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朝鮮歌舞劇《紅樓夢》分6場10景,以寶、黛愛情為主線,在林黛玉香消玉殞、賈寶玉離家出走時達到高潮。演出該劇的劇團正是2008年曾帶著歌劇《賣花姑娘》訪問中國的血海歌劇團。
劇中對情節的處理、對人物感情的把握,都基本尊重原著。劇中歌曲全部採用朝鮮民謠唱法,字幕大多引用《紅樓夢》原文,觀眾們可以欣賞到用朝鮮語演唱的“葬花吟”。
劇中朝鮮演員的衣著打扮、動作台步,都與中國87版電視劇《紅樓夢》非常相似,舞台布景、亭台樓閣、几案床凳也盡搬中國模式。舞台布景極為奢華,還原了榮寧二府的盛世景象,舞美立體極富層次感,如此精緻的燈光舞美絕不亞於任何一部百老匯音樂劇,讓中國同行驚嘆不已。
劇中歌曲大多採用朝鮮民謠的唱法,朗朗上口。無論是獨唱、伴唱,都吸收了朝鮮經典歌劇的藝術特點,充滿濃郁的民族氣息。伴奏以民族器樂為主,輔以西洋配器,將寶黛愛情的純真和悲涼演繹得淋漓盡致。劇中有機穿插了三場舞蹈——“荷花舞”、“碟舞”和“彩綢舞”,成為朝鮮與中國傳統民族舞蹈的經典展現,尤其是月夜一場中的荷花舞,寶黛二人在花間穿梭,荷花仙子在蓮池中翩翩起舞,將觀眾帶入如夢如幻的人間仙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鮮版紅樓夢
- 劇團:朝鮮血海歌劇團
- 實質 :歌劇
- 章節:6場10景
創作,幕後花絮,歷史,產生,
創作
朝鮮紅樓夢“金釵” 中國的“紅樓選秀”曾引起不小的轟動,而朝鮮為選出歌舞劇《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也搞起了全國海選。據悉,為了選擇合適的演員,血海歌劇團在全國範圍內舉辦了文藝競賽會,從中發現和挑選演員,最終結果由民眾投票選出了“金陵十二釵”。在劇中扮演薛寶釵的崔錦珠是平壤金元均音樂大學4年級學生;扮演林黛玉的血海歌劇團演員李正蘭,是朝鮮的女演員。
朝鮮紅樓夢“賈寶玉”
該劇的主要演員都是如今在朝鮮家喻戶曉的明星。其中,飾演賈寶玉的金日煌是本次來華演員中最為知名的,不僅因為他獲得過朝鮮最權威的民歌比賽金獎,更為傳奇的是,金日煌的爺爺金正華在50年前的第一版《紅樓夢》中也曾飾演過賈寶玉這一角色,當時在朝鮮觀看完演出的周恩來總理還親自接見過他。他的父親也是血海歌劇團的著名民謠歌唱家。他說,當年金日成主席曾多次親自指導祖父,為他準確把握人物提出指導意見。今天《紅樓夢》復排,金日璜又得到金正日同志的關懷和指導,由於他在劇中重拾多年不用的民族演唱技法,受到金正日同志的稱讚。祖孫二人都結下的“寶玉緣”在朝鮮國內已傳為佳話。
朝鮮紅樓夢“金釵”
朝鮮為選出歌舞劇《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也搞起了全國海選。據悉,為了選合適的演員,在全國範圍內舉辦了文藝競賽會,從中挑選演員,最終結果由民眾投票選出了“金陵十二釵”。在劇中扮演薛寶釵的崔錦珠當時是平壤金元均音樂大學4年級學生;扮演林黛玉的血海歌劇團演員李正蘭,則是一位在朝鮮非常受歡迎的女演員。
幕後花絮
歷史
1962年歌劇《紅樓夢》在朝鮮公演,受到朝鮮人民的喜愛。金日成曾四次觀看。1963年5月3日,金日成陪同來訪的鄧小平觀看了歌劇《紅樓夢》,1963年9月17日,金日成、金正日陪同訪朝的劉少奇觀看了該劇。
為迎接中朝建交60周年,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提出對《紅樓夢》進行再創作,將50年前的原作進一步潤色,讓歌舞劇《紅樓夢》重回舞台。金正日還在創造過程中多次親臨現場直接指導。2009年9月25日,歌舞劇《紅樓夢》在平壤大劇場正式公演,一經推出即受到朝鮮觀眾熱捧,迄今演出已近50場,觀看人數近10萬人次。2009年10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平壤大劇場和金正日一道觀看了朝版《紅樓夢》。
