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靈性的企業:做有美德的生意》講述靈性,是以往被人們忽略的素質,卻是至關重要的素質,是導致不同質的企業及其所維繫的市場經濟的關鍵因素。靈性可以為企業及其市場經濟帶來質的飛躍。任何一位企業家都需要具有可供調配的有形資本、金融資本,這是人所共知的;成功的企業家需要具備、掌握和調配人力資本,即具有知識、技術、能力等素質的員工,這也是人所共知的;優秀的企業家還需要擁有社會資本,即擁有可以信賴的人際關係與廣泛多元的人脈,這還是人所共知的。
基本介紹
- 書名:有靈性的企業:做有美德的生意
- 作者:西奧多·羅斯福·馬洛赫 (Theodore Roosevelt Malloch)
-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 頁數:161頁
- 開本:16
- 品牌:企業管理出版社
- 外文名:Spiritual Enterprise Doing Virtuous Business
- 譯者:楊鳳崗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40715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有靈性的企業:做有美德的生意》指出市場經濟需要企業家,健康的市場經濟需要高素質的企業家。企業家的素質決定企業的素質,企業的素質決定市場經濟的質量。企業家的素質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知識、視野、體力、經歷;判斷力、洞察力、意志力;感性、知性、理性、靈性。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西奧多·羅斯福·馬洛赫(Theodore Roosevelt Malloch) 譯者:楊鳳崗 姚賢濤 侯朔炤 洪明雁
圖書目錄
1.靈性資本
1.1社會資本
1.2社會資本和市場
1.3靈性資本
2.美德
2.1商業美德
2.2有靈性的企業家精神
3.信仰、希望和慈善
4.硬性的美德:領導力、勇氣、耐心、堅韌、紀律
4.1領導力
4.2商業中的勇氣
4.3耐心
4.4堅韌
4.5紀律
5.軟性的美德:正義、憐恤、饒恕、感恩、謙卑
5.1正義
5.2一個不願饒恕他人的商人
5.3饒恕別人的商人
5.4富有憐恤的商業
5.5謙卑
5.6商業中的感恩
6.懷疑時代的靈性資本
6.1對於憤世嫉俗者的回答
6.2對於基督教的回答
6.3對於實用主義的回答
結論:全球經濟中的有靈性的企業
附錄1:具有美德的企業
附錄2:數字說明
感謝
1.1社會資本
1.2社會資本和市場
1.3靈性資本
2.美德
2.1商業美德
2.2有靈性的企業家精神
3.信仰、希望和慈善
4.硬性的美德:領導力、勇氣、耐心、堅韌、紀律
4.1領導力
4.2商業中的勇氣
4.3耐心
4.4堅韌
4.5紀律
5.軟性的美德:正義、憐恤、饒恕、感恩、謙卑
5.1正義
5.2一個不願饒恕他人的商人
5.3饒恕別人的商人
5.4富有憐恤的商業
5.5謙卑
5.6商業中的感恩
6.懷疑時代的靈性資本
6.1對於憤世嫉俗者的回答
6.2對於基督教的回答
6.3對於實用主義的回答
結論:全球經濟中的有靈性的企業
附錄1:具有美德的企業
附錄2:數字說明
感謝
序言
在聖經時代(Biblical Times),私人財產的產權屬於個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么戒條“不得偷盜”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在那個時期,生氣勃勃的市場已經到處可見,並且耶路撒冷在當時本就是三個大陸交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那時有很多可以獲得利潤的好生意,聖經裡面就記載了許多關於利潤的故事,所羅門聖殿(Temple of Solomon)就是依靠私人捐贈而修建起來的。私人財產、市場和利潤很早就是傳統經濟的基本組成部分,而不僅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或是什麼新的經濟成分。
市場經濟,從本質上來說,是企業採取創新的、理智的和智慧的行為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一種方式,並且企業要做到比其他任何人更早地注意到市場、發現商機和發明新產品。這種強大的創新精神,並且重視實際和增力的活動和制度,是市場經濟動態發展的重要源泉。
