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座藏族鄉 平武縣轄鄉,1952年置木座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木座藏族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城22公里,面積715平方公里,人口0.2萬。農業主產玉米、小麥、馬鈴薯、燕麥、蕎麥。林、牧業資源豐富。特產生漆、核桃、蜂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木座藏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
- 下轄地區:轄民族、和平、新驛3個村委會
- 電話區號:0816
- 地理位置:縣境東北部
- 面積:715平方公里
- 人口:0.2萬
- 氣候條件:高原山地氣候
- 機場:綿陽南郊機場
- 火車站:綿陽站
- 車牌代碼:川B
建制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民族,民族歷史,民族分布,人口數據,自然資源,鄉鎮建設,
建制沿革
“拿佐”與“木作”:今木座藏族鄉與木皮藏族鄉全境自古至今通稱火溪溝(民主改革前稱火溪溝番地),同屬於白熊大部落。白馬藏語稱木座為“拿佐”,清道光版《龍安府志》記載為“木作”,故現在對“木座”的稱謂是結合了其本民族語音與官方歷史記載而演變來的。
建制:木座在宋末屬龍州三寨長官司白馬寨轄地,直至明嘉慶四十五年(1566年)一直屬龍州長官司王氏土司管轄,此後,改由軍事上隸土長官司統一節制,民事上由土通判司直接管轄。
建制:木座在宋末屬龍州三寨長官司白馬寨轄地,直至明嘉慶四十五年(1566年)一直屬龍州長官司王氏土司管轄,此後,改由軍事上隸土長官司統一節制,民事上由土通判司直接管轄。
清代時,火溪溝番地曾推行鄉里制度,因木皮、木座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建制,故設有卜下里、五村里、馬槽里、水槽里、南益里、自益里、木座里等當今可證實的鄉里名稱。但在其內部仍實行土司、番官、頭人制,鄉里制度僅具其名。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與木皮鄉並設鄉建制,更名新民鄉。民國政府完全廢除長官司、土司、土通判、土知士、番官、頭人制度,實行保甲統治,派任外籍漢人充任鄉、保長。
1950年6月,川北行署指示:平武藏胞居住區可依原有慣例,恢復部落制度,並囑土長官司籌建平武藏族自治區。是年7月31日,平武縣藏族自治委員會在原龍安府署衙舊址(今平武職業高中)成立,火溪溝木座番官牟妞妞當選為委員會委員。
1952年4月,川北藏區工作隊建政試點,將木座部落從白熊大部落中析出,單獨建立木座鄉,並在木座進行建政工作試點。
1956年10月,縣人民委員會批准將木座等6個鄉改建為民族鄉,選舉產生政府委員,組成鄉人民政府,是年底,又將鄉人民政府改為鄉人民委員會。
1959年10月,成立木座人民公社。
1962年5月改置木座藏族鄉。
1968年10月復建木座人民公社。
1981年9月更名為木座藏族人民公社。
1984年3月仍改名木座藏族鄉,此後至今建制未變。
地理位置
位置:木座藏族鄉位於平武縣境北部。以鄉政府駐地河口為起點,溯奪補河峽谷而上,直達白馬藏族鄉政府駐地王壩楚,公路里程為28公里;沿奪補河谷南下至木皮藏族鄉政府駐地木皮壩9公里,出奪補河谷再沿涪江河谷南下至平武縣城龍安鎮19公里。
鄉界:木座藏族鄉境東臨高村鄉和青川縣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南鄰木皮藏族鄉,西連黃羊關、白馬兩個藏族鄉,北界甘肅省文縣劉家坪、上丹堡二鄉。
面積、人口:全鄉幅員面積476平方公里,鄉轄民族、和平、新驛3個行政村,13個村民小組(含民族山寨)。2005年度常住人口387戶1653人(其中白馬藏族1148人,漢族505人,非農業人口57人)。
行政區劃
原行政區劃:在歷史上,木座長期屬於“夷地”,隸屬土司。王氏土司在轄地內實行番官、頭人制度,設立番官區,在各寨內則設定頭人,以具體管理少數民族。當時的白熊大部落下轄13個寨子,木座境內的火溪溝部落轄木瓜寨、薅支寨、馬家寨、土泉寨、昔臘寨、木座寨6寨(其餘7個寨由木皮境內的白熊關部落所轄)。
現行政區劃:1949年12月以後,木座政區變化與縣內其它地區(除少數時段外)基本是同步進行。現在全鄉共轄民族、和平、新驛3個村民委員會,13個村民小組。其中民族村民委員會住木座寨子,轄3村民小組;和平村民委員會住河口,轄5村民小組;新驛村民委員會住新驛,轄5村民小組。
木座藏族鄉南(坪)瀘(州)省道過境。轄民族、和平、新驛3個村委會。
木座藏族鄉下轄村: | ||
民族村 | 和平村 | 新益村 |
地理環境
地勢:全鄉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鄉境高山夾峽谷是全鄉地勢的特徵,因此,皆屬高山峽谷地形。境內崇山起伏,峽谷深地,形成由高山到河谷地形呈垂直分布的特點。
海拔:鄉境最低海拔盤羊岩為1150米,最高海拔位於作作頂,海拔4166米,鄉人民政府駐地河口海拔1800米。
