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由才有成長》是孫雲曉又一部關於兒童教育的作品。書中他以大量的教育案例及自己教育女兒的親身經歷,闡述了兒童教育的使命感——發現兒童、解放兒童和發展兒童。他認為,兒童成長需要愛,但比愛更為重要的是自由,沒有自由的生命會窒息。《有自由才有成長》有針對性的為父母、教師們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實用建議,從中希望樹立起“有自由才有成長”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找到真正的科學方法。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有自由才有成長》編輯推薦:衡量少年兒童現代性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他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多少。自然、自由、自主是孩子成長的理想狀態。
關於孫雲曉的最新評價:
2012年5月15日國際家庭日,孫雲曉被家庭期刊集團和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評選為“推動中國家庭文明十大致敬人物”。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協副主席畢淑敏特意撰寫了致敬詞:
“孫雲曉是當代中國優秀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始終保有一顆童心,以敏銳的目光,研究青少年教育領域的新問題、新觀念,提出眾多振聾發聵的新觀點,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對現行教育思想進行了一系列挑戰和反思,並融入國際化的大視野。他的眾多著作,既是對諸多陳舊觀念的尖銳拷問,也是飽含新思維的智慧結晶。他那些閃耀著理性光芒和充滿愛心的教育宣言,對我國親職教育和父母理念,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關於孫雲曉的最新評價:
2012年5月15日國際家庭日,孫雲曉被家庭期刊集團和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評選為“推動中國家庭文明十大致敬人物”。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協副主席畢淑敏特意撰寫了致敬詞:
“孫雲曉是當代中國優秀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始終保有一顆童心,以敏銳的目光,研究青少年教育領域的新問題、新觀念,提出眾多振聾發聵的新觀點,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對現行教育思想進行了一系列挑戰和反思,並融入國際化的大視野。他的眾多著作,既是對諸多陳舊觀念的尖銳拷問,也是飽含新思維的智慧結晶。他那些閃耀著理性光芒和充滿愛心的教育宣言,對我國親職教育和父母理念,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作者簡介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北京市親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輯。從事青少年教育40年,其中24年做專職研究,2000年被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標兵”稱號。2008年被評為“中國教育風雲人物”。主要教育作品有:《孫雲曉教育作品集》(8卷);《孫雲曉親職教育文集》(5卷);教育專著《拯救男孩》、《拯救女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成為具有巨大衝擊力的暢銷書。他的作品曾獲中國圖書獎、全國“五個一”優秀圖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父母要做童年的捍衛者
玩是兒童的權利
童言無忌
像保護孩子眼睛一樣保護孩子的創造精神
“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
培養孩子不可急功近利
第二章全部兒童教育的使命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
打開孩子身上的枷鎖
世上沒有壞孩子
警惕“暗示生短”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第三章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蹲下來看兒童的世界
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
透過現象看本質
傾聽孩子的心靈之音
和諧的教育離不開溝通
第四章教育的秘訣是真愛
愛孩子是沒有條件的
過度的保護是一種傷害
以愛育愛
珍惜孩子的愛心
愛是一顆平常心
第五章兒童教育從體育開始
培養孩子成為體育人口
兒童教育應特別重視體育
解放學校才能解放孩子
多運動的孩子更安全
不要讓肥胖成為孩子健康的殺手
第六章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課
性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
別做“鴕鳥”父母
科學地回答孩子的性提問
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
呼喚“陽光法性教育”
第七章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
懲罰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打孩子是愚蠢的
巧妙運用自然懲罰法
對孩子說“不”是成年人的責任
第八章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有心理健康的孩子
反思教育習慣
餐桌訓子有害健康
不要把家變成教室
父母無為乃大為
教子要做人中人
第九章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痛苦是一所學校
酸甜苦辣都是營養
笑納挫折
別讓貧窮成為孩子的恥辱
自立是第一位的能力
第十章“好孩子”可能是危險的
莫讓“聽話兒童”變成問題兒童
警惕“好孩子”
警惕“成就焦慮”
防止忌妒心
防止非人化的傾向
第十一章真正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首先發現孩子的優點
前進一步就是成功
教育是一種喚醒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讓每個孩子都有夢想
第十二章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
為人父母需要執照
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向孩子學習是成年人真正成熟與睿智的標誌
向孩子學習的五個原則
向孩子學習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內容
玩是兒童的權利
童言無忌
像保護孩子眼睛一樣保護孩子的創造精神
“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
培養孩子不可急功近利
第二章全部兒童教育的使命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
打開孩子身上的枷鎖
世上沒有壞孩子
