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分集劇情,基本信息,幕後故事,背景連結,劇情概述,媒體報導,木卡姆,
基本信息
所屬分類:國產劇
在拍攝期間,最讓導演感動的是在木卡姆的故鄉——莎車拍戲時,當地民眾演員全都是帶著對木卡姆的熱愛而來,他們不計報酬、演出再苦也都無怨言,為該劇的成功拍竣立下汗馬功勞。許多文藝界的專家學者在觀看完該劇後一致評價: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性格豐滿,民俗特色濃郁。據了解,作為建國60周年的獻禮作品,電視連續劇《木卡姆往事》是天山電影製片廠至今投資金額最高的一部電視劇。
幕後故事
據了解,這是繼電影《大河》之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再次向中宣部“五個一”工程重點申報的影視劇。
4月23日,參加《木卡姆往事》座談會的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施生田介紹,該劇將於5月在中央電視台1套播出。4月29日,XJTV—2(新疆電視台維語頻道)將在全國首播《木卡姆往事》,之後該劇還將在新疆電視台1套播出。施生田說:“《木卡姆往事》的播出日期初步定在五月下旬,屆時將在中央一套每日23時播出。”
背景連結
4月28日上午,吐爾地﹒阿洪的孫子吐爾洪﹒卡吾力在得知《木卡姆往事》將要登入央視後興奮不已。
吐爾洪﹒卡吾力是“十二木卡姆”世家的第七代傳人。他介紹,自己的爺爺吐爾地﹒阿洪在1956年逝世,父親卡吾力﹒吐爾地於2007年去世。
今年38歲的吐爾洪﹒卡吾力介紹,“我記得自己10歲的時候,爸爸就常常在家裡進行木卡姆的彈唱。”在父親的影響下,吐爾洪﹒卡吾力成為新疆木卡姆藝術團中級演奏員,他是四個兄妹中唯一從事木卡姆藝術工作的。
上世紀50年代,吐爾地﹒阿洪等藝人被邀請錄製《十二木卡姆》唱片,吐爾洪﹒卡吾力說:“當時聽父親說,要是沒有國家及時搶救,祖先傳給我們的木卡姆有可能就要失傳了,感謝政府對維吾爾文化藝術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會把木卡姆當成寶貝留給後人。”
吐爾洪﹒卡吾力表示,雖然父親沒有親眼看到《木卡姆往事》,有些遺憾。但父親在世時就曾對自己說過,要讓木卡姆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木卡姆文化。相信這部電視連續劇會讓更多的人認識木卡姆,了解木卡姆。
劇情概述
本連續劇講述的是新中國解放前夕,在新疆民間流傳數百年的維吾爾族大型古典音樂套曲十二木卡姆,到了阿不都拉這一代,已瀕臨失傳。為了讓古老是木卡姆藝術後繼有人,阿不都拉殫精竭慮,先將朋友流落街頭的兒子巴吾東收為義子,精心培養,多年後又將唯一的女兒巴哈古麗許配巴吾東,只為身後留下木卡姆傳人。當地富豪企圖將阿不都拉這個活著的文物帶出國外,劫持了父子倆人,幸被解放軍及時救下。木卡姆面臨的現狀受到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阿不都拉父子被請到烏魯木齊,與北京調來的音樂專家通力合作,完成全套十二木卡姆的錄音,並第一次被整理成樂譜,立刻引起世界音樂界的關注。阿不都拉也獲得“木卡姆大師”的崇高榮譽。為了彌補當初錄音時遺漏的兩段木卡姆,他不顧老年體衰,登台高歌,在舞台上溘然長逝,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懷念和遺憾。
在隨後的那場席捲神州的災難中(“文化大革命”),一時沉渣浮起,社會各色人物登台表演。木卡姆和它的傳人巴吾東再次陷入劫難。為了保護北京專家當面托咐的父親珍貴的唯一錄音資料,巴吾東與巴哈爾古麗經歷了難以想像的磨難和考驗。先有巴吾東遭迫害被投入獄,後有巴哈爾古麗反抗凌辱被迫投河。
然而,珍藏在人民心目中的木卡姆像一條無形紐帶,把許許多多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讓心靈受重創,心灰意冷的巴吾東重新站起來,投入到苦苦尋覓父親的錄音資料和遺失的木卡姆唱段之中;也讓善良文弱的巴哈爾古麗經受了命運的洗禮,走出荒野沙漠,完成了性格的重鑄,成為暗中幫助巴吾東完成宿願最得力的助手。在他們身邊,無時無刻不演繹著高尚與卑鄙、智慧與愚昧、誠實與欺騙、堅韌與放棄、迷茫與醒悟、寬容與懲罰,夢想與真實的話劇。一波三折,九曲迴腸的故事,將把你帶入一個民俗特色濃郁的維吾爾生活畫廊。當雲開霧散,原唱資料回歸的那一天,一對昔日的情人在父親阿不都拉的塑像前再次聚首,道不盡的苦辣酸甜,說不完的悲歡離合,歷經磨勵後的人性之光,似乎都在木卡姆樂曲之中得到了升華,獲得了新生,令人無限回味和感慨!