據推斷,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約於19世紀初傳入朝鮮半島,之後又有了《紅樓夢》的朝文譯本。可以說,朝文版的《紅樓夢》開創了該書世界翻譯之先河,成為中朝兩國文化交流悠久歷史的佐證。中國與朝鮮地緣相鄰,文化相近,朝鮮人民熟悉並喜愛中國古典文化,對《紅樓夢》並不陌生。
產生
“用什麼方法來重新創作?正當藝術家們爭論不下的時候,金正日同志了解到大家的苦惱,就說了一句話,‘配合管弦樂’(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結合起來),讓大家頓開茅塞。我們必須根據他的指示來創作歌劇。”朝鮮版《紅樓夢》導演蔡明錫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說。 2010年5月上旬,在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訪問中國之際,朝鮮血海歌劇團率團到北京演出了歌劇《紅樓夢》。
“別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我接受採訪的時候總提到他(金正日),他在藝術方面造詣很深,我們這些導演、音樂舞蹈專家都要拜他為師。在排練過程中,我們常常受到他的指導,他的教導是我們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的工作有了方向。如果我們是蠟燭,他就是太陽。”談到金正日對歌劇《紅樓夢》的指導,蔡明錫說。
“重點考慮怎樣才能讓兩國人民都滿意”
此次來北京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等多位領導人亦到場觀看。
《瞭望東方周刊》:劇中有三段集體舞蹈,荷花舞、蝴蝶舞、綢舞,加入這些會不會破壞全劇風格?
蔡明錫:這三段舞蹈是以朝鮮民族舞的特點來表現中國風格。觀眾有的喜歡古典,有的喜歡現代,有的喜歡朝鮮風格,也有的喜歡中國風格,但這些並不重要,我們創作的時候只考慮一點,就是朝中人民的友好情誼,一切為朝中人民的友情服務。
《瞭望東方周刊》:第二場第二幕寶黛月夜生情,舞台上二人有一個熱烈的擁抱,好像不符合中國古代生活實際。
蔡明錫:(哈哈大笑)這個問題問得好。賈寶玉性格開朗,他偷看禁書《西廂記》,跟丫鬟們關係曖昧,比如他看到林黛玉的丫鬟紫鵑衣服穿得薄,就動手捏一下,紫娟說這樣會讓人說閒話。這些都反映了賈寶玉對封建社會制度的反抗,他沒有等級觀念。上世紀60年代演出時沒有這個熱烈的擁抱,但我曾經為演出到中國來過幾次,發現中國年輕人公共場合也會擁抱接吻,歌劇中這樣設計也為了適應中國觀眾。
領袖的指導
“我一生與詩書做了閨中伴。”中國越劇版《紅樓夢》中黛玉有這樣的唱詞,但朝鮮版歌劇卻突出黛玉的女工。第二場第一幕開場,瀟湘館內,林黛玉邊繡荷包邊唱道:“一針一線繡起花,一針繡出紅牡丹,二針繡出蝴蝶飛,一心一意做針線。”
《瞭望東方周刊》:黛玉擅讀書寫詩,歌劇中的黛玉怎么突出了做針線活?
蔡明錫:這是朝鮮人喜歡的場景,中國人習慣男耕女織,朝鮮人也是這樣,女人在家洗衣服做飯,男的出門耕田種地,這樣更增加了黛玉形象的可愛,不僅貌美,也伶俐手巧。金正日同志指導,要用朝鮮式的方法來創作。朝版歌劇和中國越劇像兩個孩子,各有特色,各有各的美。
《瞭望東方周刊》:你怎么理解《紅樓夢》和林黛玉這個人物?
