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里坊區

洛南里坊區

洛南里坊區是隋唐洛陽城裡坊區位於洛河南岸的里坊片區。洛河以北為洛北里坊區及宮城(紫微宮)、皇城(太微城)區。洛南里坊區,是隋唐洛陽城裡坊的主要分布區。洛南里坊區面積約22平方公里,占城郭遺址規模的三分之二。

隋代,洛南有81坊2市,即豐都市和大同市。豐都市位於建陽門大街之南,占四個里坊;大同市位於白虎門大街之東,占一個里坊。

唐代,洛陽城洛南里坊區有81坊2市,洛南里坊區2市即南市與西市,在位置、範圍、名稱上較隋時均有差異。南市為隋時豐都市,唐時面積減為二個里坊;西市為隋時固本坊,位於厚載門大街之西,占一個里坊,隋大同市改為大同坊。唐代西市位於全城西南角,在西市之西南僅有通濟、廣利和淳和三坊區,是全城中最為偏辟之處。西市建置年代短,其前後不過20餘年。西市廢去的100多年之中,洛南里坊區只有南市。

北宋時期洛南里坊區有88坊,無市場,原南市改為樂成坊與通利坊,西市改為通濟坊。北宋廢除里坊禁令,商業的發展使洛南里坊區較唐時更加繁華。

歷史沿革,隋代,唐代,宋代,商業文化,園林文化,白居易履道坊宅園,牛僧儒歸仁坊宅園,裴度集賢坊宅園,宗教文化,

歷史沿革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東都都城(公元605年~907公元年),整體格局主要由城郭遺址、苑囿遺址、漕運遺址和墓葬遺址四部分組成。城郭遺址總面積約平方公里,平面大致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郭遺址按照空間分布格局可分為洛河以南里坊區(以下簡稱洛南里坊區)、洛河以北里坊區及洛河以北宮城皇城區。

隋代

大業元年(公元年)隋煬帝命尚書令楊素、將作大匠宇文愷,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洛陽故城以西十八里處新建洛陽城。公元年四月正式遷都洛陽,並“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實之,及徙天下富商大賈數萬戶於東京。”隨後洛陽城迅速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為隋都14年,隋初稱洛陽為東京、新都,大業五年改稱東都。公元年王世充篡隋,以洛陽為都,建立鄭國,凡四年。
隋代洛陽城洛南里坊區示意圖隋代洛陽城洛南里坊區示意圖
隋代洛陽城由宮城、皇城、郭城組成,郭城被洛河分為洛南、洛北兩個里坊區。洛南里坊區北鄰洛河;西城垣迂曲,無城門,接西苑;南城垣三門,出端門街(又名天津街)有建國門與端門相對,建國門西有白虎門,東有長夏門;東城垣南有永通門,北有建陽門。洛南有81坊2市,即豐都市和大同市。豐都市位於建陽門大街之南,占四個里坊;大同市位於白虎門大街之東,占一個里坊。

唐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克平洛陽,俘獲王世充,廢隋東都。唐太宗執政初年,該洛陽為洛陽宮。貞觀四年,唐太宗“以洛陽土中,朝貢道均,意欲便民,故使營之”,下令在隋朝舊址上對洛陽城進行修葺興建。公元657年唐高宗幸洛,改洛陽宮為東都。至此以後,唐高宗與皇后武則天長期居住洛陽,洛陽逐年興工修築,規模已超過隋時舊貌。
唐代洛陽城洛南里坊區示意圖唐代洛陽城洛南里坊區示意圖
公元684年武則天在洛陽臨朝,改國號為周,改東都為神都,並徙關內戶數十萬以實洛陽。公元705年唐中宗復位,復國號為唐,復神都為東都。唐洛陽城是在隋洛陽城基址上重新修葺,唐時“城高一丈八尺”,皇城宮室、離宮苑囿較隋更為完美和壯觀。
唐代洛陽城洛南里坊區有81坊2市,較隋時洛南里坊區主要為城門名稱和市場位置的變化。城門改隋建國門為定鼎門,白虎門為厚載門,建陽門為建春門。洛南里坊區市即南市與西市,在位置、範圍、名稱上較隋時均有差異。南市為隋時豐都市,唐時面積減為二個里坊;西市為隋時固本坊,位於厚載門大街之西,占一個里坊,隋大同市改為大同坊。唐代西市位於全城西南角,在西市之西南僅有通濟、廣利和淳和三坊區,是全城中最為偏辟之處。西市建置年代短,其前後不過20餘年。西市廢去的100多年之中,洛南里坊區只有南市。