媒體報導
新疆新聞線上網5月21日訊息:電視劇《木卡姆往事》是我從影以來耗時最長、花費力氣最多的一部作品。我們都知道,木卡姆是一座藝術的高峰,她在維吾爾族歷史文化乃至人類文化中的地位及影響不言而喻。如果不是2005年看到鐵路局作者張瑞成同志送來的一部10集電視劇本初稿,我恐怕永遠不會去觸及這樣一個重大題材,並從此與木卡姆結緣。
張瑞成是第一次接觸電視劇。起初,他寫的是一個木卡姆流浪藝人復仇的傳奇故事。文革結束不久,有次他去南疆出差,曾在庫車巴紮上看到一位手持沙巴依激情演唱木卡姆的流浪藝人,雖然聽不懂唱詞,但那飽含滄桑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曲調深深地吸引了他,特別是演唱者的形象,令他久久難忘。這個人身後一定有不為人知的曲折故事,那也許就是民間木卡姆藝人命運的一個縮影。這位巴紮上的流浪藝人,就成為我們劇本中巴吾東最初的原型。
在後來的合作中,我們進行了大量、深入地採訪,對木卡姆的認識也不斷加深。我們發現,半個多世紀以來,圍繞著木卡姆的興衰起落,強烈地傳達出不同歷史時期的信息,而木卡姆藝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他們的是非恩怨,又無不鐫刻著深深的時代烙印。木卡姆就像是一棵永不枯萎的參天大樹,植根於民間深厚的沃土,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她也飽受風雨侵蝕、歷經滄海桑田。要表現好這個題材,既要寫樹,也要寫根,還要寫她在風霜雨雪中挺立,在雷電交加中依然葳莛不倒。我們圍繞著木卡姆這棵大樹,寫了阿不都拉,巴吾東,巴圖爾三代木卡姆藝人不同的命運,同時儘可能地展現當時的社會歷史風貌,讓她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史詩感。以人物的感情為紐帶,開掘人物的心靈變化,而初稿中原先最看好的女主人公蒙面復仇的傳奇故事,則自然退出,由個人行為改為時代進步、法治發展的必然結果,使劇情構成顯得更加合理自然。
在創作過程中,也曾有過這樣的顧慮,即省略或跳過文革時代,由木卡姆大師阿不都拉的巔峰時期直接轉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木卡姆申報聯合國“人類和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寫,避開了觀眾對文革時期的感情排斥,也便於審查通過。但缺憾是不能充分表現木卡姆解放後由搶救到文革罹難到再次起死回生的曲折過程。而沒有這個過程,《木卡姆往事》的故事結構顯然是不完整的。
經過再三地思量和討論,最終定稿的劇本沒有迴避文革,但將筆墨放在當時極左路線對第二代木卡姆人巴吾東的迫害上。寫一個身份特殊的人物———木卡姆大師的唯一傳人在獄中的精神墮落過程,為後面的故事作大幅的鋪墊。我們試圖傳達這樣一個信念:木卡姆是不死的,因為熱愛木卡姆的人生生不息!如果說解放初期政府派專家從阿不都拉口中搶救瀕臨失傳的木卡姆是一次“物質”的搶救,那么文革後政府對飽受磨難與打擊、幾乎絕望潦倒的巴吾東的拯救,則是對木卡姆人一次精神的救贖。它一點也不比搶救“物質”的木卡姆輕鬆。兩次不同形式的搶救,使得劇本主題得以升華,人物變得豐滿,故事更加曲折耐看。
常常聽到有人問,木卡姆究竟是什麼?大多數人略知一二,並不十分清楚。維吾爾族木卡姆申遺成功,讓我們感到非常有必要通過電視劇這種最大眾的娛樂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木卡姆文化,在展示這部規模宏大、源遠流長文化瑰寶的藝術魅力同時,更要表現幾代木卡姆人堅毅的品德和高尚的心靈。如此重大的題材,無疑是對編劇的一次挑戰:故事歷史跨度長,人物性格變化複雜,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那些繞不過去,我們又並不熟悉的木卡姆專業知識,通俗地、水乳交融般地構成故事的有機部分,既讓行家認可,又讓普通觀眾看得饒有興味,跟著故事走進木卡姆苦難的歷史和輝煌的今朝,一個個難題擺在面前,僅靠個人力量難以完成。天山電影製片廠領導敏銳地抓住這個選題,及時正式納入計畫,投入人力物力,多次組織專家學者對劇本進行論證,要求編導深入生活並提供各方面的方便。導演前期介入,我們前後到廈門、喀什、莎車、麥蓋提,採訪過近百人。劇中童老師的原型萬桐書夫婦、已故的音樂家周吉先生,還有一些與阿不都拉的原型、一代木卡姆大師吐達洪同時代的人和研究木卡姆的專家、學者、民間藝人,都為編劇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劇本中許多生動的細節,就來自他們的生活。不算我和張瑞成個人摸索的時間,僅從劇本創作納入天山電影製片廠的工作計畫到定稿,歷時十八個月。其間僅提綱反反覆覆寫了十幾萬字,大小修改更是難以計數。箇中滋味,至今難忘。現在經過導演和全體演職員的共同努力,《木卡姆往事》終於和大家見面了。對於編劇來說,在了卻一件心愿的同時,也期待著觀眾的評判。
作者: 肖陳
文章來源: 新疆日報
木卡姆