警惕“暗示生短”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第三章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蹲下來看兒童的世界
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
透過現象看本質
傾聽孩子的心靈之音
和諧的教育離不開溝通
第四章教育的秘訣是真愛
愛孩子是沒有條件的
過度的保護是一種傷害
以愛育愛
珍惜孩子的愛心
愛是一顆平常心
第五章兒童教育從體育開始
培養孩子成為體育人口
兒童教育應特別重視體育
解放學校才能解放孩子
多運動的孩子更安全
不要讓肥胖成為孩子健康的殺手
第六章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課
性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
別做“鴕鳥”父母
科學地回答孩子的性提問
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
呼喚“陽光法性教育”
第七章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
懲罰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打孩子是愚蠢的
巧妙運用自然懲罰法
對孩子說“不”是成年人的責任
第八章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有心理健康的孩子
反思教育習慣
餐桌訓子有害健康
不要把家變成教室
父母無為乃大為
教子要做人中人
第九章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痛苦是一所學校
酸甜苦辣都是營養
笑納挫折
別讓貧窮成為孩子的恥辱
自立是第一位的能力
第十章“好孩子”可能是危險的
莫讓“聽話兒童”變成問題兒童
警惕“好孩子”
警惕“成就焦慮”
防止忌妒心
防止非人化的傾向
第十一章真正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首先發現孩子的優點
前進一步就是成功
教育是一種喚醒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讓每個孩子都有夢想
第十二章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
為人父母需要執照
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向孩子學習是成年人真正成熟與睿智的標誌
向孩子學習的五個原則
向孩子學習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內容
序言
讀過一篇短文印象極為深刻,大意是說蛾子要從厚厚的繭里出來很不容易,有位好心人就把繭鉸開一個口,蛾子輕鬆地鑽出來了,卻無法飛起來。原來,蛾子在繭里一遍遍衝撞繭殼,它的翅膀不斷充血,是為了逐漸增強自己的生命能量。當它靠自己的力量破繭而出的時候,它才能夠自由飛翔。
這個故事引發了我的聯想和憂慮。
今天的孩子多么像那隻蛾子,而今天的父母多么像那位好心人。為了孩子成長順利,父母們在生活方面包辦代替,在學習方面費盡心機,甚至連課外時間也全部排滿。可是,如此好心真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毫無疑問,人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的規律也必然要符合人成長的規律。就像那隻蛾子,它在厚厚的繭里撞得頭破血流,這是生命成長的必修課,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經歷。一個孩子的成長遠比一隻蛾子要複雜得多,需要更多的磨練,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成長當然需要愛,但是,比愛更為重要的是自由,即使有愛如果沒有自由生命也將會窒息。
我的朋友程瑋是一位旅居德國的女作家。她回憶起兒子在國小里學唱的第一首歌,寫道:
他那時候還很小,拿了一張歌譜在那裡來來回回地哼哼,卻讓我聽得思緒萬千。記得我剛學德語時,老師也教我們學唱這首歌《思想是自由的》。為解釋這首歌,用了一堂課的時間。這是一首德國19世紀的民歌,可以說是德國人都會唱,它在德國比貝多芬的《歡樂頌》還要普及。歌詞說:思想是自由的,沒有誰能夠阻止。它們就像夜空里漂浮過的陰影,沒有人能看見,也沒有人能夠追蹤……
我過去和他一起練,一直練到他背出歌詞為止。我問他,老師跟你們解釋歌的意思了嗎?他很奇怪地看看我說,為什麼要解釋,我句句都懂啊。我想,這確實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確實不需要解釋。可是每次我聽這歌時,為什麼總是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慨和感動呢?我很高興他學的第一首歌不是《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我相信那也是一首好兒歌,但我到現在還沒有搞明白,這歌到底想跟孩子說什麼。是讓孩子們不抬頭看馬路上的車輛,一心一意去撿錢,還是在民警叔叔處理突發事件時,死活去把撿到的雞毛蒜皮交給人家。我長這么大還從來沒有在馬路邊撿到過一分錢,就是撿到了我也決不小題大作去交給警察。我覺得除了這種道貌岸然的道德說教外,還有更重要的道理要教給白紙一樣單純的孩子。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是在中國廣為流行的一首兒童歌曲,人們似乎只是對天真童年會心一笑而並未產生什麼疑議,程瑋卻在中德教育比較中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其實,德國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嚴謹或刻板,他們教育孩子自然也是具體細緻的,比如不闖紅燈、做事有計畫等等,但他們更重視給孩子自由,因為有自由才有成長,有成長才有創新。中國的兒童教育有自己的傳統和優勢,可是的確存在一些明顯的弱點,如過於強調社會本位而忽視兒童本位,過於強調“聽話”而抑制個性,過於強調遵守規範而較少給予自由的鼓勵,其結果必然造成孩子成長的致命傷。
舉個例子來說吧。衡量一個人現代性的重要標準是看他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多少。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體現在這個人能夠自由、有選擇地支配自己的行為。這種自由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童年時期對自由支配時間的體驗。但遺憾的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的“2010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顯示,一天擁有3小時以上自由支配閒暇時間的少年兒童的比例僅占到15.9%,17.4%的少年兒童擁有31—60分鐘的自由支配時間,但仍有8.4%的少年兒童完全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這說明我們的兒童擁有的自由自配的時間是極其有限的。相反,我們卻用功課和其它有關學習的活動占滿了孩子的時間。
