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全境東西長7.9公里,南北寬5.8公里,全鎮轄3個居委會9個居民小組,15個村委會,109個農業生產合作組。總人口40656人(2017),2002年末耕地面積761.78公頃(11426.81畝),全鎮人均土地0.166公頃(2.492畝),人均耕地0.042公頃(0.631畝)。
歷史沿革
1000多年前,
夾江縣以西、
青衣江畔出現了一個古鎮,鎮內商鋪林立,碼頭檣帆雲集,商船川流不息……直到現在,當地的老人毫不謙虛地自誇:當時小鎮繁華的景象堪比“小上海”。
木城早在
唐朝就已經設縣,據史書雲,唐武德元年(618年),在
洪雅縣設定犍州,管領南安(治所在今夾江木城鎮)、平鄉(治所在今縣內羅壩鎮)二縣。這是史書中木城最早的記載。
木城是夾江縣轄古鎮,也是
青衣江畔著名的水上樞扭,歷史上有五口(張口、瀘溪口、黑林口、兩路口、堰衝口)共木城的說法。
公元1644年稱帝大順的
張獻忠剿
四川,野史時載四川平原"流血漂杵,骨山血海","千里無煙,空如大漠",在隨後四年間張獻忠屠殺川西平原良民的暴行逐漸向丘林地帶延伸。向西屠殺了
大邑縣叢林深處開化寺的兩萬僧尼,向南殺開了樂山、峨眉、洪雅的通道,就在向西南屠殺的罪惡進程中,又踏平了夾江、土門。當張獻忠的部隊殺到青衣江邊的時候,發現南安(今木城鎮)築木圍城、森嚴壁壘、隔江對恃!全鎮兩千餘鎮民同仇敵概、眾志成城!張獻忠的部隊圍城數月,久攻不下只得匆匆撤兵。兩千多木城的鎮民靠他們團結和勇氣抵擋住兩萬餘人的部隊,在大順戡亂時期,張獻忠的部隊始終不得入城。木城的光榮歷史就這樣被載入史冊。
地理環境
木城鎮位於
樂山市的西北部,是
樂雅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93
成渝環線高速公路)進入
樂山市境內的第一站,也是
青衣江進入樂山第一站,在夾江縣縣城以西20公里青衣江西岸,是河西片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面向青衣江,背靠大旗山(峨眉山余脈),山清水秀。距離洪雅20公里,距離峨眉山27公里,地理條件十分優越。史上有五口(張口、瀘溪口、黑林口、兩路口、堰衝口)共木城的說法。
全鎮具半山半壩地貌特徵,林業資源較為豐富,主產水稻、黃花、茶葉等,奶牛、獺兔已具有一定規模,以陶瓷為主的工業發展已有一定基礎。
全鎮地貌屬丘陵低山區,山丘起伏,河谷縱橫,最高峰地洗藥湖為841.4米,全鎮山地占72.3%、耕地占12.7%、水面占4.9%,故有“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全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日照豐富,年平均氣溫14.5℃—17.6℃,氣候涼爽,平均低於縣城區3—5℃。全鎮森林覆蓋率73.7%,是最適宜人類居住和動植物生長的地方,良好的生態和宜人的氣候環境為鄉村旅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行政區劃
木城鎮下轄村
|
大旗村
| 新農村
| 漢柏村
| 太坪村
| 中壩村
| 鄭村村
| 代橋村
| 桂香村
| 白廟村
| 泉水村
| 石柱村
| 蘭田村
| 民安村
| 白果村
| 五里村
|
人口數據
木城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40656
|
男
| 23568
|
女
| |
家庭戶戶數
| 560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6995
