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會計工作的正常秩序離不開會計制度的規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會計工作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單”兩個低,“大既進期間出現了“無賬會計”、“無人供應站”、無人出納處”、無人發放工資等“創新”辦法,造成目混亂、家底不請、管理失控,從而也破壞了經濟工作的正常進行;:“文革又將各項規章度作為資本主義的“管、卡、壓”被紛紛歐掉或無謂的簡化,由此造成生產經營上許多反映經濟效益和經營管理狀況的必要的賬表、科目、資料、數字都被當作累贊面掉了,截財會機構,下放對會人員,數消財政院校等,對會工作元氣傷”。而1960年到1966年以及1980年以來的會計工作的逐步正常化及其水平的日益提高,皆有糧於會計制度的正規化、科學化,離開會計制度的規範,會計工作將成為一盤放沙,會計工作的混亂必然帶來經濟工作的混亂,“沒有會計業的規範發展,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基礎就會動,市場經濟的大就會費”,這是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所體現出來的重要規律,關國會計準則的產生和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3)會計割度的規範內容有賴於會計實踐會計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目標在於規範會計行為,沒有會計實踐,會計制度將成為無源之水,而會計制度的歷次變革,也主要基於會計實成內容的變化,這在我國50多年的會計制度建設史中是面易見的。(4)會計制度的繁簡程度有於政府政策。總體而言,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的政策可以分為社會主義初創期、學習蘇聯時期、“大既進”時期、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文革“時和改革開放時期,會計制度的繁簡,從會計科目的數量上便可見一。(5)會計割度的運作方式有於文化背景。我國國國家統一會計制度之所以採用由政府制定、布並以強制方式運行,與我國特有的文化背景直接相關。如上所述,我國大度的權力結構、團隊精神取向等文化特徵,使得廣大會計人員習慣於遵從強制性的會計制度。我國的法規體系採用成文法,也是我國文化特徵的反映,會計制度作為法規體系的組成部分,採用成文法並以強制性方式運作,也就不足為奇了,(6)會計制度的國際協調源於經濟全球化。經經濟全球化既是國際置易發屨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促進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的推進器,而國際貿易的實現和發展,有賴於會計信息這一基礎經濟信息在國際上的通用化,所謂“會計是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以198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常企業法》為標誌,我國打破了持續40年的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的禁,進入了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新時期,產生了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規則協的要求,財攻部於1983年發布《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試行草案)》,1985年3月正式頒布《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和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開創了我國會計制度國際協調的先河,就國有工業企業而言,1989年的會計制度中增加了無形資產、票據等核算內容的規範,1993年的會計制度基本承襲了1985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的精神,承認了資本的概念,在會計等式、會計報表體系、成本計算、折舊的會計處理等方面實現了初步國際協調,2001年以後的會計制度在會計要素定義、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方面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協調,從而實現了我國會計制度國際協調的一次重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