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理論結構

會計學理論結構

如何構建會計基本理論的結構體系是貫穿會計發展史全部過程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以自然科學完成理論構建所使用的公理化方法的起源觀念為基礎,結合會計學作為社會科學的自身特點,探討了公理化方法在會計套用中的貢獻並提出了用公理化方法重構會計基本理論結構的理論框架與具體思路;在此基礎上,以穩健主義在構建公理化的會計基本理論中的特殊作用為例,具體說明了會計基本理論公理化過程的實現途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計學基礎理論 
  • 所屬學科:會計學
結構問題,套用方法,

結構問題

會計基本理論的結構問題貫穿於的各個階段。理論方面,對於會計基本理論整體結構的巨觀認識有助於從總體上把握會計學學科的發展方向,深化對學科相關知識的理解。實踐方面,會計規則的質量不高是國內外眾多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存在會計信息的規則性失真,而會計基本理論中的諸多內容都直接影響著會計準則的制定方向。從會計理論中穩定的核心觀念出發,建立一個具有開放性的會計基本理論結構,使理論在發展完善過程中不斷與外部進行信息交換,將有助於解決會計信息規則性失真的問題。本文擬以自然科學完成理論構建所使用的公理化方法的起源觀念為基礎,結合會計學作為社會科學的自身特點,提出用公理化方法重構會計基本理論結構的理論框架與具體思路;在此基礎上,以穩健主義在構建公理化的會計基本理論中的特殊作用為例,具體說明會計基本理論公理化過程的實現途徑。

套用方法

公理化方法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會計研究領域套用的貢獻
公理化方法被廣泛地套用於自然科學獨立學科知識系統化的過程之中,是一種關於整理科學理論知識結構的方法論。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Euclid)在他的《幾何原本》中,從已有的相對分散的幾何學定理中選擇少量原始概念和不需證明的幾何命題作為定義、公理、公設,使之成為全部幾何學的出發點和邏輯依據,然後運用邏輯推理演繹得到其餘所有幾何命題;歐幾里得由此創立的演繹體系稱為實質公理系統,而他用來對幾何學知識體系進行重構的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希爾伯特(David·Hilbert)進一步提出了形式公理系統,與實質公理系統相比,涉及的概念是未加定義而由公理加以刻畫的初始概念,對初始概念進行不同的解釋,一個形式公理系統可以有不同的論域。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為公理化方法在社會科學中的套用奠定了基礎。
公理化方法的套用之一是利用形式邏輯建立學科理論知識的關係。關於形式邏輯在會計基本理論發展中的作用,利奧·A·施密特教授做過有益的探索。他提出,演繹邏輯是“通過顯示討論中的某一現象是一種公認判斷的特定例證或套用,從而形成結論的過程。公認判斷在專業上稱為大前提,特徵事實的表述則稱為小前提。”而且,他還嘗試著列舉了三個會計方法中的大前提以及如何運用三段論式的演繹方法表述存貨計價的方法。他在研究中將演繹的方法引入會計學,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他僅僅看到在會計師的日常工作中的確存在著一些觀念性的公認的前提,而他們所做出的判斷又往往是基於某種前提的暗示,但是對於這種暗示的實質並沒有加以揭示。而且,他沒有具體解釋這些前提在會計基本理論結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理論本身發展所可能遵循的途徑。他的觀點還停留在對會計活動的直觀感受上,而尚未將其與公理學以及數理邏輯的研究成果相結合,上升為一種系統化的理性認識,因此也沒能指出會計學演繹方法的本質。
本文之所以要藉助公理化方法的起源思想重構會計基本理論,主要基於兩點理由。
原因之一在於公理化方法自身的一些優點:首先,公理化方法保證了定理的邏輯層次性。定理都是從公理出發通過嚴密的推導而得到的,每一個次級定理又都是從上一級定理演繹而來,從而有效避免了理論表述中可能存在的循環定義問題。其次,公理化方法保證了定理的正確性。人們只需驗證少數幾條公理就可保證定理的正確性,彌補了人類經驗的不足,為理論發展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形式。通過形式系統構建的理論能夠揭示出各學科對象領域中豐富的邏輯聯繫,使研究者在現有的知識框架和體系範圍內對理論做進一步的探索和完善,發展知識,對該領域中的事物和現象做出合乎邏輯的預言和猜測。再次,公理化方法有助於學科結構的簡單化。簡單程度是理論自身完善的一個主要標誌,“科學的實際進展是受著經濟和簡單這一準則支配。”“新理論要是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簡單性和美觀,也決不會被接受。”恩斯特·馬赫則提出思維經濟原則作為科學事業的調節原理。他指出,“科學本身……可以看作是一個儘可能用最少的思維最全面的描述事實的極小值問題。”如果對其思想加以批判繼承,顯然,公理化方法在這方面顯示了突出的優越性。
原因之二,也是需要特彆強調的,本文之所以提出借用公理化方法的起源觀念對會計基本理論進行重構,而非直接照搬自然科學公理化的現成方法,是考慮到會計學還不能夠用規範和嚴格的形式化語言來描述(這是公理化方法套用於科學知識重構的重要條件),但是從公理化方法的起源探尋其核心思想,可以看到其在會計基本理論結構的構建中仍具有套用的可行性和很好的啟示意義。公理化方法根源於古希臘人的一種認識,即自然界是有秩序的,並且始終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人們不僅可以探求自然界的底蘊,還可以預測它的未來發展趨勢。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同樣存在著一種秩序,它並不以某種社會現象的形式出現,而是表現為人們對某一現象所持有的可以達成共識的觀念或態度。這就是博蘭尼(M.Polanyi)所謂的自生自發形成的”多元中心秩序”(polycentricorder)。他指出,“當社會的秩序是通過允許人們根據他們自發的意圖進行互動的方式———僅受制於平等一致適用於人人的法律———而實現的時候,我們便擁有了一種自生自發的社會秩序的系統。我們據此可以說,這些個人的努力是通過他們發揮其個人的主動性而加以協調的,而且這種自發的協調又通過其對公益的助益性證明了這種自由的正當性。”具體就會計學而言,這種自生自發的秩序就表現為會計基本理論中穩定的核心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