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報表指標台帳

會計報表指標台帳

統計報表台帳,是根據統計報表指標的要求,為便於數據的整理、匯總而建立的一種由能源原始記錄到編制統計報表之間的過渡性台帳,具有匯總報表的性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計報表指標台帳
  • 類別:數據
  • 作用:會計報表
統計台帳,應交增值稅台帳,平均餘額台帳,

統計台帳

統計指標 月份數
1月
2月
X月
累計數
1、產品工業銷售收入(萬元)
200
300
400
900
2、對外加工費收入(萬元)
2
0
0
2
3、工業銷售產值(3=1+2)
202
300
400
902
4、產品工業總產值(萬元)
160
303
320
783
5、對外加工費收入(5=2)
2
0
0
2
6、在產品期末減期初差額(萬元)
2
0
0
2
7、半成品期末減期初差額(萬元)
-1
0
0
-1
8、工業總產值(8=4+5+6+7)
163
303
320
786
產品工業總產值測算
-
-
-
-
期初庫存商品成本
36
4
6
-
期末庫存商品成本
4
6
2
-
(a)差額(期末-期初)
-32
2
-4
-
(b)產品銷售收入(b=1)
200
300
400
900
(c)產品銷售成本
180
200
20
400
9、測算產品工業總產值(9=b+a/c*b)
164
303
320
787
產品產值誤差率(=9/4*100%-1)
3%
0%
0%
1%
註:1、9測算的產品工業總產值與4、產品工業總產值間的誤差不應超過10%
1、工業總產值
(1) 概念:現價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
(2) 計算方法
工業總產值包括:產品工業總產值,對外加工費收入,生產成本餘額(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自製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四部分:
a.產品工業總產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半成品)價值合計,包括企業生產的自製設備及提供給該企業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產福利部門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
b.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工業修理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按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價格計算。
C.生產成本餘額(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如果生產成本這個科目期末有餘額,那么就用期末數減期初數。
d.自製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如果企業自製半成品科目有餘額,就用自製半成品賬戶的期末數減期初數。
2、產品工業總產值
(1)產品工業總產值正算法:本期生產產品工業總產值按自備原材料生產的各品種的最終產品的數量乘以對應產品的本期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實際銷售平均單價計算,然後匯總各產品的產值計算得出。生產成品價值中不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
最終產品產量=期末產品數量-期初數量+銷量
不含稅平均銷售單價=產品銷售收入/產量
產品工業總產值=最終產品產量×不含稅平均銷售單價
(2)B產品工業總產值倒算法:(測算方法)
產品工業總產值=(庫存商品期末成本餘額-庫存商品期初成本餘額)/ 產品銷售成本 ×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收入
說明:如果庫存商品的成本期末數減期初大於0,就表明生產大於銷售,工業總產值必定大於工業銷售產值;反之,這個計算結果為負數,工業總產值必定小於工業銷售產值。倒算法產品工業總產值結果與正算法結果誤差不應當超過10%,否則,應當檢查是否有錯誤。
3、工業銷售產值
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本年內銷售的該企業生產的工業產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價值的總價值量。工業銷售產值包括的內容為:產品工業銷售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
工業銷售產值=產品工業銷售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
工業銷售產值與工業總產值向對比:二者在計算範圍,計算價格和計算方法上完全一致,區別在於:1.工業銷售產值計算的基礎是工業產品銷售總量,不管是否在本期生產;工業總產值計算基礎是工業產品生產總量,不論是否在本期銷售。2.銷售產值不含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而工業總產值包括。
工業銷售產值和工業銷售收入的相對比:二者都是反映企業的銷售情況,且計算期也一致。兩者區別在於工業銷售產值既包括對外銷售產品和勞務的收入,也包括向該企業內非物質生產部門提供的產品和工業性勞務收入;而產品銷售收入中則不包括向該企業內非工業生產部門提供的工業性勞務收入。

應交增值稅台帳

統計指標 月份數
1月
X月
累計數
貸方發生額
1、銷項稅金
200
0
200
2、出口退稅
10
0
10
3、進項稅金轉出
20
0
20
借方發生額
4、進項稅金
100
0
100
5、減免稅款
30
0
30
6、出口抵減內銷應納稅金
40
0
40
7、本年應交增值稅(7=1+2+3-4-5-6)
60
0
60
應交增值稅:指企業在報告期內應交納的增值稅額。計算公式為:
本年應交增值稅=本年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本年進項稅額-減免稅款-出口抵減內銷應納稅金
注意:如果是負數,企業報表上還是按負數填報。注意不能填實交數,也不能填應交而未繳數,與企業期初及期末的未抵扣餘額沒有任何關係。
如按明細表計算:本月止累計應交增值稅=3+4+5-7-9-10,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負數,企業報表上還是按負數填報,只是綜合部門在匯總以及計算利稅總額時負數作0。
應交增值稅明細表
項目
序號
本月數
本月止累計數
一、應交增值稅
1
-
-
1.年初未抵扣數:(用“—”號反映)
2
2.銷項稅
3
出口退稅
4
進項稅額轉出
5
6
3.進項稅
7
已交稅金
8
減免稅金
9
10
11
4.期末未抵扣數(用“-”號反映)
12
二、未交增值稅
13
1.未交增值稅
14
2.本期轉入數
15
3.本期已交數
16
4.期末未交數
17

平均餘額台帳

統計指標 月份數
1月
2月
3月
流動資產月初數
100
200
150
流動資產月末數
200
150
250
1、流動資產平均餘額
150
162.5
175
固定資產月初數
300
400
0
固定資產月末數
400
0
0
2、固定資產平均餘額
350
0
0
從業人員月初數
25
22
0
從業人員月末數
22
0
0
3、從業人員平均餘額
23.5
0
0
註:1、平均餘額=(1月~報告月間月初+月末的數據之和)/2; 2、月份數指報告月
流動資產年平均餘額:指企業在年度內全部流動資產的平均餘額。
該指標可根據企業會計各月“資產負債表”中“流動資產合計”項目的期初、期末數,按下面公式計算:
流動資產年平均餘額=1至N月各月月初、月末流動資產餘額之和÷2N
固定資產淨值平均餘額: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固定資產淨值平均餘額。該指標可根據企業會計各月“資產負債表”中“固定資產淨值”項目的期初、期末數按下列公式計算:
固定資產淨值年平均餘額=1至N月各月月初、月末固定資產淨值餘額之和÷2N
從業人員平均人數:1至N月各月月初、月末企業從業人員數之和÷2N
注意:流動資產平均餘額、固定資產淨值平均餘額、從業人員平均人數這三個指標一樣計算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