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基本概況
月球基本上沒有水,也就沒有地球上的風化、氧化和水的腐蝕過程,也沒有聲音的傳播,到處是一片寂靜的世界。月球本身不發光,天空永遠是一片漆黑,太陽和星星可以同時出現。
月球上幾乎沒有大氣,因而月球上的晝夜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25℃;夜晚溫度可低到-183.75℃。由於沒有大氣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強度比地球上約強1/3左右;紫外線強度也比地球表面強得多。由於月球大氣少,因此在月面上會見到許多奇特的
現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陽光照射是筆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會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於沒有空氣散射光線,在月球上星星看起來也不再閃爍了。
月面上到處是裸露的岩石和環形山的側影。整個月面覆蓋著一層碎石粒和浮土。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區域和暗灰色部分。原來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區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徑是3476公里,大約等於地球直徑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積大約是地球表面積的1/14,比亞洲的面積還稍小一些;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49,換句話說,地球裡面可裝下49個月亮。月亮的質量是地球的1/81;物質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當於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說,地球上6公斤重的東西到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體顯得很輕鬆,稍稍一使勁就可以跳起來,太空人認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是圍繞地球運轉的、唯一的天然衛星,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00公里。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軌道,其近地點(離地球最近時)平均距離為363300公里,遠地點(離地球最遠時)平均距離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樣,月球也是南北極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500米,南北極也不對稱,北極區隆起,南極區凹陷約400米。
月球在繞地球運動的過程中,還要跟著地球一起繞太陽運動。這就是說,月球繞地球運動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間位置已不是原出發點了。由此可見,月球在運動過程中還要參與多種系統的運動。月球的運動和其他天體一樣,月球也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月球除東升西落外,它每天還相對於恆星自西向東平均移動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來的時間,都比前一天約遲50分鐘。月亮的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而自西向東的移動卻是月亮圍繞地球公轉的結果。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叫做一個“恆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時43分11秒。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同時,它本身也在自轉。月亮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也就是它自轉的周期。
月球這種奇特地自轉結果是:月球總以同一半面向著地球,而從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麼樣,只有靠探測器才能揭開月背千古之謎,人類的這個願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實現了。 當今大型天文望遠鏡能分辯出月面上約50米(相當於14層高樓)的目標。
月球在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有趣的美稱:玉兔(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辛棄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別稱——《幼學瓊林》);冰輪(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陸游);玉輪(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玉蟾(涼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方乾);桂魄(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蘇軾);蟾蜍(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團——賈島);顧菟(陽鳥未出谷,顧菟半藏身——李白);嬋娟(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此外,月球還有許多別致的雅號,如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月相
月球靠反射陽光發光,隨著月球的運動,產生了月球反光部分的位相變化,叫做月相。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看不到月亮反射光線,叫做新月,或叫朔,這時是農曆初一。初七之後凸面向西的半個月亮叫做上弦月;到了農曆十五、十六、十七,月亮對著地球的一面完全被照亮,一輪圓月稱為滿月,或叫望。滿月過後,月亮的明亮面逐漸變小,到了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凸面向東的半個月相稱為下弦月,這時的月亮半夜時分從東方升起,一星期後,月相又回到朔。
初探月球的奧秘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一個天體,相距有38.4萬千米。天文學家早已用望遠鏡詳細地觀察了月球,對月球地形幾乎是了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脈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縱橫溝壑,但沒有水和空氣,晝夜之間溫差懸珠,一片死寂和荒涼。儘管巨型望遠鏡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標,但仍不如實地考察那樣清楚。因此,人類派出使者最先探訪的