|
家庭戶男
| 8645
|
家庭戶女
| 8350
|
0-14歲(總)
| 3071
|
0-14歲男
| 1584
|
0-14歲女
| 1487
|
15-64歲(總)
| 12474
|
15-64歲男
| 6472
|
15-64歲女
| 6002
|
65歲及以上(總)
| 1770
|
65歲及以上男
| 782
|
65歲及以上女
| 98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6602
|
總人口14310人(2017)。
交通條件
木城鎮交通便利,
峨眉山市至
洪雅縣公路與夾華路呈“十字形”從境穿過,更有縱橫交錯的村道與之相通,大旗山公路從
青衣江旁直通到大旗山頂峰,交通十分方便,水資源豐富。
木城鎮是
樂雅高速公路進入樂山境內的第一站,設有木城出入口,通過高速前往
樂山市區只需30分鐘,前往雅安不到1個小時。建設中的夾木快速通道把木城鎮納入夾江縣10分鐘通勤圈,第二座跨青衣江大橋即將展開建設。
青衣江、石棉堰穿境而過,鎮區交通四通八達,其中,樂雅高速穿過鎮域並開設互通立交至場鎮,木三路通往洪雅三寶,木華路通往華頭鎮,木雙路通往南安鄉,在建的夾木路將有效縮短木城至夾江城區時間,是全縣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城鎮。
經濟發展
2012年以來,木城鎮以“工業強鎮、商貿活鎮、旅遊興鎮、農業穩鎮”為發展路子,依託
千佛岩水電站開發和
樂雅高速公路兩大項目,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小集鎮建設,搞活物流商貿,開發“古鎮—庫區—龐坡洞—桫欏溝—大旗山”生態觀光旅遊休閒線路,進一步培育和壯大適合全鎮發展的新型產業;按照標準化、無公害、集約經營的要求,抓好農業產業區域布局;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培育壯大以建材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把木城建成夾江河西片區交通疏樞、河西商貿物流中心、旅遊休閒中心、民主、和諧、穩定的河西經濟強鎮。
木城鎮黃花生產有上百年的歷史,截止2009年已發展到5000餘畝,主要分布於夾華路,大旗山公路沿線的白果村、民安村、蘭田村、石柱村、大旗村。從木城鎮輻射到周邊鄉鎮,使河西片區黃花生產總面積已達12000餘畝,年產鮮花3200萬斤、乾花450萬斤,年產值達到3500萬元,每畝年產值達到2800餘元,已成為四川省有名的黃花生產基地。2002年經四川省農業廳批准建立無公害黃花生產基地,所生產的黃花已達到無公害標準,並首次參加了"西博會"。2003年正式註冊,2004正在創辦取得綠色食品認證。
木城鎮奶牛發展始於1999年下半年,從2000年3月起依託洪雅陽坪奶牛場開始進行規模型的發展,截止2009年已達到460頭,其中產奶牛250頭,後備牛195頭,小牛15頭,主要分布在大旗、新農、民安、白廟、代橋、中壩、鄭村等村,養殖戶達160餘戶。年產奶量2000餘噸,年產值達380萬元,平均每頭奶牛達到8200元。
2016年,木城鎮規模種植黃花5000畝,茶葉6000畝,形成了特色產業集群。近幾年來,鎮政府加快土地流轉,大力發展集旅遊觀光和經濟效益於一身的農村特色種植業。新發展石斛300畝、獼猴桃300餘畝、水晶梨300畝,脆紅李200畝,藤椒400畝,開發油用牡丹種植基地400畝,採摘體驗、賞花品茶、棋牌娛樂等全方位鄉村特色旅遊正快速發展。目前正在實施的生態林示範工程,淘汰巨桉2000畝,種植經濟效益和觀賞效益俱佳的香樟、台灣青木、楨楠4000畝。
