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大洋芋

會澤大洋芋

會澤大洋芋,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洋芋,馬鈴薯別名,又稱洋山芋、土豆、山藥蛋。會澤栽培馬鈴薯的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就有農戶分散種植,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開始大面積種植,已有三百餘年的栽培歷史。會澤大洋芋薯塊大,橢圓或卵圓形,芽眼淺,表皮光滑,有白皮白肉和紅皮黃肉兩種類型。蒸煮品味微香、適口性好。

2011年11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會澤大洋芋”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澤大洋芋
  • 產地名稱: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
  • 品質特點:表皮光滑,白皮白肉或紅皮黃肉,味微香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675號
  • 批准日期:2011年11月22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特徵,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會澤大洋芋薯塊大,橢圓或卵圓形,芽眼淺,表皮光滑,有白皮白肉和紅皮黃肉兩種類型。
內在品質指標
會澤大洋芋蒸煮品:味微香、適口性好,乾物質含量≥17%,總澱粉含量≥12.5%,還原糖≥0.2%。
會澤大洋芋
會澤大洋芋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會澤縣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山區,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西高東低,南起北伏,地勢高低差異大,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相對高差3322.3米,土壤有棕壤紅壤紫色土三個類型,土壤疏鬆、透氣、排水良好。適宜會澤大洋芋種植。

水文情況

會澤縣境內主要河流有小江、牛欄江、以禮河及其支流流貫全縣而後注入金沙江,屬於金沙江水系,大小河流57條,入境水量14.46億立方米,出境水量38.35億立方米,人均占水量3397立方米。

氣候特徵

會澤縣地處滇東北低緯高原,終年太陽高度角大,空氣清新,稀薄,陽光透射率高,年日照時數2129小時,無霜期210天,年平均氣溫12.7℃,年降雨量817.7毫米,立體氣候特點較為明顯,光、熱、水資源充沛,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乾濕季節分明,具有獨特的高原季風氣候和豐富的立體氣候特色,適宜會澤大洋芋生長。

歷史淵源

馬鈴薯是會澤的主要糧食作物,又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會澤大洋芋即當地人稱本地產的馬鈴薯為“大洋芋”,是當地傳統種植的優良品種,經農業部門多年的選育推廣,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馬鈴薯品種。
會澤大洋芋
會澤大洋芋
會澤栽培馬鈴薯的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就有農戶分散種植,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開始大面積種植,已有三百餘年的栽培歷史,據清《東川府志》記載:鹹豐年間(1851年-1861年)“遺氓飢莩,依岩壑以居,拾橡粟、種薯芋為生”。
20世紀90年代,會澤大洋芋和其他地方一樣,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人們除了食用外就是養豬。
2001年以來,會澤縣先後出台有關馬鈴薯產業管理辦法、實施方案、發展決定、發展綱要等政策性檔案。在加強新品種自主選育的同時,加強與省、市農業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成功選育優良馬鈴薯新品種。
2006年,會澤縣立足會澤地域特色,先後註冊具有地方特色的馬鈴薯品牌商標。
2009年,會澤縣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種薯基地縣,馬鈴薯繁育中心已具備年產脫毒組培苗100萬株,原種300萬粒的能力,在馬鈴薯主產區大橋、火紅等鄉鎮建立萬15萬畝標準化脫毒種生產基地,每年可生產脫毒種薯30萬噸,所生產的優質種薯除供本縣民眾生產用種外,還遠銷到國內外地區。會澤縣先後制定了《會澤馬鈴薯》7個系列標準並上升為雲南省地方標準,填補了曲靖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的空白,解決了雲南省馬鈴薯生產標準不配套的問題。

生產情況

1991年,會澤縣會澤大洋芋種植面積20餘萬畝,總產36萬噸。
會澤大洋芋
會澤大洋芋
2009年,會澤縣會澤大洋芋種植面積達60餘萬畝,產值上億元。
2011年,會澤縣會澤大洋芋年總產量142萬噸。
2014年,會澤縣會澤大洋芋種植面積達77.81萬畝,總產140.5萬噸,綜合產值28.1億元的大產業。
2015年,會澤縣會澤大洋芋種植面積近80萬畝,綜合產值近30億元的大產業。
2017年,會澤縣馬鈴薯產業形成了大春、小春和晚秋三季輪作,完成馬鈴薯種植80萬畝。

