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與刀

木與刀

《木與刀》是當代作家傅菲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9年1月。

該書描寫的系列匠人,通過技藝的獲取和展現,真正完成了自我。他們各自技藝不同,但都是饒北河舉著燈火的守夜人,匯聚在一起,構築了一方水土文化層面的基柱。通過這些隱性的構圖,作者努力打撈的恰是已然隱入歷史暗處的地方人文的經脈。與隱性構圖形成搭配的還有相對顯性的繪製,這一繪製是通過每個人物與歷史的相切完成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與刀
  • 作者:傅菲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首版時間:2019年1月
  • 字數:16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木與刀》是傅菲關於鄉村文化的一部散文集,包括《墨離師傅》《大悲旦》《八季錦》《焚泥結廬》《竹溪,竹溪》《木與刀》等13篇散文。該書內容涉及鄉村舞台上的悲旦李牧春一生的悲歡離合,染坊主人李恩慈一生對絲綢的執著與熱愛,紙匠東生手下的草紙、毛邊紙、以及他的烘焙房,木雕匠曾經恢宏的木雕藝術。傅菲筆下的鄉村文化,在歷史的時空下,與染布師、做紙師、串堂班主、箍桶匠、篾匠、木雕匠等這些鄉村手藝人的命運休戚與共。他著墨描述了在歷史演變中手藝人多舛的命運,並辨析生活勒進他們肉身的繩痕,以此找到個體生命在時代潮流中所沉積下來的印記。

