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台石窟

望仙台石窟

望仙台石窟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三岔河鄉,望仙台石窟寺建在三岔河上紙廠南岸10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上,離岩頂20餘米。石窟坐南向北,前臨深谷,後倚絕壁。周圍奇觀峭壁,林海莽莽,“雲飛霧卷,鶴繞龍吟,仿佛蓬萊”,故名曰“望仙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望仙台石窟
  • 位置:貴州省遵義市
  • 修建:袁錦道
  • 東西長:25米左右
修建,流傳,袁錦道介紹,

修建

袁錦道年近古稀,67歲時,開始修建望仙台石窟寺,以便拜佛誦經,臥養天年,還為自己修了祠廟,以遺不朽之名。

流傳

石窟東西長25米左右,進深寬度1米-9米不等,主窟高約8米,面積200餘平方米。東窟供奉佛像,為主窟,西窟為袁錦道塑像祠。
東窟上方摩崖有高約2.2米的三尊大佛,釋迦牟尼佛居中,阿彌陀佛居右,藥師佛居左,皆結伽趺坐在0.4米高的蓮花寶座上,背負輪寶,身披袈裟。大佛下12米長的神台上,供奉圓雕像48尊。除兩尊木雕外,均為石刻。神台右後壁有摩崖“三官”,並刻有“祈三官佑百福;求神恩納千祥,”橫批為“天地水秀”的對聯。
西窟為袁錦道祠,寬5米,高4米,進深1.5米,成石龕狀。龕內摩崖有袁錦道及其妻、妾坐像。袁錦道居中正襟危坐,袁錦道像高1.16米,妻妾像略矮。外觀雕刻成碑坊狀,額刻一匾,文為“奉旨覃恩寵賜征仕郎題明建坊”。坊有四根圓柱,內外各二,其上均陰刻楹聯,其中一聯為:“令德邁高風乾端坤凝方朔麻姑留勝跡,雄才貽後裔蘭秀桂馥仲謀子亞起宏猷。”坊上還刻有“二龍戲珠”、“八仙過海”及其他花鳥圖案。左下方刻有“八品壽名袁錦道立嘉慶十五年仲冬月吉旦,”載明了石窟建造人和竣工時間。
袁錦道祠右岩壁上,刻有高1.2米,寬1.05米,面積1.26平方米的《征仕郎袁錦道贊並序》一文,文為袁錦道表侄“辛酉科舉人”任之楷撰。文含題文、序、贊、署名落款四個部分,共731字,豎刻,楷體,每字2厘米見方。
袁錦道於嘉慶丙子年(公元1816年)辭世,終年77歲。死後葬於三岔河鄉的楊家溝,其後為其修有雕刻精細的石墓。族中尊稱他為宗聖公、錦道祖。

袁錦道介紹

袁錦道幼讀詩書,後立志興辦實業,成為黔北有名的實業家,是貴州民族工業的先驅,極具傳奇色彩。
袁錦道出生於清乾隆四年(1739),名翔之,字宗聖,清代懷陽縣丁山里(今習水縣三岔河鄉)人,祖籍江西省瀘陵縣,其先輩袁世盟是宋端平初朝中一員大將。當時的貴州居住少數民族多,受漢文化影響少而經常發生動亂,被稱為“蠻夷之邦”。南宋王朝為使邊疆安寧,便令袁世盟來貴州“平蠻”。其後,朝廷又命“留世盟鎮其土”,於是袁世盟奉旨長期居黔北而未返江西,其子孫代代相傳,錦道便是袁世盟的第二十代子孫。他先後娶一妻二妾,妻為穆氏,妾為傅氏、楊氏,生有8子,傳有10餘代,後裔萬人,多分布在現習水縣的三岔河、程寨、土城、民化、同民、醒民和赤水市的石寶、官渡、長期、長沙等鄉鎮。
在200多年前,英國的資產階級還比較稚嫩,法國的大革命正在進行,中國已經進入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此時,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經濟開始萌芽且艱難發展,但帝國主義入侵,新生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遭到扼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極弱、人民極貧。富有遠見卓識的袁錦道正是出生在這個年代。他在青少年時期,也和古代的青年男子一樣,苦讀詩書,做著“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的夢。列強入侵、國弱民窮的社會現實,使他美夢破滅,思緒萬千。一人“金榜題名”又有何用!不如另尋出路,棄文從商,興辦實業,振興一方經濟。
袁錦道選擇興辦實業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鄉三岔河。一則,這裡位於習水縣東北面、習水河上游,北接川、渝,南連溫水、良村,川鹽等生活必須品易運進且銷售習水、仁懷兩縣大部,而自己的產品又可銷售到重慶、成都、江津、遵義等地,區位優勢明顯;二則,這裡森林莽莽,竹木繁茂,中藥材、岩蜂糖等特產甚多,資源豐富,在附近的江津境內又有礦產可供利用,資源優勢明顯;三則,這裡地勢偏僻,山高谷深,十分隱蔽,朝廷不易發現,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更是鞭長莫及,有明顯的安全優勢;再則這裡與良村、溫水毗鄰,勞力不乏且廉價,有明顯的人力資源優勢。
興業的地方選定後,袁錦道就在這片川黔接壤、有九溝十八岔、面積數十平方公里的綠色寶地上,放開手足幹起來。起初是從生產扁擔、香扦、筷子、土碗、木瓢、扇子、算盤、沙鍋、沙罐等普遍百姓常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的作坊開始,逐步辦起銅廠、鐵廠、鏵廠、銀具廠、鍋廠、鑄幣廠等46間工廠。為了取其“事事發”的吉利數字,又辦了一間紙廠和一間香菌廠,共48間。這些廠規模不算大,有的仍是生產作坊,都分布在溝岔里,如何家溝里修建有袁錦道的養馬場和馬幫棧道;銀匠溝里辦有銀具廠、藍靛廠(染布廠)、鐵廠;砂罐溝里辦有砂罐廠、沙鍋廠;棕千溝里(野生水果多,人稱水果溝)辦有棕千廠;天堂溝里辦有鑄幣廠;鍋廠壩是當年辦工廠作坊規模最大、最集中的地方,分別辦有鍋廠、鐵廠、鏵廠、紙廠。碾紙漿的水碾、磨盤子至今尚存,被定為縣級保護文物。這些溝,不少還用廠的名稱命名,如砂罐溝、瓢兒溝、銀匠溝、棕千溝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