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木蘭花慢
送歸雲去雁,淡寒采滿溪樓。正佩解1湘腰,釵孤2楚鬢,鸞鑑3分收。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4,喚誰護衣篝5?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6嬉遊!情知悶來殢酒7,奈迴腸不醉只添愁。脈脈無言竟日8,斷魂雙鶩9南州10。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佩解:分別時解佩相贈。
2、釵(chāi)孤:指分釵留別。釵,兩股笄並為一起,是首飾的一種。
3、鸞(luán)鑒:飾有鸞鳥圖案的梳妝鏡。
4、衾裯(qīn dāo):寢時覆體之具。衾,大被。裯,帳。
5、衣篝(gōu):薰衣用的竹薰籠,篝,竹籠。
6、爭見:怎見。
7、殢(tì)酒:病酒,困酒。這裡指借酒消愁。殢,睏倦。
8、竟日:整日。
9、雙鶩(wù):雙飛的野鴨。
10、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白話譯文
白雲歸雁都已經遠去,給我留下的只是這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解佩分釵,臨別互贈信物,鸞鳥銅鏡也一人一半。凝情遙望去路,只見遠樹含煙,織成一片離憂。自己滴不盡的眼淚,只有樓前的溪水與之相伴長流。
秋深夜濃,寒霜降落,衾被不耐嚴寒,有誰替我整理衣篝。回到同住的舊館,想起你還沒離開的時候,落花不掃,只是在院子裡嬉戲遊玩。如今只知心情煩憂時以酒澆愁,卻不知這酒百折迴腸,不能醉人反而讓人多添幾分惆悵。整天默默無語,只希望能化為鳧鳥飛去與你相聚。
創作背景
張孝祥早年在
客中曾與一位李姓姑娘相識並同居.且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子同之。當他紹興二十四年(1154)
狀元及第後,
秦檜死黨曹泳於
殿庭向孝祥請婚,孝祥拒之,為檜黨銜恨,其父
張祁被誣下獄,未幾檜死才得平反。由於孝祥與李氏並無正式婚姻關係。不便公開,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另娶表妹時氏為妻。而李氏以學道為名返回她的故鄉
桐城。這年
重九前夕.孝祥在
建康(今
南京)送走李氏及年已十歲的同之後.無法排遣內心痛苦的感情折磨,寫下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闋開篇以秋景寄託離情。那在雲中歸去的大雁,就如同離別的李氏已經遠去,此時佇立在溪樓上的詞人,望著滿眼秋色,感覺到了淡淡的寒意,這寒意既是真實的初秋感覺,也是因離別而引起的內心感受。後三句追憶惜別,解佩分釵,相戀的兩個人互贈信物,依依惜別。其中“鸞鑑分收”四字化用南朝徐德言和其妻破鏡各留一半的情景,暗示破鏡難再圓的悲劇結局。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兩句寫詞人在情人離開後所見所想。他靜默地站立在原地,遠望著吞沒了情人背影的長路,被淡淡疏煙、樹影籠罩。詞人用“織”字形容煙影交錯的景象,靜態中表述出一種動態,離憂仿佛詞人的內心一般綿軟,讓人不忍觸碰。無法挽留情人的詞人,只能看著那樓前默默長流的水,獨品傷悲,靜靜地流淚。“伴人清淚長流”一句,把流水寫得善解人意,這種移情入景的手法,表面寫水多情,實際上是在影射詞人為情所苦。
在此後,詞人開始預想沒了戀人陪伴的生活。以往秋深霧濃時,總有伊人為他打理衣服被衾,可如今再也不會有人記起這些了。“念粉館重來”,詞人舊地重遊,昔日二人嬉鬧的地方,如今塵埃滿院,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她殘留的香氣中尋找記憶了。這裡詞人慾寫苦情反寫蜜事,以今日的“無”來反襯往昔的“有”,離別對比,用筆曲折,相思的苦痛如娓娓道來。
“情知”兩句為詞人以己之情揣度昔日戀人此時的心理,想像著她也和自己一樣正被別愁深深困擾,只能借酒來澆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酒喝得愈多,思念愈是乾回百轉,折磨詞人。戀人所去之地浮山在江北,而張孝祥所居之地在東南,二人雖然彼此牽掛,卻遙遙相隔不能在一起。所以詞人“脈脈無言競日”,看著雙宿雙飛的鳧鳥黯然銷魂,遙想“南州”(暗指李氏居住的地方)。
整首詞有景有情,有現實有回憶,也有預想,筆觸柔情細膩,直敘中亦有傷懷,平常而不流於呆板,婉轉搖曳,情深款款。
名家評論
楊慎《
詞品》卷四:寫景之妙,如“秋淨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麗情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
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一1169),字安國,歷陽
烏江(今安徽
和縣)人。高宗時舉
進士第一。歷任
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等職。因反對和議,力主北伐。被免職。後出任荊南
荊湖北路安撫使。他的詞有深厚的愛國思想,風格豪放悲壯。有《於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