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流傳,卷目,意義,
流傳
《朝野類要》自南宋端平三年(1236)由編者趙升刊行後,幾乎就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不僅《宋史·藝文志》沒有著錄,大量的現存宋代類書和筆記也不見引用的痕跡,宋以後的元代也沒有記錄。到了明代才見到著錄、引用、刊刻,而且也為數不多。到了清代編修四庫全書,刊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朝野類要》才像新出土的文物一樣,廣為人知,並得以廣泛傳播。
《朝野類要》的這種遭遇,與編纂者趙升的出身和生平有著極大的關係。流傳至今日的筆記小說,多為官僚士大夫所作。而《朝野類要》,則是一部少見的士大夫階層以外的人的作品。在士大夫成為支配階層的宋代,一生沒有進入仕途的趙升,人微書輕。在刊刻過後,歲月很快就將《朝野類要》一書,連同趙升的生平事跡一併湮沒了。
卷目
卷數 類目 項目1 班朝 御殿 朝儀 常朝 後殿 六參
輪対 內引 待漏 正謝 舞蹈 裏見 把見
典禮 郊祀大禮 五使 鼓吹 警場 宿衛使
習儀 冊寶 親饗 朝獻 分獻
奏告 致斎 受誓戒 恭謝 分詣
幸學 釈奠 降香 避殿損膳 輟朝
躬請 教坊 等子 金鶏 聞喜宴
曲宴 聖節 進香 滿散 曝書
聖祖 諸節 天慶観 報恩光 孝寺観
土貢 宣賜 撃門 免坐銭 收諸侯権
羈縻 接送伴 館伴 伴射 私覿
會食 上馬 題名 春宴
2 稱謂 行在 雑圧 五府 両府 八位
四轄 貼職 機政 朝典 親民 長貳
知丞 軍使 挙主 元老 宿儒 賢路
言路 縉紳 儲材 淸要 冷官 粗官
開官口 院體 世賞 選調 未出官 十三階
挙業 治経 武挙 三場 州県學 簾試 供課
堂試 升補 補試 混補 大補
待補 私試 公試 內舎 上舎 釈褐
神童 覆試 量試 請挙 保頭
免省 還省 類試 殿試 還殿
擔榜 宏辭 賢良 銓試 拍試
刑法試 教官試 召試 試換
醫卜 醫學 判局 國醫 試補 局生 醫生 出官
3 入仕 及第 奏補 捧香 西官 軍班 年労
雑出身 保引 進納 封贈 帰附等 腳色
正法 回授 比換 兩易 賜出身
両鎮 兩國 襲封 恩異
職任 百司 內諸司 左右廂 外台 駐箚
牌印 公參 成資 挙留 不釐務
4 法令 一司 海行 続降 進擬 審覆 勅杖 罰直
赦書 翻黃 批答 宣帖 白麻
諮報 書黃 省箚 部符 勅牒
官牒子 奏箚 旦表 謝表 賀表
起居表 慰表 百官表 奏專
功德疏 萬言書 進狀 堂箚 白箚子
辺報 奏案 帥箚 朝報
政事 巡按 銓量 便民五事 臧否
雜制 禁謁 式假 白堂 稟台 過堂
家諱 奉朝請 堂謝 待罪 違年
帥幕 安撫 宣撫都督 節制 招討招撫
便宜 密詔 矯詔 檄書 報捷 露布
蝋彈 挑戰 鏖戰 巷戰 野戰 劫寨 貫寨
5 降免 遭章 彈奏 合台 按劾 降授
退閒 宮祠 自陳 岳廟 引年致仕
憂難 致仕 遺表 草土臣 駕幸臨奠
勅葬 宣葬 丁憂 諡法 從吉
餘紀 書鋪 承受 陶鋳 宅引 告詞
網袋 望祝 車馬 揀班 京畿將
破白合尖 勘過 打視 輪筆
集注 期集 同年郷會
意義
宋至今五六百年,其一時吏牘之文與縉紳沿習之語,多與今殊。如朝儀有把見,科舉有混試之類。驟讀其文,殆不可曉。是書逐條解釋,開卷釐然,誠為有功於考證。較之小說家流資嘲戲、識神怪者,固迥殊矣。(《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121子部雜家(標點本,中華書局,1997年)。)
因此,《朝野類要》對於制度史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不可不讀的資料。儘管《朝野類要》不像許多有名的筆記小說那樣生動有趣,大多是近於枯燥的詞條解釋,但近代以來,已為學者們所重視。從辭書編纂看,30年代日本出版的《中國法制大辭典》[2]就收錄了許多《朝野類要》的條目。80年代出版的迄今為止最大的漢語辭書《漢語大詞典》[3]也是最大限度地引述了《朝野類要》的條目。而《中國歷史大辭典》的《宋史卷》[4]中有關制度史的詞條,幾乎就是《朝野類要》的現代語譯。此外,翻檢《宋史》點校本[5]的校勘記,發現在整理《宋史》時,當時的學者們也廣泛利用了《朝野類要》。不僅限於比較專門的歷史研究和辭書編纂領域,《朝野類要》所解釋的詞條,也被各個領域的學者和文人所重視。比如,“新聞”一詞的出處、依靠妻族而得官的“裙帶官”、形容長篇奏疏的“萬言書”、防止官僚間結黨營私的“禁謁”,以及“腳色”、“爵祿”“清要”等,包括30年代的魯迅在內,迄今為止,不斷被反覆引用。以上所述,都顯示出《朝野類要》在研究傳統中國的官僚制度和古代文化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