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迷彼埃羅》Pierrot lunaire,[法]:Pierrot in the moonlight,[英]是一首室內性聲樂套曲,包含21首女聲詠念的歌曲,歌詞取自1883年出版的比利時象徵派詩人阿伯特·吉羅的朦朧組詩(在原50首詩中選用了21首)。詩中充滿了精神恍惚的氣氛,許多情節與其說是奇特的幻想不如說是潛意識深處臆斷而真實的心靈寫照。樂隊由五人組成,分別演奏長笛(有時換用短笛)、單簧管兼低音單簧管、小提琴兼中提琴、大提琴、鋼琴等八件樂器,但在每首樂曲中所用樂器不超過四件。彼埃羅原是義大利喜劇中的丑角、失戀者和被人取笑的對象。在這首作品中彼埃羅是詩人精神和意志的代言人,所表現的內容具有表現主義思潮特有的迷茫、恐懼、思維斷裂、情緒扭曲等心理特徵。全曲由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包含七首樂曲。從整體上和局部上來看,沒有明顯的戲劇結構和形式結構因果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迷彼埃羅
- 外文名:Pierrot Lunaire
作品內容,創作背景,樂章標題,
作品內容
《月迷彼埃羅》是表現主義音樂大師勛伯格於1912年完成的。這時,西方文藝在非理性主義、直覺和生命哲學代表人物柏格森(1859~1941[法])和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家、無意識論代表人物弗洛依德(1856-1939[奧])等學說的影響下,先後在繪畫、文學、戲劇等領域形成了表現主義思潮(1905年德勒斯登畫派《橋》、1910年柏林雜誌《狂飆》、1911年慕尼黑畫派《藍色騎士》等等)。音樂中也形成了以勛伯格、貝爾格、威伯恩為代表的“新維也納樂派”。勛伯格的歌劇《期望》(1909)和聲樂套曲《月迷彼埃羅》是早期表現主義代表作,他的歌劇《幸運的手》(1924)和貝爾格的歌劇《沃采克》(1925)為繼之,之後勛伯格的《華沙倖存者》(1948)為最著名。
《月迷彼埃羅》Pierrot lunaire,[法]:Pierrot in the moonlight,[英]是一首室內性聲樂套曲,包含21首女聲詠念的歌曲,歌詞取自1883年出版的比利時象徵派詩人阿伯特·吉羅的朦朧組詩(在原50首詩中選用了21首)。詩中充滿了精神恍惚的氣氛,許多情節與其說是奇特的幻想不如說是潛意識深處臆斷而真實的心靈寫照。樂隊由五人組成,分別演奏長笛(有時換用短笛)、單簧管兼低音單簧管、小提琴兼中提琴、大提琴、鋼琴等八件樂器,但在每首樂曲中所用樂器不超過四件。彼埃羅原是義大利喜劇中的丑角、失戀者和被人取笑的對象。在這首作品中彼埃羅是詩人精神和意志的代言人,所表現的內容具有表現主義思潮特有的迷茫、恐懼、思維斷裂、情緒扭曲等心理特徵。全曲由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包含七首樂曲。從整體上和局部上來看,沒有明顯的戲劇結構和形式結構因果關係。
第一部分:1.酩酊之月,2.耬斗花,3.花花公子,4.蒼白的洗衣婦,5.蕭邦的圓舞曲,6.聖母,7.病月。
第二部分:8.夜,9.向彼埃羅祈禱,10.盜竊,11.紅色彌撒,12.絞架之歌,13.月光之斬,14.十字架。
第三部分:15.鄉愁,16.殘忍的行為,17.拙劣的摹仿,18.月之痕,19.小夜曲,20.回歸,21.啊,昔日的芬芳。