維吾爾族古典音樂木卡姆是淵源於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根據傳說,葉爾羌汗國的拉失德汗與妻子阿曼尼莎汗邀集汗國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間藝人,在音樂家喀迪爾汗.葉爾羌的主持下,對當時散失的木卡姆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加工和整理,使木卡姆得以定性和發展。
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還具有“法則”、“規範”、“曲調”等多種含義,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達斯坦(敘事詩dastan)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組成,含歌、樂曲20至30首,長度2小時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個小時。木卡姆體裁多樣,節奏錯綜複雜,曲調極為豐富。生動的音樂形象和音樂語言,深沉緩慢的古典敘誦歌曲,熱烈歡快的民間舞蹈音樂,流暢優美的敘事組歌,在藝術成就上是無與倫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音樂的脊樑,是打開維吾爾族文化的金鑰匙,是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古典音樂精華的融合體。
早在在維吾爾族祖先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後來經不斷融和、衍變,到公元12世紀,發展形成了“博雅婉”組曲,這就是“木卡姆”的雛形。“木卡姆” 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是與一位偉大的維吾爾族女性——阿曼尼薩(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的。1547年,酷愛音樂和詩歌的阿曼尼莎,成為以新疆莎車為國都的葉爾羌汗國的王后。她召集大量樂師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規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統化和規範化,並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詞中難懂的外來語辭彙、古維吾爾語辭彙和陳舊的宮廷詩詞,同時還創作了“依西萊提安庫孜”這一新木卡姆。從而整理出結構完整、體系嚴密、朗朗上口、易於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19世紀,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縮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約演奏兩個小時。這被濃縮後的“木卡姆”,定名為“十二木卡姆”,但無文字紀錄。
今天,木卡姆分布地區很廣,種類繁多。阿拉伯、波斯、土爾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種類來說,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種類最多,有一系列帶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
長期以來,十二木卡姆是師徒相傳,口傳心授。這種傳承形式,在歲月風塵的蕩滌下,極易耗散。加之十二木卡姆體系太龐大,詞意太深奧,曲牌太綿長,完整死記硬背下來非常困難,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瀕臨滅絕。為了搶救這瀕於失傳的音樂瑰寶,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樂家萬桐書、劉熾等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開始了艱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樂家們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維吾爾族著名老藝人吐爾迪阿洪老人,用一台老式鋼絲錄音機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內容。用了將近6年時間,才將曲譜、歌詞整理完畢。經過整理和編輯,1960年,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敘誦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曲、即興樂曲34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