2016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9589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800萬元,全鎮農業經濟總收入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654元,比2015年人均增收1911元。
特色旅遊
綜述
木城作為古時繁華的商賈碼頭,素有“小上海”之稱。直至今日,很多古建築依然保存完好,如古渡口、原鎮政府走馬轉角樓、木城派出所後院的繡花樓、木城后街的民居、青石板路以及大黃桷樹等;一些傳統小吃,依然小有名氣,如木城豆腐腦、木城月餅、木城黃辣丁等。木城,同時亦如世外
桃園,遠離城市的喧囂,清新的空氣,清秀的山水,古樸的民風,無不令人神往。提起木城嗩吶,更是婦幼皆知。古遺址有龐坡洞,傳說為漢代隱士龐德公夫婦隱居之處;古植物有恐龍時代的活化石桫欏樹,位於龐坡河上游大深溝、小深溝一帶,數量上千株。
桫欏溝
木城桫欏溝,裡面生長著成千上萬株恐龍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老植物——桫欏。
沿著大旗村村道前行,峰迴路轉,陡峭的懸崖下面,一條深深的山谷展現在我們面前。兩位“東道主”告訴我們,前面的峽谷就是桫欏樹最集中的地方——大深溝溝口。放眼望去,谷底與山頂間落差300多米,兩邊的山崖幾乎是絕壁,整個山谷鬱鬱蔥蔥,草木茂盛,充滿著自然的
野性和原始的神秘。溝底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水潺潺,冰清玉潔。張國瑞和宋仕倫告訴我們,早些年盛產一種紅尾子魚,味美可口。前年村民們還在溝里發現過一條重達7斤的
娃娃魚(
大鯢)。進入
桫欏溝,頓感陣陣涼意,令人心曠神怡。越過嶙峋怪石,沿著溪流踏水前行,不時驚起飛鳥,此地真乃世外桃源。
桫欏成林 千姿百態
進入溝谷不遠,溪邊一顆巨大的桫欏迎接著我們。碗口粗的樹幹,傘狀的樹冠,嫩葉吐新,含苞欲放。再往前,桫欏樹越來越多,一把把綠傘點撐在山谷里、懸崖上。有的偎依在溪水旁,暢飲甘泉;有的使人想起“大樹底下好乘涼”的俗語……成片的桫欏林中,大者高約五六米,小者高不過尺。還有“同根生”的孿生兄妹,相依相伴的“夫妻配”。
向谷里行進了2公里左右,來到一個叫“黑崖腔”的地方。由於草蔓從生,行走困難,我們決定不再前行。桫欏溝實際上由大深溝、拌牛兒子溝兩條大溝和數條小溝組成,僅大深溝就有三、四公里長,處於夾江與洪雅交界處,具體有多少棵桫欏樹,沒有人具體統計過。上世紀80年代前,當地人還不知道這些樹是桫欏,都認為是一種蕨雞草。因此在當地還有這樣一句順口流:“大旗山有一怪,蕨雞草桿桿可做拄路拐”。
遊覽中,我們遇到了一批專程前來觀賞桫欏的外地遊客。大深溝的桫欏雖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被人發現,但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一直鮮為人知。隨著千佛岩電站“以壩代橋”的修建和村社道路的建設,木城桫欏溝正逐步為世人了解。在通往寵坡洞的大旗七社公路已經建成,通往大深溝的一、二社的路坯也已完成,桫欏溝已被夾江縣列為重點保護區,鎮、村兩級都落實了相關保護人員,防止盜挖桫欏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木城桫欏溝將成為又一處引人入勝的風景區。
龐坡洞