在整個作品中,斷想般地描繪了許多離奇而怪誕的景象,如第1曲“酩酊之月”描繪用眼睛來喝月光之酒;第5曲“蕭邦的圓舞曲”中的憂鬱和沉思可與病人唇上的血色相媲美;第7曲是一彎“病月”的痛苦哀嘆;第10曲“盜竊”來的紅寶石是代表榮華的血滴的象徵;第17曲“拙劣的摹仿”描繪月光揭露了彼埃羅與已婚舊情人的戀情;第18曲“月之痕”投在彼埃羅黑色外衣上永遠擦不掉等等。這部作品中還幻想出一幅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在第8首“夜”中,描繪了陰森漆黑的大蝙蝠擋住了太陽,整個世界被這黑色陰霾所籠罩;第12曲“絞架之歌”中,一個將死的囚犯在想像他被一個可怕的女子悶死;第13首“月光之斬”,彼埃羅想像自己因為罪行累累而被月光砍頭;第14首“十字架”上詩人在流血;第16首“殘忍的行為”描繪了彼埃羅在一個人頭上鑽了一個洞,塞進土耳其煙等等。全曲無論在內容還是在音響上都充滿痛苦,給人難以擺脫的恐懼感。這部作品在女聲演唱上具有鮮明特點,作品要求演唱者既不能有明確的旋律感也不能像普通的朗誦語調,要根據詩歌中的語調升降唱出譜上所記的近似音高,要求嚴格遵守節奏,這樣就形成了演唱的不確定性。女聲聲部的確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忽而低吟、忽而神秘、忽而高號、忽而恐懼、忽而歇斯底里。這種音樂,曾被人譏為“怪胎”,對它表示“不可理解”。當然,只有把它放在產生它的歷史過程之中,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表現主義音樂,因為它正是時代的產物。
《月迷彼埃羅》Pierrot lunaire,[法]:Pierrot in the moonlight,[英]是一首室內性聲樂套曲,包含21首女聲詠念的歌曲,歌詞取自1883年出版的比利時象徵派詩人阿伯特·吉羅的朦朧組詩(在原50首詩中選用了21首)。詩中充滿了精神恍惚的氣氛,許多情節與其說是奇特的幻想不如說是潛意識深處臆斷而真實的心靈寫照。樂隊由五人組成,分別演奏長笛(有時換用短笛)、單簧管兼低音單簧管、小提琴兼中提琴、大提琴、鋼琴等八件樂器,但在每首樂曲中所用樂器不超過四件。彼埃羅原是義大利喜劇中的丑角、失戀者和被人取笑的對象。在這首作品中彼埃羅是詩人精神和意志的代言人,所表現的內容具有表現主義思潮特有的迷茫、恐懼、思維斷裂、情緒扭曲等心理特徵。全曲由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包含七首樂曲。從整體上和局部上來看,沒有明顯的戲劇結構和形式結構因果關係。
第一部分:1.酩酊之月,2.耬斗花,3.花花公子,4.蒼白的洗衣婦,5.蕭邦的圓舞曲,6.聖母,7.病月。
第二部分:8.夜,9.向彼埃羅祈禱,10.盜竊,11.紅色彌撒,12.絞架之歌,13.月光之斬,14.十字架。
第三部分:15.鄉愁,16.殘忍的行為,17.拙劣的摹仿,18.月之痕,19.小夜曲,20.回歸,21.啊,昔日的芬芳。
在整個作品中,斷想般地描繪了許多離奇而怪誕的景象,如第1曲“酩酊之月”描繪用眼睛來喝月光之酒;第5曲“蕭邦的圓舞曲”中的憂鬱和沉思可與病人唇上的血色相媲美;第7曲是一彎“病月”的痛苦哀嘆;第10曲“盜竊”來的紅寶石是代表榮華的血滴的象徵;第17曲“拙劣的摹仿”描繪月光揭露了彼埃羅與已婚舊情人的戀情;第18曲“月之痕”投在彼埃羅黑色外衣上永遠擦不掉等等。這部作品中還幻想出一幅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在第8首“夜”中,描繪了陰森漆黑的大蝙蝠擋住了太陽,整個世界被這黑色陰霾所籠罩;第12曲“絞架之歌”中,一個將死的囚犯在想像他被一個可怕的女子悶死;第13首“月光之斬”,彼埃羅想像自己因為罪行累累而被月光砍頭;第14首“十字架”上詩人在流血;第16首“殘忍的行為”描繪了彼埃羅在一個人頭上鑽了一個洞,塞進土耳其煙等等。全曲無論在內容還是在音響上都充滿痛苦,給人難以擺脫的恐懼感。這部作品在女聲演唱上具有鮮明特點,作品要求演唱者既不能有明確的旋律感也不能像普通的朗誦語調,要根據詩歌中的語調升降唱出譜上所記的近似音高,要求嚴格遵守節奏,這樣就形成了演唱的不確定性。女聲聲部的確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忽而低吟、忽而神秘、忽而高號、忽而恐懼、忽而歇斯底里。這種音樂,曾被人譏為“怪胎”,對它表示“不可理解”。當然,只有把它放在產生它的歷史過程之中,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表現主義音樂,因為它正是時代的產物。