地外天體仍選擇了月球。
美國最早於1958年8月18日發射月球探測器,但由於第一級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隨後又相繼發射3個先鋒號探測器,均告失敗。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
月球1號探測器,途中飛行順利,1月4日從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過,遺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這個探測器重361.3千克,上面裝有當時最先進的通信,探測設備。它在9個月後成為第一顆人造行星飛往太空深處。月球1號發射兩個月後的3月3日,美國發射的先鋒4號探測器,從距月面60000千米的地方飛過,也未擊中月球。
月球號探測器
從1958年至1976年,前蘇聯發射24個
月球號探測器,其中18個完成探測月球的任務。1959年9月12日發射的
月球2號,兩天后飛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著陸,成為到達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實現了從地球到另一個天體的飛行。它載的科學儀器艙內的無線電通信裝置,在撞擊月球後便停止了工作。同年10月4日
月球3號探測器飛往月球,3天后環繞到月球背面,拍攝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讓人們首次看全了月球的面貌。世界上率先在
月球軟著陸的探測器,是1966年1月31日發射的
月球9號。它經過79小時的長途飛行之後,在月球的風暴洋附近著陸,用攝像機拍攝了月面照片。這個探測器重1583千克,在到達距月面75千米時,重100千克的著陸艙與探測器本體分離,靠裝在外面的自動充氣氣球緩慢著陸成功。1970年9月12日發射的
月球16號,9月20日在月面豐富海軟著陸,第一次使用鑽頭採集了120克月岩樣口 ,裝入回收艙的密封容器里,於24日帶回地球。1970年11月10日,
月球17號載著世界上第一輛自動月球車上天。17日在月面雨海著陸後,月球車1號下到月面進行了10個半月的科學考察。這輛月球車重756千克,長2.2米,寬1.6米,裝有電視攝像機和核能源裝置。它在月球上行程10540米,考察了8千平方米月面地域,拍攝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0000多張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核能耗盡才停止工作。1973年1月8日發射
月球21號,把月球車2號送上月面考察取得更多成果。最後一個
月球24號探測器於1976年8月9日發射,8月18日在月面危海軟著陸,鑽采並帶回170克月岩樣品。至此,前蘇聯對月球的無人探測宣告完成,人們對月球的認識更加豐富和完整了。
勘測者探測器
美國繼前蘇聯之後,先後發射了9個徘徊者號和7個勘測者號月球探測器。徘徊者探測器樣子像個大蜻蜓,長3米,兩翼
太陽能電池板展開4.75米。
探測儀器裝在前部,電視攝像機放在尾部。勘測者探測器有3隻腳,總重達1噸,裝有當時最先進的探測設備。最初5個徘徊者探測器均無建樹,直到1964年1月30日發射的
徘徊者6號才在月面靜海地區著陸。但由於電視攝像機出現故障,沒有能夠拍回照片。同年7月28日
徘徊者7號發射成功,在月面雲海著陸,拍攝到4308張月面特寫照片。隨後1965年2月17日發射的
徘徊者8號和3月24日發射的
徘徊者9號,都在月球上著陸成功,並分別拍回7137張和5814張月面近景照片。1966年5月30日發射勘測者1號新型探測器,經過64小時的飛行,在月面風暴洋軟著陸,向地面發回11150張月面照片。到1968年1月1日發射的7個勘測者探測器中,有2個失敗,5個成功。後來,美國又發射了5個
月球軌道環行器,為阿波羅載人登月選擇著陸地點提供探測數據。經過這一系列的無人探測之後,月球的廬山真面目顯露出來了。
自1969年7月16日美國“
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實現載人登月以來。根據對月球的多次實地勘探和對從月球帶回的岩石、土壤進行分析研究的結果,人類對月球的面貌已有了較多的了解。科學家認為,月球上的岩石比地球上的還要古老,月球和地球幾乎是由同樣的化學元素構成的,只是組成的成分有所不同。例如,月岩所含的鈣和鋁比地球上的岩石,其含量要高,月球沒有磁場,其外殼比較穩定,近30億年以來幾乎沒什麼變化。儘管天文學家早就認為,月球體態嬌小,引力柔弱(為地球的1/6),根本不具備縛住大氣的能力,在向陽面的高溫下,任何氣體分子都會輕而易舉地達到脫離速度而逃之夭夭。但對月球的實測表明,月球表面並不是沒有任何大氣的不速之國,只是大氣層太稀薄,表面大氣壓僅為2X10“巴,而且大氣成份比較複雜,隨時空多變,通常在黑夜時的大氣成份主要由40%的氬、40%的氖和20%的氦組成,到日出時還會加入極少量的甲烷和氨等,有些地區的大氣中還會發現極微量的氫、氡、鈉、釙和鉀原子等。美國科學家日前宣稱,月球上有冰存在,這就可能為探索月球奧秘的人們提供飲用水,也可將冰分解為氫和氧,從而為火箭提供燃料。
從實地勘探中發現,月球上總共有30多萬座環形山,星羅棋布,彼此環抱,最大的環形山,直徑近300千米、海拔高達6000米以上,十分壯觀。遺憾的是,由於月球上沒有水源,這些山都是光禿禿的,寸草不生,十分荒涼。顯然,要想使如此荒漠的月球世界成為適合於生物生存的天堂,最終變成一個生機勃勃、萬物競存、鳥語花香的天上人間,當務之急是必須解決月球上的供水問題。多年來,科學家們已提出過多種構想。有一個解決辦法是:採掘月球上儲存量極為豐富的氧化鐵,用太陽能熔化爐進行熔煉,使其放出大量的氧,與運輸飛船從太空中收集製取的液態氫相結合,來生成供月球開發需要的水。這種在月球和太空就地取材,合成制水的方案,從原理上是可行的,但要實施這一巨大的工程,決不是輕而易舉的,涉及到能源、採掘、運輸、生活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配套解決。
對人類最富吸引力的,是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氣體狀的“氦-3”,這是一種比地球上核電站所用的氘原料的放射性要低得多的核材料。“氦-3”原本大量存在於太陽噴射出來的高能粒子流(太陽風)中,在幾乎沒有大氣的月球上,“太陽風”直接降落下來,久而久之,在月面的沙粒、岩石中,大約集聚有上100萬噸這種材料,若能進行大量開採,不但可供月球開發所需能源,還可為21世紀地球核聚變提供用之不竭的核能原材料。
月球的白天和夜間持續時間都長達半月之久,白天氣溫最高達127℃,夜間溫度又低達零下183度,如此酷熱嚴寒而又溫差劇變的氣候,是月球上沒有人煙和生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俄羅斯科學家已對如何利用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製造水泥等建築材料,然後利用這些材料建築一座可以調節室溫,使其適合於人類居住的生活基地作過長期研究。有一個方案是,他們通過對月球的一些實測數據進行分析,認為月球很可能是一個空心球體。基於這一認識,有朝一日,就可在月球表面打一條通道,進入月球地殼深處的“地下月宮”,在那裡建造一座適於人類居住的“地下城”。這樣,乘坐飛船奔月的旅遊者,可在這座“地下城”找到過夜的旅館。科技工作者就可以這座地下城為基地從事月球資源勘探、太空產品生產、天文觀測等活動。在“地下月宮”這個永久基地未建成之前,科學家建議可以先在地球上製成一些預製塑模構件,形成一個自動豎升的巨形圓筒。事先裝配好後,用宇宙運輸船送到月球表面,圓筒在月球表面一登入即自動分成兩半打開,並自動形成一座多層結構的建築物,作為初登月球“志願者”的臨時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