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空

《本性空》是佛教佛法中的內容,主要講述人的本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性空
  • 出處:佛法
  • 詳情:主要講述人的本性
  • 內容: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詳細介紹
佛法“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亦無所得故。”這一段講述的就是本性空。是諸法空相——是說萬法都是本性的現象(性的作用)。不生不滅——是說本性沒有起始點,也沒有終止點,即本性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也就是無生法,八地菩薩的無生法。不垢不淨——是說本性不會被污染,也不用去清淨。心有妄想,容易被污染,因此要保持清淨。本性沒有妄想,本來就是體覺圓明的,不需要清淨。不增不減——本性包括了宇宙全部,是無邊無際的且處處存在。因此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萬物萬法的生生滅滅、增增減減只不過是性的作用而已。“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一句說了與大乘境界的不同,大乘境界是“心法”,一切都是心為,都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假合,而本性是沒有色受想行識這些心法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一句說了與小乘境界的不同。六根、六塵、六識組成了十八界,是小乘人的境界,心性通過六根染六塵形成六識構成了“靈魂有”的境界。而本性是沒有這些“有法”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一句說了與緣覺境界的不同。十二因緣的緣起緣滅,因果輪迴,是緣覺人的境界。而本性是沒有這些“緣起法”的。“無苦集滅道。”四諦屬於小乘法,在小乘境界裡觀受是苦,苦的原因是“我執”(集),滅“我執”達“無我”就能成就小乘佛果。在大乘和的境界裡沒有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亦無所得故。”智——是指般若智慧,得——是指佛果,包括小乘果和菩薩果。本性是沒有這些的。
所有這些本性都沒有,哪本性有什末呢?如什末也沒有不就成了斷滅空了嗎?本性有作用,宇宙萬物的生生滅滅就是他的作用。本性還有無數種子,那就是眾生的心性。人的第八識——阿賴識就是本性的種子,這個阿賴識只有見聞覺知(性用),也就是六常性(見性、聞性、嗅性、嘗性、觸性、識性)。因此我們把六常性就看作是本性的用。只有人在清淨心的時候,才是阿賴識的作用,這時候的見聞覺知才是性用。見色、見空都只是表你有見性,聲、無聲都表聞性,味、無味表嗅性、嘗性,語言、動作表觸性,思維表識性。但我們參禪時一般不用識性,因為識性容易與心的妄想混淆,使我們產生更多的妄想,墮入大乘、小乘境界。雖然有時心的作用也看作是性的作用,但禪宗只取阿賴識的作用,不用心的妄想作用。
如要全面了解本性的內涵,建議大家好好看一下《道德經》,因為佛、道、本性、禪的內涵都是一樣的。我認為《道德經》對道的內涵和作用說的更明白一些。在新浪網的國學論壇欄目里,有我的文章《讀懂老子——義解〈道德經〉》,是用禪宗觀點來解釋《道德經》的,是用來幫助我們修行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