產品榮譽

2006年,會澤大洋芋被國家綠髮中心認證為A級“綠色食品”。
2011年11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會澤大洋芋”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會澤大洋芋
會澤大洋芋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會澤大洋芋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所轄金鐘鎮者海鎮娜姑鎮迤車鎮樂業鎮礦山鎮大井鎮待補鎮馬路鄉紙廠鄉大橋鄉五星鄉火紅鄉雨碌鄉魯納鄉、老廠鄉、田壩鄉、上村鄉、駕車鄉火紅鄉新街鄉21個鄉(鎮),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03°03′-103°55′,北緯25°48′-27°04′,地域保護面積4.5萬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1–03–00703。
會澤大洋芋
會澤大洋芋
質量安全要求
1、產品質量達到雲南省地方標準DB53/T180-2006《合作88號、會-2號馬鈴薯商品薯生產技術規程》。
2、分級:按照雲南省地方標準DB53/T180-2006《合作88號、會-2號馬鈴薯商品薯生產技術規程》,分為四級:特級品、一級品、二級品、合格品。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會澤大洋芋在會澤縣的21個鄉鎮種植,在中高海拔都有種植,平均海拔2100米,土壤有紅壤、灰湯土為宜,主要分別坡地和丘陵地帶,且產地周圍3千米內無污染源及污染物、生態環境良好。
2、品種選擇:會澤大洋芋種植近年來以豐產性、抗病性和抗逆性好的主栽當家品種會-2號、合作88號為主。選擇表皮光滑、薯形較好、芽眼淺、無病菌、無蟲卵的具有本品種特徵的30-100克薯塊做種薯。
3、生產過程管理
3,1種薯催芽:若需催芽,播種前15天-30天將種薯置於15℃-20℃、黑暗處平鋪2-3層。當芽長至0.5-1厘米時,將種薯逐漸暴露在散射光下催出短壯芽,每隔5天翻動一次。在催芽過程中淘汰病、爛薯和纖細芽薯。催芽時避免陽光直射、雨淋和霜凍等。
3.2整地:前茬收穫後及時耕翻曬垡,耕作深度20-30厘米。精細整地,使土壤顆粒大小合適。並根據當地的栽培條件、生態環境和氣候情況進行作畦、作壟或平整土地。
3.3施基肥:根據土壤肥力,確定相應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提倡增施有機肥,有機、無機混合,作種肥集中施用,忌施含氯化肥、人糞尿。每生產1000千克薯塊的馬鈴薯需純氮5-6千克、磷(P205)1-3千克、鉀(K20)12-13千克。一般情況下,合作88號每畝施腐熟廄肥2000-2500千克、10:10:10氮磷鉀三元複合(混)肥80-100千克,會-2號每畝施腐熟廄肥1500-2500千克、10:10:10氮磷鉀三元複合(混)肥80-100千克。
3.4播種
3.4.1播期:土壤深10厘米處地溫為7-22℃時適宜播種。前茬收穫後及時耕翻,根據氣象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宜的播期,合作88號一般選擇2-4月春播,穀雨節令前播種結束;會-2號一年四季均可播種。
3.4.2深度:播種深度控制要求地溫低而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淺播,播種深度約5厘米;地溫高而乾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種深度約10厘米。
3.4.3密度:播種密度方面,根據土壤質地和肥力狀況確定最佳密度,合作88號一般每畝種植3300-4000株。會-2號正季栽培一般每畝種植3500-4500株,反季栽培一般每畝種植4000-5000株。
3.4.2方法:在播種方法方面人工或機械播種要求高壟雙行種植,播種季節地溫較低或氣候乾燥時,宜採用地膜覆蓋。
3.5田間管理
會澤大洋芋
會澤大洋芋
3.5.1中耕除草:齊苗後及時中耕除草,封壟前進行最後一次中耕除草。
3.5.2追肥:視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寧少毋多。苗弱時,於封壟前每畝穴施10:10:10氮磷鉀三元複合(混)肥10-15千克。
3.5.3培土:一般結合中耕除草培土2-3次,出齊苗後進行第一次淺培土,現蕾期高培土,封壟前最後一次培土,培成寬而高的大壟。
3.5.4灌溉和排水:在整個生長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出苗前不宜灌溉,塊莖形成期及時適量澆水,塊莖膨大期不能缺水。澆水時忌大水漫灌,在雨水較多的地區或季節,及時排水,田間不能有積水。收穫前視氣象情況7-10天停止灌水。
會澤大洋芋
會澤大洋芋
3.5.5病蟲害防治: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防治原則。
4、採收:合作88號在植株自然枯死後及時採收;會-2號根據生長情況與市場需求及時採收。收穫後晾乾水分,分級後採用塑膠編織袋和網箱(紙箱)定量包裝,包裝袋(箱)上加貼標誌標籤,標明品種名稱、等級、產地、數量、日期。塊莖避免混雜、暴曬、雨淋、霜凍和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而變綠。
5、包裝:在包裝方式上採用箱式包裝和袋式包裝兩種。

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會澤大洋芋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歷史文化

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護國運動和雲南重九起義的發起人、雲南省都督唐繼堯“唐都督”系會澤縣城三道巷人,酷愛吃家鄉的洋芋,且會澤產的洋芋個大、味鮮、口感好,因而當時的人們即熟知會澤大洋芋,同時也叫唐繼堯為“唐大洋芋”、“會澤大洋芋”,唐繼堯還自創了一道用“會澤大洋芋”做的菜叫“都督湯”,至今在會澤當地的餐館、酒店都是有名的“特色菜”。
會澤大洋芋
會澤大洋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