宋代

唐末及五代,洛陽戰亂頻繁,遭到一定破壞,及至北宋才有所修復。北宋王朝統一全國後,宋太祖首先下令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興修西京洛陽城,但“宮室皆因隋唐舊,或增葺而非創造”。北宋洛南里坊區較唐時主要為城門、里坊及市場數量的變化。北宋時期洛南里坊區東城垣上永通門被廢棄,僅存原唐代建春門。增筑西城垣,西城垣與厚載門街之間裡坊由唐時兩列、每列兩坊,改為一列五坊。北宋時期洛南里坊區有88坊,無市場,原南市改為樂成坊與通利坊,西市改為通濟坊。北宋廢除里坊禁令,商業的發展使洛南里坊區較唐時更加繁華。
北宋洛陽城洛南里坊區示意圖北宋洛陽城洛南里坊區示意圖
南宋初年,為占據黃河流域,北宋洛陽城成為宋金兩國爭奪的焦點之一。公元年洛陽被金兵攻陷,公元年劃歸金王朝管轄。公元年金王朝定洛陽為金中京城,設金昌府,修築洛陽金城。時因洛陽舊城毀棄,金城築於隋唐城東北角,周圍不足九里,即今日老城之前身,它僅是隋唐洛陽城的一小部分而已。至此,隋唐至宋時期的洛陽城洛南里坊區被廢為荒郊。
1988年隋唐洛陽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列為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洛南里坊區遺址作為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隋唐時期里坊區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社會和科學研究價值。

商業文化

隋唐時期,國內貿易興盛、工商業發達。由於隋煬帝遷徙全國富商大賈數萬家到洛陽,加上水陸交通便利,隋唐東都洛陽城迅速發展為全國商業中心。與西域各國互通商貿,使洛陽成為“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的交匯之處。城內有南市、西市、北市三大市場,其中西市、南市位於洛南里坊區。三市之中,西市存在的時間最短,長期存在的只有南市與北市。西市占一個里坊,南市占兩個里坊,市場面積約占城區面積的4%,市內店肆林立,珍貨山居,胡商濟濟。南市位於洛南里坊區東北部,東臨南運渠、北臨通濟渠。“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杜寶《大業雜記》記載,其市“周八里,通門十二,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甍宇齊平,遙望如一,榆柳交蔭,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餘店,重樓延閣。互相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
絲綢之路,大運河絲綢之路,大運河
西市位於洛南里坊區西南角,通通濟、通津兩渠,極利於商業繁榮。《唐兩京城坊考》記載,西市“周四里,市開四門,邸一百四十一區,資貨六十六行”。洛南里坊區除了南市、西市內貿易活動繁榮昌盛,鄰近集市的里坊內也設有商店,較為均衡地方便城市經濟生活。如修繕坊內多車坊、酒肆,市內有賣書肆,賣麩家,還有僱傭作等行業。
隋唐時期,市場內有許多胡商長年在此經營貿易,因此一些宗教活動就設在商市附近,如圖所示修繕坊內的波斯胡寺,會節坊內的襖祠等。另外,定鼎門外設定“四夷館”,以接待外國使節、管理外國商人。

園林文化

隋唐王朝統治期間,洛陽作為都城,見證了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隋煬帝與武則天的兩次有意徙民實都,使得洛陽學者雲集、文人薈萃。洛南里坊區更因其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商業繁榮,眾多才人賢士、王公貴族雲集此處,共同創造了繁榮昌盛的商業經濟和輝煌燦爛的藝術文化。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記載,“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於東都者,號千有餘邸”。洛南里坊區北臨洛水,伊水夾岸,城中地勢平坦,水流曲繞,氣候宜人。公卿貴戚多第宅此處,各處府邸,有宅必有園。

白居易履道坊宅園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自杭州刺史任上回洛陽,“於履道里得故散騎常侍楊憑宅,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宅院位於坊之西北隅,洛水流經。白居易專做《池上篇》,描寫園得內容:園和宅共17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島樹橋道間之。池西建琴亭,池東建粟倉。北面建書屋。
唐代詩人白居易五十三歲罷杭州刺史,回洛陽買下了散騎常侍楊憑在履道坊的宅院為晚年寓居之所。“都城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偏,東南之勝在履道里,里之勝在西北隅。西閈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樂天退老之地。”白居易就在這裡建屋造園,挖池堆島、開道立橋、植竹成林,並作《池上篇及序》。使今人仍能從飄逸的文字中領略到唐代文人城市寫意山水園的意境,及白居易寄情于山水的雅興和喻情於景、以物抒志、情景交融的造園思想。白居易在履道坊的舊居靠近伊水之濱,白居易《寒食》中道“故園在何處?池館東城側,四鄰梨花樹,二月伊水色。”伊水引入園內池中,池中“水香蓮開”,伊沼荷香乃是洛陽八小景之一。《長恨歌》、《琵琶行》等傳世名作便成於這“十畝之宅,五畝之園”之中。
白居易的池上家園白居易的池上家園

