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䉡竹

木䉡竹

木䉡竹(學名:Bambusa wenchouensis (Wen) Q. H. Dai)是禾本科、簕竹屬喬木竹類植物,地下莖合軸型。竿直立,高可達16米,梢部彎曲;節間圓筒形,竿壁節內被絨毛,以後變為禿淨;竿環不明顯;籜環隆起,附有籜鞘殘留物;分枝習性低,以多枝簇生,主枝粗長。籜鞘脫落性,革質,新鮮時灰綠色,籜耳長而窄,橫臥於籜鞘兩肩,鞘口繼毛呈褐色,先端細齒裂,邊緣無毛或附有纖毛;籜片強烈外翻,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收窄呈鈍圓形,葉耳發達,卵狀,脫落性,邊緣有繸毛;葉舌隆起呈卵形;葉片廣披針形,先端尖銳,基部鈍圓,兩邊緣均具細鋸齒,下表面全部具細絨毛,花枝無葉。假小穗作穗狀排列於花枝上,長橢圓形,逐節脫落,向上逐漸增大;外稃先端急尖,無毛,內稃較長於其外稃,花葯先端鈍圓,基部箭簇狀,縱裂開,花絲短,子房橢圓形,先端有微毛,羽毛狀。

木䉡竹主要分布在中國浙南和闖北、閩東地區,北達浙江省的永嘉縣,南至福建省廈門市,浙江省的平陽,蒼南縣和福建省的福鼎,柘榮,霞浦、寧德羅源,連江、長樂、福清縣。木䉡竹林絕大多數生長在在平原,丘林地區的房前屋後雜地和溪河沿岸的沖積地帶,在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山腳或緩坡地,也可營造木䉡竹林。

木䉡竹高大,可劈篾多層,用以編制農具及海上捕撈用的纜索;筍味微苦,性涼,水漂後仍可食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狀竹類,地下莖合軸型。竿直立,高達12-16米,梢部彎曲;節間圓筒形,長37-50厘米,直徑8-10厘米,幼時被細柔毛,竿壁厚16-20毫米;節內被絨毛,以後變為禿淨;竿環不明顯;籜環隆起,附有寬達15毫米的籜鞘殘留物;分枝習性低,以多枝簇生,主枝粗長。籜鞘脫落性,革質,新鮮時灰綠色,長20-25厘米,基底寬20-25厘米,先端凹陷,背面被褐色刺毛;籜耳長而窄,橫臥於籜鞘兩肩,鞘口繼毛呈褐色,長約5毫米;籜舌高2毫米,隨籜鞘口部作波狀起伏,先端細齒裂,邊緣無毛或附有纖毛;籜片強烈外翻,披針形,長6-9厘米,寬13-30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窄呈鈍圓形,為籜鞘頂端寬的1/3,兩表面均具細絨毛,並在縱脈之間有刺毛,邊緣生纖毛。末級小枝具7-12葉;葉鞘長40-45毫米,背面具細柔毛或無毛,縱肋隆起;葉耳發達,卵狀,脫落性,邊緣有繸毛;葉舌隆起呈卵形;葉柄長2毫米,無毛;葉片廣披針形,長9-16厘米,寬12-20毫米,先端尖銳,基部鈍圓,兩邊緣均具細鋸齒,下表面全部具細絨毛,次脈6-7對,小橫脈不明顯。
花枝無葉。假小穗作穗狀排列於花枝上,長橢圓形,長達33毫米,穎2-4片,小穗具9-13朵小花;小穗軸近無毛,逐節脫落,向上逐漸增大;外稃長8毫米,先端急尖,無毛,具13-15脈;內稃較長於其外稃,具2脊,先端漸尖,脊間具5脈,脊外至邊緣各具2脈,無毛;鱗被匙狀或卵狀,先端有纖毛;花葯先端鈍圓,基部箭簇狀,縱裂開,長6毫米,花絲短,長約1毫米;子房橢圓形,長1毫米,先端有微毛,柱頭3,羽毛狀,長3毫米。

生長環境

木䉡竹林絕大多數生長在在平原,丘林地區的房前屋後雜地和溪河沿岸的沖積地帶,在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山腳或緩坡地,也可營造木䉡竹林。木䉡竹要求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在其分布範圍內,年平均溫度17-20℃,1月份平均氣溫6-8℃,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都能生長良好。木䉡竹能耐-5℃的低溫,木䉡竹對土壤、水肥的要求高於散生竹。在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多、物理性質良好、pH4.5-7.0的土壤上,尤其是在溪河沿岸的沖積土上,木䉡竹生長最好。在丘陵低山或緩坡地,只要土層深厚,琉松肥沃,也可以栽植。乾燥瘠薄、石礫太多或過於粘重的土壤,木䉡竹生長很差,不宜造作造林地。