在人類原始時代和中古世紀,財富主要聚集在農場主、葡萄園主、莊園主,以及那些通過給統治階層提供服務而獲取豐厚回報的人手裡。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初期,財富的資源開始從土地的所有者向那些具有敏銳市場眼光並具有創新意識的人那裡轉移。這些人或者善於發現市場上新的和更好的產品,或者能夠製造出新的產品並且銷售出去,或者能夠提供給市場新的服務內容。當資本主義站穩腳跟後,它的基本現實就是成就了精神現實。精神現實的重要核心是企業具有有生產能力的、富有成效的洞察力。當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在1981年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時候,個人計算機、行動電話和網際網路尚未被世人所知,許多現今社會已經發展成為影響巨大的產業那時尚未創立。這些發明發現最終轉化為巨大的財富,例如比爾·蓋茨(Bill Gates)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就是因為他的專利和著作權,也就是他所擁有的觀念。
甚至是金錢——以前被認為完全物質的東西——現在也被認為是從人類的靈性中而不僅僅是從物質現實里所提取出來的真正價值。當人們對政府及其貨幣體系失去信心時候,金錢也就會變得沒有價值了。想當年,在德國魏瑪(Weimar)時期,人們需要用一個獨輪車裝滿的貨幣才能換取一條麵包,誰會想到政治信仰和信心會比實實在在的金錢更有分量?縱觀歷史,在很多歷史時期里的事實情況恰是如此。
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前,人們通常認為,包括《聖經》也說“總有貧窮的人在你們當中。”大量的極度貧窮的人們的持久存在通常不被認為是個不道德的現象,而只是生活中的簡單事實。沒有人努力去改變那個現實,也沒有人認為貧窮對他們來說是災難或者是恥辱。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歷史中出現後則開始慢慢地徹底改變了道德秩序。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在她的傑作《革命》(On Revolution)一書中提到,歐洲人開始注意到正在北美大陸進行的新的實驗,即通過一代或兩代人的努力,可以使成千上萬的窮人們住上屬於自己的舒適房屋,享受史無前例的富足,並且認為普遍地擺脫貧困是理所當然的。這個新奇和令人震驚的現實觸動了歐洲的良心。阿倫特認為,這造成了歐洲的人心危機,由此產生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以及其他帶來巨大社會改革的種種運動。
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提出了最重要的革命性問題。他的問題不是“什麼導致了貧窮?”——這個問題如果能被正確回答的話,可能只會導致貧窮根源的發現。相反,斯密提出了一個令笛卡爾(Descartes)、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和其他每一個在他之前的偉大思想家所忽視的問題:“國家財富的性質和原因是什麼?”斯密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了“貧窮可以被消滅”這樣觀點的人:每一個女人、男人和孩子應該從貧窮中被解放出來,從而生活在一個“普遍富裕”的世界裡。這也是亞當·斯密的目標。這是一個非凡的利他主義夢想,也是一個願景。從那一天開始直到今天,這一願景一直被認為是市場經濟的普遍使命。
讓我們考慮一下這個事實:從1980年以來,一個偉大的經濟奇蹟一直在亞洲大陸上演著。兩個巨大的經濟體,中國和印度,經歷巨大轉型,運用市場經濟的方法,激發了農民和城市居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這一進程中,中國和印度僅僅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就使超過5億人脫離了貧窮。在人類歷史上,從沒有哪個時期會有如此多的人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從原本沒有希望的生活困境裡擺脫出來。
賈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在他的傑作《捍衛全球化》(In Defense of Globalization)中提到,通過對過去四分之一世紀的非洲和亞洲的發展軌跡的比較,明顯地看出市場經濟的巨大創造潛力。在1970年,世界上76%的窮人生活在亞洲,而只有11%的窮人生活在非洲。但是到了1998年,由於中國和印度的努力,使得這些數字發生了變化。亞洲只剩下15%左右的窮人,而非洲的窮人數量卻占了66%。
