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東昌府木版年畫開始於明代。明朝開始,東昌府成為京杭運河沿岸的九大商埠之一,商業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興盛,包括木版年畫在內的木版印刷業成為當時東昌府商業文明的一大特色。明朝初年,山西商人在離東昌府古城50公里正南的張秋鎮開設了三家畫店,經銷年畫、鬥神。後來,這三家之一的“劉振升畫店”遷往當時東關清孝街,此畫店業務發展很快。由於生意興隆,同類行業應運而生,有的從外地搬來聊城,有的在各地經營。東昌府的刻書業發達,刻書業的插圖雕刻藝人開創了東昌府木版年畫這一藝術形式。當時雕刻版畫的有上百人,是個藝術群體,他們專門負責為各個作坊雕刻畫版。東昌府木版年畫作坊分布於聊城、堂邑、陽穀、壽張、東阿、莘縣、朝城、范縣、古城等二十幾個城鎮和數百個鄉村。作坊生產的年畫銷往魯西、魯南、魯北各縣以及東邊的泰安、濟南、濰縣等地,還遠銷山西、河南、河北、東北等地。
清朝末期,東昌府古城內仍有二十餘家較大的年畫店面,它們資金雄厚,業務範圍廣,並且儲備了大批的畫版,因此常年開工。因為價廉物美,船隊載著各地的商販到東昌府訂購年畫,有的商販則根據自己當地的風俗,拿著準備好的畫樣找刻版藝人印刷。
民國前期,東昌府木版年畫達到鼎盛,從魯西平原到山東各地,從晉、陝、冀、豫到東北三省,都有東昌府木版年畫的銷售市場。
民國中期,由於日寇侵略,漕運廢止,黃河改道,運河堵塞斷流,再加上津浦、京漢鐵路的興修,京杭大運河給豫魯西北帶來的地利日漸衰微。南北交通動脈地位的消失,使得東昌府漸漸變成落後封閉的區域,東昌府年畫也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文化大革命”時期,東昌府木版年畫遭到了較大的破壞,許多木版樣式因此而消失。
20世紀,經過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民間藝人的挖掘整理,東昌府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得以重新發展。
文化特徵
構圖特徵
東昌府木版年畫的構圖特點可以用“滿、全”兩個字來概括。東昌府木版年畫採用中心式構圖的年畫作品居多,畫面以一個中心人物或景物為中心,向畫面的上下、左右展開直至布滿整個畫面。這種構圖容納了豐富的主題內容,體現圓滿的藝術效果。這種“滿、全”的構圖形式,正好符合勞動人民祈求美滿幸福生活的願望,營造了一種喜慶、歡快的氣氛。另外,東昌府木版年畫的構圖也與其獨特的印刷工藝有關。東昌府年畫是全部套版印刷,畫面中若留有空白容易造成紙張塌陷玷污畫面。由於受到製作工藝的影響,所以藝人們儘量將畫面填滿,將自己心裡所能想到的和主題有關的形象組織在畫稿中,空餘處再添加一些象徵吉祥、平安等吉祥物。畫面豐滿,和諧統一,同時營造了喜氣洋洋的歡快氛圍,符合了過年時熱鬧的場景。
人物造型
東昌府年畫藝人善於抓住對象的主要特點和精神面貌,採用概括的手法刻畫對象的形態,其塑造的人物氣質淳厚質樸,體現出中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艱苦樸素的精神面貌。
東昌府木版年畫人物造型飽滿完整,以人物頭部的刻畫為重點,塑造出頭大身小的人物形象。藝人在塑造人物五官時,又誇大了眉毛和眼睛的比例,眼型窄長,眉角上翹,使人物形象生動有神。在衣服和花紋的處理上,通常概括成塊面,不注重細節的表現,與刻畫細緻的人物頭部形成對比,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將人物的性格很好地表現出來。
色彩線條
東昌府木版年畫所選用的顏色與勞動人民祈求幸福安康、生活美滿的願望息息相關,以水紅、黃、綠、青、紫為基本顏色。東昌府木版年畫中除了黑色的輪廓線,幾乎沒有黑色,需要用黑色的地方多用紫色代替。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黑色是不吉利的象徵,而且黑色通常帶有沉悶、嚴肅之感,與過年的熱鬧的氣氛不符。年畫藝人在色彩搭配上採用補色、純度對比的手法,畫面色彩鮮艷明亮、對比強烈,形成了裝飾意味較強的藝術風格。
東昌府木版年畫的線條穩健有力、流暢、圓潤,弧中有直,柔中帶剛,具有版畫意味。
製作工序
東昌府木版年畫歷來只有“草版”,即只印不畫,畫面全部採用木版分色套印,其製作工藝包括刻版和印刷兩個步驟,而這兩個步驟確分開進行,刻版藝人專門負責刻版,印刷藝人專門進行印刷。
東昌府木版年畫的刻版工藝具有特色。在選材方面,刻版所用的木材多選取梨木,因為其木質光滑細膩,不易變形;同時,為防止木版在一段時期後產生裂紋,在刻版前,木材需要在水中浸泡四至五個月。在刻版時,刻版藝人先將準備好的畫樣用膠粘在特製的木板上,然後沿著圖樣進行雕刻。刻版看似簡單,其實考驗技藝,需要靠心手互通、長期實踐才能出色掌握。一套年畫的刻版分為線版和色版,除了線版外,年畫中有幾種顏色,便要刻幾塊色版。東昌府木版年畫刻版技藝的獨特之處在於,刀工刻版貫穿始終,既刻線版,又刻色版。這與楊柳青木版年畫等只刻線版,不刻色版,以畫筆著色不同。正因如此,東昌府木版年畫在眾多年畫派別中,因其原汁原味的粗獷與純粹而與眾不同。