創作背景
20世紀初,又是一個苦悶的時代。正如1957年佛洛姆所說的,生活在西方的人民“正在經歷著西方文化的一個危機,……這個危機可以被描述為‘不安’、‘倦怠’、‘時代病’,死氣沉沉,人的機械化。人同自己、他的同胞以及同自然的疏離。……人把他自己變成了物,生命變成了貨物的附屬品”。物質奴役人。戰爭、暴力和獸性奴役人性。科學發明加劇了屠殺人類的速度,人們看不到前途,看到的只是人類滅頂之災的日益迫近,扭曲的心靈和歇斯底里症狀的普遍化,人類陷入無以自拔的痛苦之中。這就是包括表現主義在內的後現代思潮產生的社會歷史的最終根源。後現代思潮本質上是對十八、九世紀現代社會的理性主義思潮的質疑。
從音樂現象看,與古典音樂相反。表現主義的音樂,擺脫了調性思維的羈絆,歌者的詠念打破了固定音高觀念,這時勛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技術還未建立,但“無調性”已經展現出表現主義音樂的基本特徵。我們知道,信息無序化即對未來的不可知從來都給人一種不安全感,正如人類對自身命運的可掌握、可預期性遭到破壞一樣,調性音樂那有機之美的有序狀態遭到了破壞,一種可期望、可滿足、可判斷的樂音運動被純粹偶然性的不可預期性所代替,無調性音樂就給人一切都失去了穩定性的,命運不可預料的焦慮感。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一個音樂流派,像表現主義這樣,如此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焦慮。這一無調性音樂技法與其內容的特徵結合得極為吻合。
《月迷彼埃羅》這部作品在觀念上、形式上都是表現主義音樂真實的表現。音樂中怪誕、刺激、凡乎是痙攣式的音響把浪漫主義美好情感的宣洩徹底從心底深處清除了出去,作曲家內心最深處的痛苦、孤獨、絕望、恐懼等反常的精神狀態在音樂語言中表露無遺。有人曾這樣評論《月迷彼埃羅》:“如果這是音樂,求求上帝,別讓我下次再聽它了”。這部作品表現的並非孤立、抽象的超脫現實的世界,也非毫無根據的精神不正常的夢囈,儘管它確實給了人們這樣的印象。弗洛依德的學說可能是有道理的。處在無意識領域的本我本能,是獨立於客觀外界,超越時代和歷史發展而存在的,具有強烈的心理能量儲備。人們如果無法滿足本能的願望和經歷太多的痛苦就會通過某種藝術形式進行能量釋放。西方精神危機和社會動盪的世紀末情感所形成的巨大心理能量儲備,正是在表現主義音樂中聚集而宣洩為醜惡、迷茫、恐懼和焦慮。它實際上就是本能的深層心理結構無意識的外化。表現主義者在生活中看不到美,對他們的音樂也不能用美的標準去品評。聆聽《月迷彼埃羅》,聽不到與美好事物相聯繫的“自我發現”,只能強烈地感到得不到安慰和解脫的“自我喪失”。表現主義表現的是一種封閉性的自我。他們認為唯有自己的體驗才是真實的,人生就是偶然、虛無和焦慮。這與後來產生了廣泛影響的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是一致的人存在的基本狀況就是煩惱、孤獨和絕望,人的其它情緒都是錯覺和病態。表現主義音樂家採用極端主觀的方式表達他們的音樂觀念,也確實找到了適用的音樂語言,在《月迷彼埃羅》中的無調性、無旋律無清晰的邏輯結構、無細膩感人的音樂情感等等現象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了。表現主義音樂缺少美的內涵,但它表現的卻是真實的,是無意識的真、本能的真、心理扭曲、破碎、恐懼、壓抑的真。這些都是人們心理結構最底層那些壓抑的、不易發覺的、甚至精神分裂之後變態心理和夢囈一樣的東西,卻都有著活生生的現實基礎。
