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酶系統

末端酶系統

基因工程中的工具酶主要是指用於DNA和RNA分子的切割、連線、聚合、修飾、反轉錄等有關的各種酶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末端酶系統
  • 用途:DNA和RNA分子的切割
  • 領域:醫學
  • 酶系統:限制性核酸內切酶
酶系統,可變酶,逆轉錄酶,
末端酶系統

酶系統

末端酶系統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RE)
是一類由細菌產生的能專一識別雙鏈DNA中的特定鹼基序列、並水解該點磷酸二酯鍵的核酸內切酶,簡稱限制酶或切割酶。
根據限制酶的作用特性,一般分為三類:
——Ⅰ、Ⅱ和Ⅲ型,其中常用的是Ⅱ型限制酶。
限制酶(Ⅱ型)識別及切割位點
特異識別及切割48個bp長度且具有迴文序列的DNA片斷,主要產生3種缺口:5ˊ-粘性末端 3ˊ-粘性末端
平端或鈍端
迴文序列
是指該部位的核苷酸序列呈180O旋轉對稱;
粘性末端
是指經內切酶特異切割後產生的5ˊ-末端突出或3ˊ-末端突出的鹼基序列相互具有互補性。
⑴產生5'-粘性末端
⑵產生3'-粘性末端
⑶產生平(頭末)端/鈍端
其它特殊性質的Ⅱ型限制酶同裂酶(異源同工酶)、同尾酶、可變酶、同裂酶,又稱異源同工酶。指來源不同,但具有相同的識別序列。
末端酶系統
在切割DNA時,其切割點可以是相同的,產生平頭末端,稱為同識同切;
切割點也可以是不同的,產生3ˊ或5ˊ粘性末端,稱為同識異切。
同裂酶——同識同切、同裂酶——同識異切、同尾酶、同尾酶,指來源不同,但識別與切割順序有一定的相關性的一類酶。它們作用後產生相同的粘性末端。

可變酶

識別順序中的一個或幾個鹼基是可變的,並且識別順序往往超過6個鹼基對。如,BstpⅠ,其識別順序為GGTNACC。
末端酶系統
DNA聚合酶
(最常用的DNA聚合酶有以下4種)
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Ⅰ大片段——Klenow片段、TaqDNA聚合酶、T4噬菌體DNA聚合酶、一DNA聚合酶Ⅰ
E.ColiDNA聚合酶Ⅰ(DNApolⅠ)是一個具有3種酶活性的多功能性酶。
包括:5ˊ→3ˊDNA聚合酶活性、5ˊ→3ˊ核酸外切酶活性、3ˊ→5ˊ核酸外切酶活性DNApolⅠ套用⑴催化DNA缺口平移反應,製備高比活性DNA探針;⑵第二條cDNA鏈的合成;⑶對DNA3’突出末端進行標記;⑷DNA序列分析。E.coliDNApol.Ⅰ催化切口平移二Klenow片段(DNApol.大片斷)Klenow片段用途⑴補齊雙鏈DNA的3ˊ末端;⑵用標記鹼基補齊3ˊ末端;⑶在cDNA克隆中,用於第二股鏈的合成;⑷DNA序列分析。三TaqDNApol(耐熱DNA聚合酶)
作用特點
(1)TaqDNApol催化DNA合成的最適溫度範圍7075℃,(2)95℃以上高溫,半小時不失活,(3)最適合用於聚合酶鏈反應(PCR)。

逆轉錄酶

特點
末端酶系統
逆轉錄酶是一個多功能性酶,至少具有以下3種酶活性:
⑴以單鏈RNA為模板,催化合成cDNA單鏈
⑵具有RNaseH活性,能水解RNA:DNA雜交鏈中的
RNA
⑶以DNA為模板,催化合成cDNA雙鏈。
逆轉錄酶的套用
⑴將mRNA逆轉錄成cDNA,構建cDNA文庫;
⑵補平和標記5ˊ-末端突出的DNA片段;
⑶代替Klenow酶用於DNA序列分析;
⑷製備雜交探針等。
DNA連線酶(DNAligase)
DNA連線酶可以催化帶有粘性末端或平頭末端的雙鏈DNA中一條鏈的3ˊ-OH與另一條鏈的5ˊ-PO3H2形成磷酸二酯鍵而相連,從而構成一條完整的DNA長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