蔡明錫:《紅樓夢》之所以成為名著,因為它非常細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各方面的面貌;其次是,作品中寫了300多個性格各異的人物。我對林黛玉的理解是這樣的:她愛讀書,愛哭,多疑,內向,多愁善感。性格方面我更喜歡薛寶釵,溫柔,善解人意,對老人和丫鬟都好。但這個作品說的就是封建社會注定要滅亡,而薛寶釵努力遵守封建社會制度,寶玉不喜歡她,寶玉和黛玉是相愛的。我聽說在中國也有爭論,認為寶玉有點見一個愛一個的意思,我也有點捉摸不透。
《瞭望東方周刊》:復排的時候,金正日同志還有哪些指導?
蔡明錫:對這一次的重新創作,金正日同志做了幾十次的教導,具體的指導意見太多了,恐怕要用一天的時間來談。他要求根據21世紀觀眾的需求來復排這部歌劇,配合管弦樂。比如他說“要用我們朝鮮的民族樂器海琴奏出中國胡琴的韻味”。所以,在歌劇序曲中,有四小節用海琴演奏。
《瞭望東方周刊》:當年金日成同志對此劇曾有過什麼指導?
朝鮮最高規格的演出
演出開始前,身著朝鮮族服裝的女主持人用莊嚴的語調介紹道:“歌劇《紅樓夢》是50年前在朝鮮人民的慈父領袖金日成同志親自提議和細心指導下創作完成的,偉大領袖金正日同志在領導革命的百忙之中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在‘朝中友好年’重新創作歌劇《紅樓夢》,並對此作了數十次寶貴的指導。”
該劇由朝鮮著名劇作家趙靈出編劇,老藝術家李冕相作曲,二人都是“金日成獎”的獲得者。此次復排,2007年即著手準備,在全國所有的藝術院校選拔演員,這在朝鮮是第一次。2008年開始排演,歷時一年多,2009年推出。該劇的演出規模在朝鮮演出史上是空前的。
《瞭望東方周刊》:這次復排相比(上世紀)60年代的演出版本有什麼改動嗎?
蔡明錫:劇本和歌詞都遵照原來創作。主要變化有三方面:舞台變寬敞了,當時的舞台長12米,如今有20多米;當時只有簡單的民族樂器,如今用管弦樂伴奏;還增加了荷花舞和綢舞。因為上世紀70年代在金正日同志的領導下,我們排演了五大革命歌劇,這種新型歌劇使朝鮮觀眾的審美發生很大變化。
《瞭望東方周刊》:哪五大革命歌劇?對觀眾審美產生了什麼影響?
蔡明錫:五大革命歌劇是《血海》、《賣花姑娘》、《黨的好女兒》、《密林啊,請告訴我》、《金剛山之歌》,它們都表現了革命主題,都融合了民族歌劇和西洋歌劇特點,配合管弦樂,舞台美術立體化,採用旁唱和舞蹈,劇中所有枝節從頭到尾都為作品的主題思想服務。革命歌劇之前,只用民族樂器伴奏,舞台很小,道具很簡單,革命歌劇舞台設定很講究,視覺上衝擊很大。所以,如今的舞台布景看上去很華美,我們叫“立體美術”。
在劇場,記者注意到有很多老年觀眾。雖然全場都用朝語演出,但因為對情節的熟悉,即使不看字幕,中國觀眾也很容易理解劇情。在黛玉病殞和寶玉哭靈兩場,台下有觀眾低頭抹淚。
蔡明錫:朝鮮觀眾對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了解很深,因為在朝鮮有很多翻譯本,特別是朝鮮電視台播放了好幾遍中國1987年版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觀眾對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都了解得非常具體。朝鮮觀眾在看的時候也會流眼淚。
《瞭望東方周刊》:作為導演,你怎么理解這部歌劇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