分布範圍

木䉡竹主要分布在中國浙南和闖北、閩東地區,北達浙江省的永嘉縣,南至福建省廈門市,浙江省的平陽,蒼南縣和福建省的福鼎,柘榮,霞浦、寧德羅源,連江、長樂、福清縣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區。

生長習性

木䉡竹筍芽4月初開始萌動,5月份為萌動盛期,6月份以後漸趨減少,整個筍芽萌動期約65天左右,總萌動率僅61.4%。木䉡竹筍芽萌動之後,先在土中或緊貼地面作不同距離的橫向生長,然後梢端彎曲向上,膨脹肥大形成竹筍。中國浙南地區木䉡竹6月初開始出筍,6月上旬至7月上旬為出筍初期,出筍數量占總出筍量的13.1%,7月中旬至8月下旬為出筍盛期,占總出筍量的70.7%,9月上旬至月底為出筍末期,占總出筍量的16.2%整個筍期長達110天左右。與其他竹林一樣,木䉡竹林也常常因養分不足出現退筍現象。初期所出的筍,因大多為頭目和二目所發,肥大粗壯,營養豐富,故很少出現退筍。盛期和末期出的筍,多為三、四日所發,母竹養分供應不足,退筍率就高,如盛期退筍率為34.8%,末期退筍率高選66.7%。

栽培技術

  1. 扒土翻曬:木䉡竹稈基上筍目的分化萌動,需要一定的溫度。因此,應在每年3月上旬,在竹叢周圍,用鋤頭自外而內將土扒開,讓稈基和筍蔸上的筍目暴見陽光,利用陽光來提高土溫,刺激和促進筍目萌發,增加筍芽的萌發量,提高竹林的發筍率。清明前後筍目開始萌動時,結合施肥將扒開的泥土重新復上。在扒土翻曬期間,竹叢的筍目裸露,要防止牲畜進入林內損傷筍目。同時,結合扒土翻曬,及時將老竹蔸和老竹根挖除,以利出筍。
  2. 合理施肥:木䉡竹林每年要施一次基肥和兩次追肥。基肥在4月上,中旬施用,即在竹叢扒土翻曬20-30天后結台復土進行施肥。常用的基肥有人糞尿,欄肥、塘泥、垃圾肥等,數量視竹叢大小而定,每叢施50-250千克不等,直接施在已扒開的竹蔸周圍,施後立即復土。基肥能促進筍目萌發,提高竹叢出筍量。追肥宜在出筍初期和盛期的6-8月份進行,以腐熟的人糞尿或速效性化肥為好。每叢施人糞尿30-50千克,或尿素0.5千克,或硫酸銨1千克。可在出筍母竹周圍開環狀溝,將肥料用水稀釋後澆灌。施用時,注意不能直接施在剛挖掘的筍蔸或稈基筍目上,以免引起爛蔸或損傷筍芽。追肥能促進竹筍生長,提高產筍量,降低遇筍率。
  3. 適時留母:木䉡竹林出筍長竹主要靠母竹稈基上的筍目萌發而成,因此,應做好母竹留養工作。留母竹的原則是留大去小,留壯去弱,留稀去密,留低去高。以用材為主的木䉡竹林,應留養初期和盛期出的頭,這些竹筍養分足、個體大、避筍少、位置低、母竹質量好,有利於來年發筍長竹。以筍用為主的木䉡竹林,以留莽盛期後半段出的筍為好。過早留養,會抑制竹叢出筍,影響竹筍產量。木䉡竹除了稈基上的筍目萌髮長竹外,只要莽分充足,筍蔸上的筍目也能發筍長竹。因此,筍用林在割筍時要注意不能割得太老,要把筍基部的筍耳留住,以利來年再發筍。割筍後要及時將筍蔸培蓋好。在留好母竹的同時,每年冬季還要及時砍伐4年生以上的老竹,保證竹林內1-3年生母竹數量各保持在左右。

主要價值

木䉡竹高大,可劈篾多層,用以編制農具及海上捕撈用的纜索;筍味微苦,性涼,水漂後仍可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