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重要國家的令人震驚的發展事實說明,新的、創造就業的商業企業,絕大多數是小企業,在追求社會正義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戰略性作用。能夠創造就業的企業是窮人最好的而且也是唯一的希望。企業無論大小,都是一個文明社會最好的希望。
商業企業同樣也是世界實現民主的最好的希望。如果民主只是賦予人民定期選舉領導人的權利,而不是給與他們改善經濟條件的機會,那么人民將不會再喜愛民主。所以,人民熱愛的民主,一定是能給他們帶來經濟繁榮的民主。人們需要的是民主的市場經濟帶來的福利,而不僅僅是民主的本身。
市場經濟需要的是透明度和誠信的會計制度和報告,體現為遵循法制和對於契約的嚴格遵守,意味著需要努力工作、創造性、主動性、責任感和尊重的精神。它教導人們從點滴做起,顯示了堅定的和不動搖的發展進步的價值。英國在19世紀取得了年均國民生產總值1.5%的增長,這樣的增長令人震驚,其結果是,英國普通勞動者的人均收入在一個世紀內增長了4倍。在有記載的人類活動的歷史上,人類在創造、發現、勤勞、堅韌、節儉和投入等方面的道德習慣,給貧窮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包括社會衛生、醫療、壽命、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提高。
市場經濟喚醒了人們的潛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在人類道德本質上的真正的和永久的變化。那些忽視他們自身文化道德生態的國家、國民和商業企業不會享受到這種變革所帶來的成果,而市場經濟本身必須是合乎正道的,否則就會搖搖欲墜、衰落乃至失敗。有靈性的企業,就如這本有著洞察力和說服力的書所揭示的那樣,是市場經濟最深刻和最重要的存在形式。
麥可·諾瓦克
澳林高級學者
美國企業學會
市場經濟,從本質上來說,是企業採取創新的、理智的和智慧的行為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一種方式,並且企業要做到比其他任何人更早地注意到市場、發現商機和發明新產品。這種強大的創新精神,並且重視實際和增力的活動和制度,是市場經濟動態發展的重要源泉。
在人類原始時代和中古世紀,財富主要聚集在農場主、葡萄園主、莊園主,以及那些通過給統治階層提供服務而獲取豐厚回報的人手裡。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初期,財富的資源開始從土地的所有者向那些具有敏銳市場眼光並具有創新意識的人那裡轉移。這些人或者善於發現市場上新的和更好的產品,或者能夠製造出新的產品並且銷售出去,或者能夠提供給市場新的服務內容。當資本主義站穩腳跟後,它的基本現實就是成就了精神現實。精神現實的重要核心是企業具有有生產能力的、富有成效的洞察力。當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在1981年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時候,個人計算機、行動電話和網際網路尚未被世人所知,許多現今社會已經發展成為影響巨大的產業那時尚未創立。這些發明發現最終轉化為巨大的財富,例如比爾·蓋茨(Bill Gates)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就是因為他的專利和著作權,也就是他所擁有的觀念。
甚至是金錢——以前被認為完全物質的東西——現在也被認為是從人類的靈性中而不僅僅是從物質現實里所提取出來的真正價值。當人們對政府及其貨幣體系失去信心時候,金錢也就會變得沒有價值了。想當年,在德國魏瑪(Weimar)時期,人們需要用一個獨輪車裝滿的貨幣才能換取一條麵包,誰會想到政治信仰和信心會比實實在在的金錢更有分量?縱觀歷史,在很多歷史時期里的事實情況恰是如此。
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前,人們通常認為,包括《聖經》也說“總有貧窮的人在你們當中。”大量的極度貧窮的人們的持久存在通常不被認為是個不道德的現象,而只是生活中的簡單事實。沒有人努力去改變那個現實,也沒有人認為貧窮對他們來說是災難或者是恥辱。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歷史中出現後則開始慢慢地徹底改變了道德秩序。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在她的傑作《革命》(On Revolution)一書中提到,歐洲人開始注意到正在北美大陸進行的新的實驗,即通過一代或兩代人的努力,可以使成千上萬的窮人們住上屬於自己的舒適房屋,享受史無前例的富足,並且認為普遍地擺脫貧困是理所當然的。這個新奇和令人震驚的現實觸動了歐洲的良心。阿倫特認為,這造成了歐洲的人心危機,由此產生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以及其他帶來巨大社會改革的種種運動。
