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圍

朝陽圍是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鹽田街道明珠社區下轄村,位於鹽田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3千米。坐落於濱海低山丘陵地帶。相鄰自然村有江屋村、西禾樹村、石頭圍。始建於明末。清初“遷界禁海”後,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復置新安縣,鼓勵原住民返鄉耕種,發展生產,此時,許多客家人遷入林子(荔枝林)建圍。據《萬氏族譜》記載,萬姓先祖於清末民初攜族人從今五華水寨鎮遷至駱馬嶺山腳下開墾荒地,以種荔枝為主,兼作其他,漸成自公果園。曾姓、黎姓、李姓、周姓、陳姓、葉姓先祖先後遷至此地。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陽圍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鹽田街道明珠社區
  • 地理位置:鹽田街道北部
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主要人物,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鹽田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鹽田公社;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鹽田街道;1990年,屬羅湖區鹽田街道;1998年,屬鹽田區鹽田街道明珠社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有何姓、萬姓、曾姓、李姓、周姓、陳姓、葉姓等何姓,清末民初從中原遷此曾姓,從今五華、興寧遷移至此,遷移時間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123人,其中男性60人,女性63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89歲(女);實際在村人口53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3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人,主要分布在英國、澳大利亞、西班牙、荷蘭等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經濟社會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柿子、桔子、龍眼、荔枝,有村民編織籮筐、魚簍和簸箕等手工藝品拿到市場上售賣。1993年1月,村民集資成立深圳市裕宏股份有限公司,出租物業面積3萬多平方米,2015年經營收入1636萬元,人均分紅6800元。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村中有一棵樹齡125年的樟樹,為國家三級古樹。
東海道、北山道、永安路經過該村。1967年通電,1976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78年通自來水,1983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有樂群國小,2015年在校學生1531人,教職工63人。有籃球場、明珠公園、社區活動中心和社區圖書室。

歷史文化

村中存有《萬氏族譜》,由廣東省五華縣萬氏宗親理事會於2006年編印。從萬姓源流、世系、輩序、族規、文獻、祖墓碑誌、萬姓歷代人物及民間傳說等方面,記載了包括該村萬姓在內的宗族繁衍變遷。
現存2座老瓦房,位於村落東北面,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約380平方米。現已破敗,無人居住。瓦房周邊原有水塘、樹林,村落改造後,周邊新建樓房。1986-1990年,深圳特區處於建設高潮時期,國家規劃土地,給該村居民每家每戶劃分150平方米宅基地,居民每家每戶可以建兩層半房屋。1990-1998年,居民將老屋推倒重建,樓房建至三到四層。
現存萬氏宗祠,位於村落東南面,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磚木結構瓦房,現保存基本完好。每逢清明節或重陽節,村民要到山上掃墓,祭拜祖宗。
朝陽圍私塾舊址位於村落中心位置,始建於民國時期,重修於1987年,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現對外出租。
傳統客家婚俗,形成於民國時期。新婚當天新娘著一襲紅衣,紅一襪子、紅一頭繩,坐花轎(有錢人家還坐八抬大轎)。婚禮後有三朝回門,即在新婚的第二天要去拜謝新娘的父母,中午在岳家用餐完畢後回到新房,不可以在新娘父母家留宿;九天回九,新人在新婚的第九天看望新娘父母,晚上可留宿;二十天媽見媽、兩頭髮,即在新人新婚的第二十天后親家見面。
舞麒麟是該村重要民俗活動,每逢重要節慶日都要舉行。麒麟一般長5-6米,頭部用竹片和紙糊成,口可以翁合,眼睛可轉動,其身裹綢布,並鑲有閃閃發光的鱗片,形象生動。舞動時,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兩人配合默契,把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表演得淋漓盡致。
抗日戰爭爆發後,東和鄉民主政府設在鹽田樂群國小。1935年9月,中共地下黨員劉德謙被組織派回鹽田、沙頭角地區,成立寶安青年會。劉德謙、何昌國、李靈秀先後到鹽田樂群國小、沙頭角東和義學教書,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組織活動。樂群國小是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宣傳抗日救亡運動的陣地。

主要人物

該村主要人物:彭長嬌(1901-1994),據村民口述,抗戰時期以醫務所作掩護,冒著生命危險,經常收治鹽田一帶的抗日游擊隊傷病員,被東江縱隊授予“游擊隊母親”稱號曾嬌(1910-1944),別名曾運才,1943年參加東江縱隊,翌年在馬屎鳳坳犧牲。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