自由支配時間,還意味著兒童具有了熱情的實現自我、用創造性的方法表達自我的機會。剝奪兒童的自由支配時間,實際上是在剝奪兒童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對城市獨生子女的調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時間的獨生子女自信心更強,並且比自由時間較少的孩子有更強的成功需要。因此,父母們應轉變觀念,幫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孩子成長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當然,孩子需要的自由不僅僅是時間,而是體現在他們成長的方方面面。學者周國平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羅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他說,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當然,這只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藉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教育就應該為促進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
全部兒童教育的使命,就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和發展兒童。正是基於這些考慮,我寫了這樣一本書。我深知,父母和教師們渴望得到一些具體有效的方法,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針對性的實用建議,但我還是相信,牢固確立起“有自由才有成長”的觀念,才會尋找到真正科學的教育方法。
這個故事引發了我的聯想和憂慮。
今天的孩子多么像那隻蛾子,而今天的父母多么像那位好心人。為了孩子成長順利,父母們在生活方面包辦代替,在學習方面費盡心機,甚至連課外時間也全部排滿。可是,如此好心真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毫無疑問,人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的規律也必然要符合人成長的規律。就像那隻蛾子,它在厚厚的繭里撞得頭破血流,這是生命成長的必修課,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經歷。一個孩子的成長遠比一隻蛾子要複雜得多,需要更多的磨練,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成長當然需要愛,但是,比愛更為重要的是自由,即使有愛如果沒有自由生命也將會窒息。
我的朋友程瑋是一位旅居德國的女作家。她回憶起兒子在國小里學唱的第一首歌,寫道:
他那時候還很小,拿了一張歌譜在那裡來來回回地哼哼,卻讓我聽得思緒萬千。記得我剛學德語時,老師也教我們學唱這首歌《思想是自由的》。為解釋這首歌,用了一堂課的時間。這是一首德國19世紀的民歌,可以說是德國人都會唱,它在德國比貝多芬的《歡樂頌》還要普及。歌詞說:思想是自由的,沒有誰能夠阻止。它們就像夜空里漂浮過的陰影,沒有人能看見,也沒有人能夠追蹤……
我過去和他一起練,一直練到他背出歌詞為止。我問他,老師跟你們解釋歌的意思了嗎?他很奇怪地看看我說,為什麼要解釋,我句句都懂啊。我想,這確實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確實不需要解釋。可是每次我聽這歌時,為什麼總是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慨和感動呢?我很高興他學的第一首歌不是《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我相信那也是一首好兒歌,但我到現在還沒有搞明白,這歌到底想跟孩子說什麼。是讓孩子們不抬頭看馬路上的車輛,一心一意去撿錢,還是在民警叔叔處理突發事件時,死活去把撿到的雞毛蒜皮交給人家。我長這么大還從來沒有在馬路邊撿到過一分錢,就是撿到了我也決不小題大作去交給警察。我覺得除了這種道貌岸然的道德說教外,還有更重要的道理要教給白紙一樣單純的孩子。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是在中國廣為流行的一首兒童歌曲,人們似乎只是對天真童年會心一笑而並未產生什麼疑議,程瑋卻在中德教育比較中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其實,德國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嚴謹或刻板,他們教育孩子自然也是具體細緻的,比如不闖紅燈、做事有計畫等等,但他們更重視給孩子自由,因為有自由才有成長,有成長才有創新。中國的兒童教育有自己的傳統和優勢,可是的確存在一些明顯的弱點,如過於強調社會本位而忽視兒童本位,過於強調“聽話”而抑制個性,過於強調遵守規範而較少給予自由的鼓勵,其結果必然造成孩子成長的致命傷。
舉個例子來說吧。衡量一個人現代性的重要標準是看他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多少。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體現在這個人能夠自由、有選擇地支配自己的行為。這種自由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童年時期對自由支配時間的體驗。但遺憾的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的“2010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顯示,一天擁有3小時以上自由支配閒暇時間的少年兒童的比例僅占到15.9%,17.4%的少年兒童擁有31—60分鐘的自由支配時間,但仍有8.4%的少年兒童完全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這說明我們的兒童擁有的自由自配的時間是極其有限的。相反,我們卻用功課和其它有關學習的活動占滿了孩子的時間。
自由支配時間,還意味著兒童具有了熱情的實現自我、用創造性的方法表達自我的機會。剝奪兒童的自由支配時間,實際上是在剝奪兒童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對城市獨生子女的調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時間的獨生子女自信心更強,並且比自由時間較少的孩子有更強的成功需要。因此,父母們應轉變觀念,幫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孩子成長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當然,孩子需要的自由不僅僅是時間,而是體現在他們成長的方方面面。學者周國平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羅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他說,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當然,這只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藉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教育就應該為促進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
全部兒童教育的使命,就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和發展兒童。正是基於這些考慮,我寫了這樣一本書。我深知,父母和教師們渴望得到一些具體有效的方法,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針對性的實用建議,但我還是相信,牢固確立起“有自由才有成長”的觀念,才會尋找到真正科學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