從音樂現象看,與古典音樂相反。表現主義的音樂,擺脫了調性思維的羈絆,歌者的詠念打破了固定音高觀念,這時勛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技術還未建立,但“無調性”已經展現出表現主義音樂的基本特徵。我們知道,信息無序化即對未來的不可知從來都給人一種不安全感,正如人類對自身命運的可掌握、可預期性遭到破壞一樣,調性音樂那有機之美的有序狀態遭到了破壞,一種可期望、可滿足、可判斷的樂音運動被純粹偶然性的不可預期性所代替,無調性音樂就給人一切都失去了穩定性的,命運不可預料的焦慮感。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一個音樂流派,像表現主義這樣,如此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焦慮。這一無調性音樂技法與其內容的特徵結合得極為吻合。
《月迷彼埃羅》這部作品在觀念上、形式上都是表現主義音樂真實的表現。音樂中怪誕、刺激、凡乎是痙攣式的音響把浪漫主義美好情感的宣洩徹底從心底深處清除了出去,作曲家內心最深處的痛苦、孤獨、絕望、恐懼等反常的精神狀態在音樂語言中表露無遺。有人曾這樣評論《月迷彼埃羅》:“如果這是音樂,求求上帝,別讓我下次再聽它了”。這部作品表現的並非孤立、抽象的超脫現實的世界,也非毫無根據的精神不正常的夢囈,儘管它確實給了人們這樣的印象。弗洛依德的學說可能是有道理的。處在無意識領域的本我本能,是獨立於客觀外界,超越時代和歷史發展而存在的,具有強烈的心理能量儲備。人們如果無法滿足本能的願望和經歷太多的痛苦就會通過某種藝術形式進行能量釋放。西方精神危機和社會動盪的世紀末情感所形成的巨大心理能量儲備,正是在表現主義音樂中聚集而宣洩為醜惡、迷茫、恐懼和焦慮。它實際上就是本能的深層心理結構無意識的外化。表現主義者在生活中看不到美,對他們的音樂也不能用美的標準去品評。聆聽《月迷彼埃羅》,聽不到與美好事物相聯繫的“自我發現”,只能強烈地感到得不到安慰和解脫的“自我喪失”。表現主義表現的是一種封閉性的自我。他們認為唯有自己的體驗才是真實的,人生就是偶然、虛無和焦慮。這與後來產生了廣泛影響的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是一致的人存在的基本狀況就是煩惱、孤獨和絕望,人的其它情緒都是錯覺和病態。表現主義音樂家採用極端主觀的方式表達他們的音樂觀念,也確實找到了適用的音樂語言,在《月迷彼埃羅》中的無調性、無旋律無清晰的邏輯結構、無細膩感人的音樂情感等等現象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了。表現主義音樂缺少美的內涵,但它表現的卻是真實的,是無意識的真、本能的真、心理扭曲、破碎、恐懼、壓抑的真。這些都是人們心理結構最底層那些壓抑的、不易發覺的、甚至精神分裂之後變態心理和夢囈一樣的東西,卻都有著活生生的現實基礎。
樂章標題
該套曲共21個樂章,各樂章德文標題如下:
- Mondestrunken
- Colombine
- Der Dandy
- Eine Blasse Wäscherin
- Valse de Chopin
- Madonna
- Der kranke Mond
- Nacht
- Gebet an Pierrot
- Raub
- Rote Messe
- Galgenlied
- Enthauptung
- Die Kreuze
- Heimweh
- Gemeinheit!
- Parodie
- Der Mondfleck
- Serenade
- Heimfahrt
- O alter Du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