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燈三昧經
- 擴展:本經有二異本
- 別稱:又稱《入於大悲大方等大集說經》
- 淵源:《歷代三寶紀》卷九
淵源,擴展,
淵源
(引)“費長房”在《歷代三寶紀》卷九所說的‘月燈三昧經,十一卷,高齊·那連提耶舍,天保八年(557)於天平寺出。’即是本經,具有序、正、流三分,乃一世碩德奉詔而譯,故文章流利。譯出之時,有彥琮制序,但今已不傳。其卷帙,在宋、元、明三藏中作十一卷,唯獨麗本為十卷。其梵本及西藏本皆存,現存的梵本單題為《三昧王》(Sama^dhi-ra^ja),而梵文《大乘集菩薩學論》(Siks!a^samuc-caya)則稱之為《三昧王月燈經》。
擴展
本經有二異本,其一題為《月燈三昧經》,又稱《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逮慧三昧經》,一卷,劉宋·先公譯,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冊。相當於那連提耶舍十卷本中的第六卷。內容亦具備序、正、通三分,由長行及重頌構成。乃佛對文殊師利童子,就布施等六度行及空觀,乃至分衛等說十事。故稱《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法經錄》記載劉宋·先公譯《月燈三昧經》第七卷異譯者,即是此經。
另一譯本亦題為《月燈三昧經》。一卷。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冊。雖題劉宋·先公譯,然據經中後記所言,恐為後漢·安世高所譯。其內容旨趣略同那連提耶舍十卷本中的第五卷後半。然內文全異。僅有正宗分,而無序分、流通分。乃就最初的三界終至道識等九十餘種法門立六行說明。此經在宋、元、明三本中缺,唯獨麗本尚存。
“月燈三昧經”在中國及日本,雖然不甚流行,在尼泊爾,則成為“九法之一”,中觀學派之大成者月稱之《入中論》、《中論釋》,及其後繼者“寂天之”《大乘集菩薩學論》等書,皆常引用本經,故知本經為中觀學派之重要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