牛僧儒歸仁坊宅園

歸仁坊位於洛南里坊區東南,建春門南,是唐宰相牛僧儒宅園所在地。《舊唐書·本傳》記載,牛僧儒“築第于歸仁園,任淮南時,嘉本怪石置之階廳,館宇清華,木竹幽邃,常與詩人白居易吟詠其間”。《洛陽名園記·歸仁園》也記載“唐宰相牛僧儒園…河南城方五十里,中多大園池,而此為冠。

裴度集賢坊宅園

集賢里位於洛南里坊區東南、履道里西側,是唐宰相裴度宅園所在地。《舊唐書·裴度傳》中記載,裴度是憲、穆、敬、文四帝時的宰相,太和九年,宦官專權,因受排斥,“治第東都集賢里”隱退。宅內築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亭水樹,梯橋架閣,島嶼迥環,極都城之勝概。”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及許多名士都常在此酣宴從游,高歌放言。
裴度集賢坊宅園裴度集賢坊宅園
睦人坊袁象先園“有大池,池中有島”,思順坊中書令張嘉貞宅園“其居第亭館之麗,甲於洛城”。根據《唐兩京城坊考》、《兩京新記》統計洛南里坊區私家宅園約148處,大小不同,景色各異。此外,洛南里坊區土地肥沃,水域豐盈,易於作物生長,官方藥園、動植物御園,常設定於此以方便生產與游賞。太常寺藥園,位於宜人坊,其規模占半個裡坊;靜仁坊官藥園,規模亦約10餘公頃;宜人坊師子園,為當時皇家動物園;寬政坊榆柳園,初為隋煬帝御園,多植榆柳,唐時仍為皇家御園。

宗教文化

宗教發展到隋唐時代,無論是形式、內容、派系,還是寺廟規模都超過前代。洛陽位居天下之中,四方教派無不來此講經說法,故佛寺、道觀、孔廟皆興。
佛教於東漢初年傳入中國,經過五百多年的流傳發展,至隋唐時期又形成一個高峰。特別是武則天崇信佛教,在神都諸州廣建佛寺。除了位於城外的白馬寺香山寺奉先寺等,還有許多著名佛寺建在里坊區內。如聖善寺,據《唐會要》卷四八記載,位於章善坊,唐中宗為武后薦福而建,寺內有報慈閣,後因擴建致使坊內“居民失業者數十家”;敬愛寺,位於懷仁坊,是太子李弘為唐高宗、武則天所立。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約有座佛寺位於洛南里坊區。
道教始於漢代,盛於隋唐。隋煬帝篤信道教,常耗巨資合靈藥鍊金丹。城中也多道士,皇城外東南有道術坊則為篤信者居住之處。及至唐代,尊老子,注《道德經》,“分置諸州開元觀”,信奉之風有增無減。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約有座道觀位於洛南里坊區。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洛南里坊區內也建有諸座孔廟。正平坊的孔子廟,道德坊的武成王廟,歸仁坊的泰山廟。並且有的里坊內廟、觀共存,如道德坊內既有武成王廟也有景龍女道士觀,正平坊內既有孔子廟也有安國女道士觀。唐王朝儒釋道兼容,以儒治國,以釋修心,又奉行崇道政策,足可見唐朝文化之寬廣胸襟。除此之外,西域諸國的其他宗教,如景教、襖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也匯聚於此。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教派,波斯寺乃是景教的寺院,長夏門東第一街修善坊有“波斯胡寺”,篤信者必不乏其人。襖祠是襖教的寺院,在洛陽數目更多,長夏門東第四街會節坊有“襖祠”,此外立德坊、南市等里坊都建有“胡襖祠”、“襖祠廟”、“襖祠”等。這些宗教的傳入促進了文化交流,豐富了宗教文化,洛陽城內寺院林立。寺院成為除市以外的公共活動場所,建在里坊內的寺院與世俗民眾生活聯繫密切,可進行節日娛樂、遊覽、讀書、住宿等。
洛南里坊區寺廟分布示意圖洛南里坊區寺廟分布示意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