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莢豆(學名:Xylia xylocarpa Taub.)是豆科木莢豆屬植物,落葉大喬木,樹幹圓滿、通直,高達40米,胸徑90-120厘米,木材紅褐色。2回羽狀複葉,長橢圓形,革質有光澤。全緣,頭狀花序,聚生枝頂或上部枝條;花細小;花萼杯狀,5齒裂。莢果深紅色,果皮木質,表面被黃褐色絨毛。種子黑褐色,被木質內果皮包圍,扁平,橢圓形或寬卵形。花期夏秋,果期秋冬。
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的印度、緬甸、孟加拉、高棉、泰國等地;中國於1967年引入,在廣東、雲南、海南均有栽培。生長於乾旱密林及稀樹草原。
木莢豆材質優良,具有耐旱、速生、乾形通直等優點,是中國熱帶、南亞熱帶具有發展前途的珍貴用材樹種,也是油井、碼頭、橋樑、建築、車輛等的優質用材。它與柚木同屬特用材,也是緬甸重要的出口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採種,播種,栽培技術,種植,撫育,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大喬木,樹幹圓滿、通直,高達40米,胸徑90-120厘米,木材紅褐色。2回羽狀複葉,長10-30厘米,小葉5-8,互生,長橢圓形,寬2-4.5厘米,長5-8厘米,革質有光澤。
全緣,頭狀花序,聚生枝頂或上部枝條;花細小,白色;花萼杯狀,5齒裂;花瓣5枚,雄蕊5枚;花絲常扭曲,子房上位,1室數胚珠。莢果深紅色,果皮木質,長約15厘米,寬6厘米,表面被黃褐色絨毛。種子黑褐色,被木質內果皮包圍,扁平,橢圓形或寬卵形。花期夏秋,果期秋冬。
生長環境
生長於乾旱密林及稀樹草原。在自然分布區常與柚木、龍腦香等各類樹種為伴。在緬甸的西部、南部和中部以緬中的生長最好,數量也最多。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的山坡與谷地。在平原上分布不多,在降水量少於1500毫米,高于海拔1000毫米以上也很少有分布。在印度北緯15°的胡布利有天然林,海拔500米,降水量2500毫米的熱帶潮濕落葉林的林分中,常與柚木、寬葉黃松、白欖仁、厚皮樹等混生。
幼苗時耐蔭蔽,但生長過程中需要較充足的光照,因此會長到林冠最上層。性喜溫熱濕潤氣候,在熱帶地區早期生長較快,年降水量1600-3000毫米的地區最為適宜,不甚耐寒。據美國引種試驗表明,冬季低於1℃的地方種植就會受凍害,低於8℃停止生長。對土壤的立地條件要求不嚴,常生長於腐殖質疏鬆肥沃的林間,pH為4.5-6.5的酸性土為宜,對水分較為敏感,濕潤地生長快些,乾熱會引起落葉與開花,影響正常的生長速度,根系有菌根。
分布範圍
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的印度、緬甸、孟加拉、高棉、泰國等地,在緬甸分布廣泛,印度西半島的濕潤區和哥達瓦里河流域的上游也有分布。中國於1967年引入,在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試驗站試種成功,廣東、雲南、海南(屯昌、三亞和尖峰)均有栽培。
繁殖方法
採種
莢果於秋冬季節成熟,將果實採收後置於通風處,成熟的莢果一般不會自動裂開,需用木棒敲打莢果取出種子。可將純淨種子盛於塑膠編織袋中,置於通風乾燥陰涼處進行貯藏。
播種
乾燥的種子需用溫水浸種48小時再播於苗床,基質宜用沙土與表土混合,易乾燥或積水的基質都不適宜。採用撒播法,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度,床面覆蓋遮陰網,早晚各淋水1次,保持床面濕潤,約6天開始發芽。有50%發芽時,必須及時揭開遮陰網,發芽率可達84%。當芽苗長出真葉時移入營養杯培育,並用遮陰網遮陰;也可採用芽苗分床移植,當芽苗長出真葉即可進行,株行距20厘米×20厘米。
栽培技術
種植
應選擇向陽、土壤疏鬆、排水良好的山坡地種植,適宜與柚木等樹冠較為稀疏的樹木混交造林。先砍雜、煉山,然後進行穴狀整地,植穴規格50厘米×50厘米×50厘米,每穴施放漚熟的農家肥作基肥約2-3千克。選擇雨季陰雨天上山造林,造林株行距3米×3米或4米×3米。
撫育
造林定植2個月後宜砍雜除草、鬆土、擴穴、施肥各1次。由於緬甸鐵木萌芽力強,萌櫱較多,應及時摘除多餘萌發條,留2個健壯的芽條。小苗時只需部分光照, 曝曬反而會影響生長。在周邊種植木田菁之類的亞灌木形成一定的遮陰來促進小苗生長。第1-2年在生長季節擴穴、鬆土、施肥各1次,可有效促進生長,使根系深扎土壤深層,增強抗旱、抗風能力。當樹高達到2-3米時就會進入速生期,就可以讓其自由生長。在雨量充足、肥沃的地區,木材年生產量能達到10-15立方米/公頃。
病蟲防治
小苗期易感染瘁倒病,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灑,或75%百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噴灑。
主要價值
木莢豆為緬甸的重要木材,甚至在整個東南亞都用於營造用材林。木材比重大(自然乾燥的木材比重1170-1330千克/立方米),材質堅硬耐用,邊材淡黃色,心材紅色, 能用於建造房屋、橋樑等,木材的加工性能極佳,也是製作家具的上好木材。樹皮單寧含量達14%,可以提制單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