龐坡洞在木城鎮新農村境內,龐坡洞,相傳是三國時期蜀漢軍師、靖侯龐統的叔父——龐德夫婦隱居成仙之地,又傳為唐代龐蘊夫婦入蜀隱居之處。洞口有“龐坡洞天”四字,洞前有幾處摩崖造像,刻佛數百尊。並有明人遊記碑刻。據縣誌記載:“洞中深不可測,遊人烈炬游之,將十里許,聞有雞犬水聲,驚怖而返,後無敢入者。”明人張鳳羾(音洪)著文說此洞“深無盡止,僧百炬以往未半輒返”。
龐坡洞位於山脅間,地名俗呼“貓兒崗”。《夾江縣誌》(民國版)載:“岩石蒼寒,林巒重複,一洞窈然,深不可測,昔有人燃矩窮之,未半輒返。山四面皆奇石,莫可名狀。”龐坡洞處共有幾處自然山洞,其中洞中有洞,深無止盡。主洞的洞口鐫刻有“龐坡洞天”、“龐德仙洞”。洞口背南向北,高約八米,寬兩米,往裡曲折幽邃,需有光源照明。洞??,形成洞中山水景致奇觀。主洞分三層,出口在山南,高於前洞口約十米,相距僅約八十餘米。主洞中第二層處有幾米極不易躋攀,主要因岩縫狹窄之故,爬上第三層後,便將出洞了。山南洞口,位於陡坡之上,崖壁上下均有無數細流飄灑,形成滴水岩壯觀。主洞中滴水落地,叮咚聲不斷,水流匯聚後,滲入石縫。洞內涼風習習,盛夏至此,暑氣即退。主洞對側岩下另有一天然山洞,洞內外巨石犬牙交錯,重重疊疊。此洞高大寬敞,洞中恆溫,冬暖夏涼,是乾洞,裡面有旁洞數個,或高或低,都極難爬進,難以探底。洞中蝙蝠多而大,有的翅展達尺余。據說主洞與此洞以前都有旁洞,深不可知,曾有好事者舉矩探奇,行約十里,聞聽雞鳴、犬吠、水流之聲,驚恐而返。其後再無人敢深入探往,於是將旁洞堵塞,至今不通了。
龐坡洞前原有紀念龐居士祠廟,呼為龐坡寺。鄉人信傳龐坡寺中曾有師徒二人居住,廟後岩壁上有一小洞,洞口如筷頭大小,有米從洞中漏出,每日漏米數量,僅剛夠兩人食用,因此叫做“漏米洞”。一日小徒乘師尊外出,恨洞小漏米少,遂將洞鑿大,從此無米漏出,至今遺址猶存。《夾江縣誌》(民國版)載:“夾江南安鎮(今木城鎮)西北山中有龐坡洞,世傳龐居士於此一家仙去,遺蹟尚存。或曰:居士龐德公即靖侯龐統叔,攜妻採藥,不知。後隱於此。或曰:唐,龐蘊亦楚襄州人,曾參馬祖禪,所謂‘一口吸盡西江水’者。夫婦入蜀隱於川溪洞中,莫知誰屬。”現祠已毀,遺址處殘存十六根石柱(按龐德公不肯受官祿,歸隱南安川溪山林事跡,孟浩然、杜甫皆有詩讚頌)。鄉人在遺址下依崖建房,以岩為頂,戲稱“房三間,瓦一匹”,足以避風雨。旁邊有雷斷巨石,形成一線天的奇觀;前坡下有巨石稱為“關刀”,以此石鎮隘口,扼守險道;祠廟遺址旁有坐禪石,傳為歷代僧道家修煉之處,高聳險崖之上,如欲試坐,無不謹慎小心。探尋傳聞漏米石洞處,其洞已成岩上兩米多長、寬約一至三厘米的不規則裂縫,一股寒氣不斷吹出,成為“漏風”岩了。
據有關部門組織人員探洞,查明此洞系天然洞穴,中分三層,洞中有“山”有泉,山洞前後相通,前洞在山北,後洞在山南。但洞中大洞套小洞,小洞通大洞,最小的地方僅能容一人仆地爬入,且地形複雜,至今無人敢深入探究。
走馬轉角樓
走馬轉角樓(原木城鎮政府所在地),位於整個古鎮的開端,背靠小鎮,面向青衣江。據木城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走馬轉角樓的主人姓張,因此該樓也叫張家大院。古時候張姓人家是當地的大戶人家,這家人主要從事手工紙生意。張姓人家從當地收購手工紙後從古渡口上船,到宜賓販賣,再從宜賓運回鹽酒販賣到本地,用從中賺取到的錢到雅安買回木頭,修建起了這座占地800平方米、共48間房子的建築。木城鎮政府晚上值班的工作人員居住於此。
走馬轉角樓有外廊、內廊。挑檐支撐起的外廊,將整個建築有機地連線起來,給人一種韻律美。第二層外廊並沒有柱支撐,而是懸挑出去,外廊的寬度比較窄,僅能容納一人通過。整個建築傳達著古樸、完整、次序美。
地圖信息
地址: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木城鎮政府(151縣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