東昌府木版年畫的印刷工藝也同樣獨具特色。在選材方面,印刷用紙多為吸水性強的生宣紙;印刷時使用的是用聊城當地野生植物頂端的茸毛和鬃製作而成的圓錐形色刷,藝人們將其稱作“趟子”。在印刷時,藝人先將所需的線版和色版準備好,然後將畫紙固定在印刷畫案上,把其中一塊木版置於畫紙左側,用“趟子”在木版上塗刷相應顏料,將畫紙覆蓋在塗勻顏料的木版上,再用“趟子”在畫紙上不斷掃刷。印刷時按照“先印線版,後印色版”的順序,印刷完一塊色版之後,再換其他色版,重複上述步驟,直至一幅年畫的完成。東昌府木版年畫印刷技藝的獨特之處在於“雙拉”,即依靠雙手的特殊合理分工,同時印製兩幅不同的年畫,用以提高印刷效率,這是中國其他年畫派別沒有的技藝。
題材作品
東昌府木版年畫按照內容劃分,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故事,包括民間故事,戲曲故事,小說故事等,如“慶頂珠”“天河配”“打金枝”“趙雲奪阿斗”“長坂坡”“武松打虎”“馬超馬岱”等;另一類是吉祥吉慶的內容,如“福壽三多”“雙喜臨門”“招財進寶”“連年有餘”“麒麟送子”“五子登科”“吉祥如意”等;再一類是和生活較為接近的,以兒童為題材的“胖娃娃”,這種題材是年畫的傳統題材,畫面中的兒童,有的抱魚、逗貓、採蓮,有的捧花、撲蝶,其形象生動,飽滿圓潤。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東昌府木版年畫反映了聊城當地的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對於研究聊城當地乃至周邊地區的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美學考古學等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東昌府木版年畫在民族傳統造型藝術方面,它是彩陶、青銅器、畫像石、石刻線畫、宗教壁畫等民間藝術的發展和延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大部分年畫藝人年事已高,心有餘而力不足,很難再出好的作品,能推陳出新的藝人只有少數人。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真正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鑽研東昌府木版年畫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東昌府木版年畫的傳承面臨危機。
傳承人物
代表人物
欒喜魁,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木版年畫(東昌府木版年畫),山東省聊城市申報。
傳承譜系
經過有關人員的研究整理,東昌府木版年畫在刻板、印製方面有考證的傳承譜系主要有四家:
居住在梁水鎮大趙村以趙善成為代表的趙氏印刷譜系:第一代趙大業,第二代趙學堂,第三代趙子明,第四代趙汝珍,第五代趙金鑾,第六代趙善成。
居住在梁水鎮大趙村以相連階為代表的相氏印刷譜系:第一代相開忠,第二代相玉和,第三代相桂芬,第四代相月德,第五代相月廣,第六代相連階。
居住在堂邑鎮許堤口以欒喜魁為代表的欒氏刻版譜系:第一代欒魁河,第二代欒德順、欒德和,第三代欒金亮、欒金台,第四代欒秀峰、欒秀昆、欒秀嵐等,第五代欒喜才、欒喜西、欒喜魁、第六代欒占寬、欒占星、欒占海等,第七代欒峰。
居住在堂邑鎮北關,以黃賢堯為代表的黃氏雕刻譜系:第一代黃蘭香,第二代黃賢堯,第三代黃振龍。
保護措施
東昌府木版年畫已免費進入聊城市中國小、幼稚園課堂,並且編寫了東昌府木版年畫校本課程教材,適合幼稚園和小學生傳習、認知與體驗。
2019年1月30日,東昌府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欒喜魁舉辦了收徒儀式,8人正式成為他的徒弟。同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聊城市東昌府區文化館獲得“木版年畫(東昌府木版年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版年畫(東昌府木版年畫)項目保護單位聊城市東昌府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9月,2017東昌府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華水上古城樓東大街東昌府木版年畫社舉辦。
2018年9月,東昌府木版年畫在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展出。
2020年6月,東昌府木版年畫在“聊城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中展出;同年9月,郭春奎的東昌府木版年畫作品《古今京杭攬勝》在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