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黨之爭(朋黨定律)

朋黨之爭

朋黨定律一般指本詞條

朋黨之爭,讀音péng dǎng zhī zhēng,指封建士大夫為爭權奪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朋黨之爭
  • 外文名:The Clique Dispute 
  • 拼音:péng dǎng zhī zhēng
  • 解釋:指封建士大夫為爭權奪利
  • 出處:《戰國策·臣道》
成語典故
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不同派別的爭權鬥爭,史稱“朋黨之爭”。唐憲宗李純元和三年(808),制科考試時,牛僧孺李宗閔在策論中批評時政,抨擊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敘用。到唐穆宗時,牛僧孺曾一度為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等,指斥李宗閔主持科考舞弊,李宗閔等人被貶官,鬥爭更趨複雜。朝廷大臣分化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兩派相互傾軋四十餘年。李黨領袖李德裕和鄭覃皆出身士族高第、宰相之子,皆以門蔭人仕,主張“朝廷顯貴,須是公卿子弟”。其理由是自幼漂染,“不教而自成”。而牛黨領袖牛僧孺、李宗閔等,多由進士登第,反對公卿子弟壟斷仕途;在對待藩鎮的態度上,兩派各執一詞。李黨世代公卿,支持唐廷抑制強藩,因為節度使強大,影響他們的利益;牛黨大多來自地方州郡,與藩鎮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利害相關,主張姑息處之,希望朝廷承認割據事實。在對待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問題上,雙方態度也相去甚遠……兩黨爭持日久,最後變為意氣相攻。除去不同利害,已無明顯的政見不同。如當時朝堂宦官擅權,兩黨爭相攀附權閹,以為援助。兩黨交替執政,相互攻伐,使腐敗的朝廷更加混亂。唐武宗時,李德裕高居相位,將李宗閔貶斥流放封州;宣宗時,牛黨得勢,李黨皆被罷斥,李德裕被貶死崖州。宣宗時牛僧孺病死,牛李黨爭才告結束。唐文宗為此感慨:“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安史之亂”、“牛李黨爭”與藩鎮割據以及中官(即宦官)干政使強大的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