀精神的作用。例如一些哲學家提出的著名命題:貝克萊提出事物是“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康德提出“理性為自然界立法”;孟子提出的“萬物皆備於我”;惠能提出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陸象山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和表現。
②客觀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離開了人,脫離了物質世界的某種“客觀”精神。例如柏拉圖的“理念論”、黑格爾的“絕對觀念”、朱熹的“理在事先”、宗教的神創萬物和支配命運的觀點。柏拉圖說“美的東西是美使它美的”;老子認為“道”生萬物,“道”就是無;朱熹說,“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皆是此類。
3. 辯證法和形上學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關係
在哲學演變的歷史進程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本質是什麼,同時要進一步回答世界的狀態是怎么樣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兩種對立的發展觀:即辯證法與形上學的對立和鬥爭。辯證法用聯繫和發展的觀點看待世界,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是普遍聯繫和發展變化的,其發展變化的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形上學則用孤立、靜止的觀點看待世界,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靜止不變的,否認發展變化的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這兩種對立的發展觀,總是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交織在一起,並依附於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辯證法或形上學不是與唯物主義結合,就是與唯心主義結合,前者總是從屬於後者,後者往往又受前者的影響和制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