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貢道,渤海王國向唐朝貢所經之路。為渤海5條對外交通幹線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貢道
- 性質:貢所經之路
- 進貢國:渤海王國
- 歸屬:為渤海5條對外交通幹線之一
朝貢道,渤海王國向唐朝貢所經之路。為渤海5條對外交通幹線之一。
朝貢道,渤海王國向唐朝貢所經之路。為渤海5條對外交通幹線之一。沿革“安史之亂”(755—763)前,渤海向唐朝貢一般經由營州(今遼寧朝陽市)的陸路,營州被亂軍占據後,便改由水路轉赴長安。具體走向為,從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
勿吉朝貢道,勿吉向中原王朝北魏、東魏、北齊派遣貢使之路。南北朝時期延興年間(471—475)勿吉的活動中心為今第一松花江下游通河或依蘭一帶。當時北魏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此道發自勿吉,“乘船沂難河(今嫩江與東流之松花江)西上,至太魯河(今洮兒河)”,棄船登岸,“南出陸行,渡洛孤水(今西拉木倫河)...
豆莫婁朝貢道,豆莫婁向中原王朝北魏、北齊朝貢之道。南北朝時期,大約在5世紀末,豆莫婁部興起,其界北鄰黑龍江,南接勿吉,西界失韋,東至大海。當時北魏都城已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此道發自豆莫婁,南向至勿吉,遂借勿告朝貢道而至中原(詳見“勿吉朝貢道”)。豆莫婁自太和十年(486)起,開始向...
烏洛侯朝貢道 烏洛侯朝貢道,烏洛侯與中朝王朝貢使之路。烏洛侯部主要活動於今嫩江與額爾古納河之間。其朝貢道與失韋朝貢路線相同(詳見“失韋朝貢道”)。烏洛侯與北魏通貢較早,自北魏世祖太平真君四年(443)通貢以來,“歷北齊、周、隋及唐武德後,朝貢不絕”。
失韋朝貢道,失韋與中原王朝北魏等派遣貢使之路。北魏時代,入貢朝屬的僅為南室韋、北室韋兩大部分。室韋即失事。南室韋活動於嫩江中游一帶,北室韋活動於嫩江上游至今璦琿之間。其朝貢路線是沿今嫩江西部,經今嫩江以西各條支流南下至和龍(今遼寧朝陽),由和龍進入中原王朝。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更替不斷,但東北...
尋訪北北絲綢之路朝貢道 《尋訪北北絲綢之路朝貢道》是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永新
朝貢(拉丁語:tributum),又稱進貢,是一方將財富以某種形式給予另一方,以表示順從或結盟,尤其是君主國里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於中央統治者,或者屬國臣服於宗主國的表示。朝貢體系也稱“宗藩體系”與條約體系、殖民體系同為世界主要國際關係模式...
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後歷朝政府準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源於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由歷朝政府全部收買;對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購一部分,其餘許民間買賣。收購的部分...
渤海與唐朝的交通為“朝貢道”,即以渤海西京鴨淥府為樞紐,出鴨綠江口,至登州(今山東煙臺),直抵長安城。唐渤貿易主要是以朝貢貿易的形式進行的,渤海向唐朝派遣朝貢使團132次,向後梁、後唐派遣使團各5、6次,每次都會得到唐廷大量“回賜”。除了朝貢之外,唐朝的登州是渤海向唐朝出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納丹府東北陸路驛道,明代遼東都司北部陸路交通幹線之一。作為起點站的納丹府城,為清代的那丹佛勒城,亦即渤海的長嶺府,今稱蘇密城,是唐代營州道上的重鎮。這條從納丹府東北行至毛憐衛的驛道,為明初通往建州衛、毛憐衛的路線,亦即明初建州衛、毛憐衛向明朝政府的朝貢道。其沿路主要驛站有:納丹府、那木剌站(...
、南京(今吉林省延吉市東城子山山城)至隨州(今朝鮮鹹鏡北道鐘城),然後轉南經海洋(今朝鮮鹹鏡北道吉州)、禿魯(禿魯兀,今朝鮮鹹鏡南道端川西)至散三(今朝鮮鹹鏡南道北青)。此道承襲金、元從唆吉沿今布爾哈通河東南行,經南京通往合懶府的路線,後來成為明初通往建州左衛的路線,即建州左衛朝貢道。
貞觀四年,唐太宗“以洛陽土中,朝貢道均,意欲便民,故使營之”,下令在隋朝舊址上對洛陽城進行修葺興建。公元657年唐高宗幸洛,改洛陽宮為東都。至此以後,唐高宗與皇后武則天長期居住洛陽,洛陽逐年興工修築,規模已超過隋時舊貌。公元684年武則天在洛陽臨朝,改國號為周,改東都為神都,並徙關內戶數十萬以實...
一、長嶺營州道 二、鴨綠朝貢道 第二節 渤海通往日本的交通路線 第三節 渤海通往新羅、契丹的交通路線 一、南海新羅道 二、扶餘契丹道 第四節 渤海上京和近畿的道路 第五節 其它民族居住區的道路交通概況 一、黑水棘褐部族居地的道路交通 二、室韋部族居地的道路交道 三、烏丸、達末婁部族居地的道路交通 參...
,再經古蓋牟城(故址在撫順市勞動公園,一說在今瀋陽市附近),西南行至安東都護府治(今遼寧遼陽市),復西行渡遼河,經汝羅守捉(在今遼寧北鎮縣境內,一說在義縣東南大凌河西岸)、燕郡城(今義縣附近大凌河旁)抵達營州,全程約2000華里。“安史之亂”後,營州被亂軍占據,渤海與唐交往改由“朝貢道”。
朝貢道均,意欲便民,故使營之。今玄素所言誠有理,宜即為之罷役。後日或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仍賜玄素彩二百匹。(14)乙卯(二十二日),徵發士兵修築洛陽宮殿以備太宗巡幸之用,給事中張玄素上書行諫道:“還沒確定巡幸洛陽的時間就預先修築宮室,這並不是現在的急務。從前漢高祖劉邦採納婁敬...
交通發達,五道:鴨綠—朝貢道、長嶺—營州道、扶餘—契丹道、龍原—日本道、南海—新羅道。926年被契丹(遼)所滅、前後更換十五個國王,歷經229年。創作過程 作者在研究渤海國歷史時,發現許多中外史料,特別是日本史書《日本紀略》、《日本三代實錄》、《日本逸史》、《續日本紀》、《續日本後記》、《日本文德...
在古渤海國時期,是重要的文化名城,是古朝貢道的必經之路,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文化,是薩滿文化和肅慎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境內已發現的古文物遺址57處、抗聯遺址20處,其中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處,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處,被市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9處,被縣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
唐德宗時,李希烈進攻汴州,江淮路絕,朝貢糧米就不能不改道西運。及汴州失陷,皇朝也就不能不以全力相爭奪。李希烈雖然未得所逞,這種局面並未稍有改變。後來朱溫據有汴州,就是以汴州的兵力傾覆唐朝的。五代時,石敬瑭以“汴州水陸要衝,山河形勢,乃萬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因而就把後晉的都城,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