作品目錄

墨離師傅
大悲旦
焚泥結廬
八季錦
竹溪,竹溪
木與刀
霜降而來的消失
山寺
社廟
隱匿的糖
拜謁先生墓
十番鑼鼓
後記:漫長年代的記憶現場

作品鑑賞

傅菲在《木與刀》中,用滿懷深情的筆觸,寫下了13個憂傷的故事,每一個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位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人,他們曾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用一輩子的時間磨練一項技藝。梨園人為了一口氣韻,要長年在山間練跑步,為了聲音有穿透力,練嗓子常常練到吐出的口水中帶血絲、嘴角破裂。一位雕刻藝人要想出徒,不僅要練力氣、學磨刀、進山辨識樹木,讀書、畫畫、習字也必下一番苦功夫,培養審美情趣,刀木功夫更是不在話下。一位做紙的師傅,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張好紙,無瑕疵,不容灰塵,不容雜斑,瑩潤如玉,綿若蠶絲,暗中生光,久閱不傷眼,外藏不變色,聽之有聲,撫之有波”。從前慢,一輩子只夠練好一項技藝,學好一樣本事。他們用生命傳承技藝,嘔心瀝血打造一件作品,在與技藝的“耳鬢廝磨”中,生命與技巧漸漸融為一體。八季錦的老掌柜,對待絲綢,自有一番態度:“絲綢是石中的翡翠,泥燒的青花,高貴、稀有,絲綢中有蠶的命。”土淘廠的老泥工說:“泥是我的胞衣,也是我的棺槨。”雕刻的師傅說:“磨刀就是磨人,用刀就是用氣。鋒藏在刃口,氣藏在腕里。人磨得不輕浮了,就可以用刀了。”耀宗的師傅,曾經耗費數年的時間,為一座大宅院做好所有的木雕。他為這座大宅幾乎傾盡了畢生所學,耗盡了半生餘力,這大宅院中從此便有了他的生命。
作者沿著少年時的記憶一一尋訪那些尚在人間的老藝人,追溯他們及祖輩的故事,用一枝靈動又不失古樸之筆,重現歷史縫隙里的斑駁過往,重現在新與舊的時光之交,與民間藝術及民間藝人有關的可悲、可嘆、可歌、可泣的故事。饒河班的班主為不給日軍軍官唱戲,吞木炭表氣節,燒壞了嗓子,卻為饒河戲撐起了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他唱的一曲岳老爺“野火寸草燒不盡,泰山鴻毛知重輕,風雪除夕難終夜,精忠報國付煙雲”,成為他最後的絕唱。那聲聲音韻,也仿若透過紙頁,穿過時光,迴響在讀者的耳畔。八季錦的劉恩慈,在他眼中絲綢中有蠶的命,穿絲綢的人就應有蠶的貞潔,因此他的絲綢每年只染八匹,且只送不賣。亂世當中,一位“戰功赫赫”的軍閥,為外室美眷來討要絲綢,劉恩慈怒言:“我們國已破,山河被外強蹂躪,顧長官還私藏女人,日日享受春波。”他親手焚毀了家中藏的全部絲綢,自己懸樑自盡,用命維護了絲綢如蠶一般的貞潔。日子再難,世道再苦,這些民間老藝人都不曾為了半斗米折腰,為了民族尊嚴,為了人生大義,置生死於度外。
風骨可抵住敵人的槍口,卻抵不住現代經濟的衝擊;老藝人對傳統藝術的執著熱愛,也抵不住快時光中的生活變遷。八季錦的大染坊收歸公有,再加之外貿布匹大量進入廣州,工廠批量加工的服裝衝擊慢工出細活的劉氏家傳手藝,本應傳承祖藝的劉氏傳人也進廠做了現代生產車間的主任。造紙藝人的後輩,也再不願守著日日重複的手工勞作,去對抗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批量紙張,大山的孩子漸漸走進了城市,化在了打工者的浪潮之中。制陶的匠人,父一輩還在堅守著技藝,但孩子們再不願經歷泥火的歷練,龍窯的火一經熄滅,就難再續。老藝人不可避免地老去了,蒼老的手再打不動泥樁、刻不動木頭、揮不了水袖、調製不了經久存香的絲綢染料,當世界各地在呼喚著工匠精神,推行手造藝術品的時候,曾經連著土地生長的民藝卻如潮水一樣消退了。“民間藝人手工制出的紙里,存有造紙人的體溫、血脈和脾氣,孤獨在紙中沉澱”,其實孤獨的並不僅僅是造紙的師傅,所有傳承民間技藝,用手工造物的藝人,都將生命賦形於物,讓它們在歲月中展現自己的精神和氣韻,這種堅守中最不缺的就是孤獨。紙里、陶里、布里、木刻里、唱腔里,所有的民間藝術里,都沉澱著鄉野之人生命的精魂。

作品評價

文學評論家劉軍:《木與刀》收錄的13篇作品,從題材上看,整齊劃一地指向匠人精神的樹立,或者說是一次對地方匠人系統性的刻畫。他們中有陶工、造紙人、木雕師傅、私塾先生、藝人等等,這些人等皆是百年歷史風雲的見證者,其中多數又是某一技藝的最後傳承人,有著足夠豐富的人生起伏,又成為擔負歷史轉折關頭豐富內涵的符號性人物。傅菲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完成一個個人物的素描,力避了鄉土人物散文往往致力於德性開掘的窠臼。集子的題目為木與刀,具備了某種隱喻的指向。木頭脆弱而易朽,刀鋒利而有力量,但木頭並不完全就是刀的收割物,它的柔韌如同饒北河的蜿蜒一般,一年又一年地看著炊煙的升起和落日之西沉。一代代人在老去,一茬茬莊稼在生長,但在這些表象的後面,還隱藏著某種秘密。如鐘聲的最後一絲餘音,這是地方人文隱秘之所在,傅菲藉助人物經歷中某些特別的人生瞬間,試圖重新激活這絲餘音。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木與刀》
2019年1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598-1338-1

作者簡介

傅菲,本名傅斐,1970年生,江西廣信人,中國作協會員,鄉村研究者,作品常見於《人民文學》《鐘山》《花城》《天涯》等刊,已出版散文集《南方的憂鬱》《大地理想》《故物永生》等10餘部。散文集《屋頂上的河流》入選2006年“21世紀中華文學之星”,獲《滇池》《奔流》《草原》等刊年度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