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舞蹈動作多為即興性的。其特點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內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致,長於表現瀟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
基本介紹
舞蹈內容
流傳在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與黑龍江、遼寧等省的朝鮮族聚住區。朝鮮族是從事水田種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間舞蹈具有農耕勞動的特徵,它是在古代的扶餘、高句麗及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後又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特定環境中,育成具有風韻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
朝鮮族舞蹈動作多為即興性的。其特點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內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致,長於表現瀟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
主要形式
農樂舞 是朝鮮族表現農耕生活內容歷史最長的舞蹈,它源於古代的祭祀和狩獵活動,後發展成為農事勞動中的自娛性舞蹈形式。農樂舞分情節表演與技巧表演兩種。其表演隊伍,均由持小鑼的舞者指揮,一般隊伍由29人組成,先導者持“令旗”或“農旗”,後面是樂隊及扮演的各種人物,其中有嗩吶、太平釜、上劍、副劍、從劍、、首長鼓、無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及官吏、獵人、執事、農嫗、假女、舞童等。舞蹈中“象帽”(戴一種斗笠)的表演別具一格,舞者頭戴系有長短兩根飄帶的特製斗笠,邊擊小鼓邊轉動飄帶起舞,同時將舞蹈表演引向高潮。農樂舞的伴奏音樂,由12段曲調組成,音樂歡快熱烈,舞蹈風趣活潑。
假面舞 是戴假面表演的男性舞蹈。其表演綜合了唱誦、對話、舞蹈等藝術形式,並具有戲劇性。假面舞多用於表現諷刺性內容,情節活潑、幽默。表演分 7幕12場,每一幕有獨立的內容。現在表演一般取其中部分情節和動作,在節日及其他娛樂的場合表演。舞蹈節奏為“打令”和“古哥里”。伴奏樂器有簫、笛、鼓、長鼓、三弦琴等。
劍舞 又稱劍器舞,是手持短劍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劍的劍柄與劍體之間有活動裝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動、旋轉短劍,使其發出有規律的音響,與優美的舞姿相輔相成,造成一種戰鬥氣氛。舞蹈節奏為“打令”。劍舞原為男性舞蹈,經長期流傳,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緩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種類較多,一般為 4人舞。還有一種由流浪藝人流傳下來的少年劍舞,其風格似武術,具有戰鬥性。
長鼓舞 是身挎長鼓表演的道具舞蹈。男女均可表演。女性長鼓舞風格優雅;男性長鼓舞風格瀟灑、活躍。此舞來源於農樂舞中的單人表演,經演變後,成為獨舞、雙人舞和群舞,在朝鮮族廣泛流傳。所用長鼓兩端鼓面分別為高、低不同音色,舞者兩手同時擊打出各種不同節奏的鼓點。其音樂曲調多樣,音樂節奏為、、拍的“古哥里”節奏。
扁鼓舞 持扁形鼓表演的道具舞蹈。扁鼓原為朝鮮族古老的打擊樂器,後發展成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表演時舞者兩手擊打胸前的扁鼓,邊擊邊舞。女性扁鼓舞多為獨舞,舞姿優雅,男性扁鼓舞多為群舞,動作大方、有力,具有強烈的戰鬥性。舞蹈節奏根據主題和情節的要求而不斷變化。
扇舞 持花扇表演的女性道具舞蹈。源於古代巫女活動及民俗活動中的扇子表演,後發展成為單扇舞、雙扇舞兩種形式。扇舞動作細膩,節奏變化多,它以朝鮮族女性舞蹈活潑、優美的特點表現純樸、善良的民族精神。
拍打舞 是表現漁民喜獲豐收的舞蹈。舞者扮為漁夫,作乘船姿態,隨“安旦”節奏用手掌拍打胳膊、雙腿及胸部兩脅,表達喜悅之情。其動作激烈,情緒歡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朝鮮族舞蹈藝術得到蓬勃發展。許多朝鮮民間舞蹈經專業工作者加工、整理後搬上了舞台。農樂舞、劍舞、長鼓舞等也都以新的內容和主題在舞台上表演。專業舞蹈工作者還創作了舞劇《為了永久和平和幸福》、雙人舞《弓舞》以及獨舞《養豬姑娘》等。還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朝鮮族舞蹈編導、演員和教員,出版了《朝鮮族舞蹈基本動作》等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