河流:鄉境內除極少數面積的河谷地帶外,其餘地區多為海拔2100米以上的山地,整個河谷溝深、谷狹,受降雨、降雪和水流的侵蝕衝擊,河床比降大,形成了落差很大、可多級開發的水能資源。境內河流密布,溪溝縱橫,絕大多數河流屬涪江的一級支流奪補河的區域水系。少部分支流由山脊分水嶺注入黃羊藏族鄉、高村鄉、青川縣和甘肅省文縣水域。發源於平武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窩凼、竹根岔以上的岷山山脊東側群山之中的奪補河,由眾多小溪溝在保護區低谷匯集而成幹流,向東南流經白馬藏族鄉後,自木座鄉自益里雕里岩流入木座鄉境內,貫穿鄉境河谷達28公里,後由北向南在盤羊岩與水泉關流入木皮藏族鄉境內。流經鄉境的奪補河是全鄉流量最大、水能資源最豐富的主流,已於2001年被華能涪江公司投資開發,建設一庫四級、亞州最大氣電式電站,計畫在2008年12月全部投產發電。鄉境內的新驛溝、木瓜溪、黑水溝、任家溝、益自溝、竹葉溝、碟子溝、八洞溝、自益里溝、乾溝、柴呷里溝、南益里溝等12條河流,其中新驛溝、木瓜溪溝、黑水溝3條河流流程在10公里以上,構成境內奪補河重要支流,其流域面積占全鄉面積的80%,尤以新驛溝、黑水溝、木瓜溪水能蘊藏量大。因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客觀需要,沿河一帶尚處山青水秀的原始狀態。
氣候:鄉人民政府駐地河口,全年平均氣溫12.7℃,無霜期210天,冬季受河谷寒氣流影響較冷,但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相對溫和。河谷絕大多數地區屬山地亞熱帶氣候,少數地區屬暖溫帶山地氣候,沿河谷兩岸隨著海拔增高,氣候呈垂直狀態逐漸變冷。全鄉降水充沛,夏季多雨,冬季多雪,但分布不勻,向陽山坡春夏多有乾旱,早春時節的霜凍對一些高山村寨的農作物會帶來危害。鄉境地處高山峽谷,河谷終年多風,夏天涼爽,冬天較涼,高半山受海拔影響,氣溫較低,在氣候特徵上具有“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
民族
民族歷史
在歷史上,木座藏族鄉與今白馬藏族鄉、木皮藏族鄉以及黃羊關藏族鄉之間,歷來就是一個統一的行政單位與經濟區域。四鄉同屬於王氏土司家族的世襲領地。特別是木座與木皮兩鄉的關係更為密切,在歷史上曾長期隸屬通判土司直接管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火溪溝番地。而白馬藏族和黃羊關集聚地習慣上被稱為“白馬路”番地。直至1952年,因平武縣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簡稱藏區)建政工作的需要,木座才從木皮的白熊大部落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為建政試點鄉之列。
木座境內的少數民族,與木皮、白馬、黃羊關的少數民族是同一族別的民族,即人們通常所稱的白馬藏族。他們屬於同一血緣,在各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並且長期堅持族內相互通婚,成為事實上的族內一家人。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因婚娶移入少數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但白馬藏族仍是鄉民的主體。
民族分布
在民族分布的地域、地勢上,木座藏族鄉位於白馬路民族聚居區和白熊關民族聚居區的結合部,歷史上的白熊大部落一直統管木座的火溪溝部落和木皮的白熊關部落。部落中的白馬藏族多以寨子為自然村落聚族而居,生活在相對固定的寨子,零星住戶甚少,各寨子都有不同的家族,通過寨子之間、家族之間的相互聯姻,實質上構成了族內一家人,因此木座鄉境內一直都有白馬、木皮兩鄉的姻親關係,通過世代繁衍,具有白馬、木皮藏族的血緣聯繫已在為數不少的家族中存在。
木座境內白馬藏族的來源,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本地土著,是主體部分。另一部分是因聯姻,從白馬和木皮兩地移入,這部分比例甚少。另外的漢民族有一部分是從外縣遷入。
木座藏族鄉的本籍番人包括:木座老寨子的朱、王、牟、伍三大家族;和平村的金、楊、張、郭幾個家族;新驛村的余、蒙、曾、鄒幾個家族。此外,鄉內的漢族從外縣遷入的有:和平村譚姓,從中江遷入,劉姓、胡姓、沈姓從遂寧遷入。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600 |
男 | 882 |
女 | 718 |
家庭戶戶數 | 39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491 |
家庭戶男 | 791 |
家庭戶女 | 700 |
0-14歲(總) | 372 |
0-14歲男 | 178 |
0-14歲女 | 194 |
15-64歲(總) | 1111 |
15-64歲男 | 636 |
15-64歲女 | 475 |
65歲及以上(總) | 117 |
65歲及以上男 | 68 |
65歲及以上女 | 49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450 |
自然資源
木座鄉屬高山峽谷地帶,全鄉最高海拔3600米,最低海拔1000米,地勢南北高、東西低,境內峰巒重疊,溝谷縱橫,切割強烈,以高山為主,中低山為輔,氣候寒冷,年平均溫度12.7℃,無霜期170天。全鄉總耕地面積3933.84畝,現已退耕還林3731.9畝,剩餘在冊耕地202畝。農作物以玉米、大豆、洋芋為主。鄉境內雨量充沛,水能資源豐富,涪江上游火溪河流經全境,落差大,流量大,枯水期短,建電站、修水庫築壩易,人口搬遷少。
鄉鎮建設
走進平武縣木座藏族鄉民族村,隨處可見每家每戶房頂上都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這一道獨具特色的靚麗風景,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氣息。藏族同胞熱情地為我們介紹它的好處,異口同聲地讚美太陽能熱水器工程“拉歐薏”(白馬藏族語“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