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提出了最重要的革命性問題。他的問題不是“什麼導致了貧窮?”——這個問題如果能被正確回答的話,可能只會導致貧窮根源的發現。相反,斯密提出了一個令笛卡爾(Descartes)、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和其他每一個在他之前的偉大思想家所忽視的問題:“國家財富的性質和原因是什麼?”斯密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了“貧窮可以被消滅”這樣觀點的人:每一個女人、男人和孩子應該從貧窮中被解放出來,從而生活在一個“普遍富裕”的世界裡。這也是亞當·斯密的目標。這是一個非凡的利他主義夢想,也是一個願景。從那一天開始直到今天,這一願景一直被認為是市場經濟的普遍使命。
讓我們考慮一下這個事實:從1980年以來,一個偉大的經濟奇蹟一直在亞洲大陸上演著。兩個巨大的經濟體,中國和印度,經歷巨大轉型,運用市場經濟的方法,激發了農民和城市居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這一進程中,中國和印度僅僅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就使超過5億人脫離了貧窮。在人類歷史上,從沒有哪個時期會有如此多的人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從原本沒有希望的生活困境裡擺脫出來。
賈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在他的傑作《捍衛全球化》(In Defense of Globalization)中提到,通過對過去四分之一世紀的非洲和亞洲的發展軌跡的比較,明顯地看出市場經濟的巨大創造潛力。在1970年,世界上76%的窮人生活在亞洲,而只有11%的窮人生活在非洲。但是到了1998年,由於中國和印度的努力,使得這些數字發生了變化。亞洲只剩下15%左右的窮人,而非洲的窮人數量卻占了66%。
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重要國家的令人震驚的發展事實說明,新的、創造就業的商業企業,絕大多數是小企業,在追求社會正義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戰略性作用。能夠創造就業的企業是窮人最好的而且也是唯一的希望。企業無論大小,都是一個文明社會最好的希望。
商業企業同樣也是世界實現民主的最好的希望。如果民主只是賦予人民定期選舉領導人的權利,而不是給與他們改善經濟條件的機會,那么人民將不會再喜愛民主。所以,人民熱愛的民主,一定是能給他們帶來經濟繁榮的民主。人們需要的是民主的市場經濟帶來的福利,而不僅僅是民主的本身。
市場經濟需要的是透明度和誠信的會計制度和報告,體現為遵循法制和對於契約的嚴格遵守,意味著需要努力工作、創造性、主動性、責任感和尊重的精神。它教導人們從點滴做起,顯示了堅定的和不動搖的發展進步的價值。英國在19世紀取得了年均國民生產總值1.5%的增長,這樣的增長令人震驚,其結果是,英國普通勞動者的人均收入在一個世紀內增長了4倍。在有記載的人類活動的歷史上,人類在創造、發現、勤勞、堅韌、節儉和投入等方面的道德習慣,給貧窮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包括社會衛生、醫療、壽命、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提高。
市場經濟喚醒了人們的潛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在人類道德本質上的真正的和永久的變化。那些忽視他們自身文化道德生態的國家、國民和商業企業不會享受到這種變革所帶來的成果,而市場經濟本身必須是合乎正道的,否則就會搖搖欲墜、衰落乃至失敗。有靈性的企業,就如這本有著洞察力和說服力的書所揭示的那樣,是市場經濟最深刻和最重要的存在形式。
麥可·諾瓦克
澳林高級學者
美國企業學會
名人推薦
自律、正義、誠實、公平、豪俠、節制、公共意識、尊重人的尊嚴、堅定的倫理規範——所有的這些都是人們在進入市場和與別人競爭之前應該具有的美德。這些美德是支撐市場和競爭、避免墮落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家庭、教會、真誠的社區和傳統是這些美德的源泉。
——威廉·羅普克《人道經濟》,1957年
——威廉·羅普克《人道經濟》,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