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東杜鵑

會東杜鵑

會東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huidongense T. L. Ming):灌木,高約2-5米;枝條粗壯,當年生枝直徑約4毫米,嫩綠色,被稀疏短柔毛,老枝無毛。葉多密集於枝頂,常5-6枚或近於輸生,薄革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邊緣常向下反卷,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5-7(-9)朵,花萼小,盤狀,5裂;花冠鐘形,5裂,裂片近圓形;柱頭膨大成頭狀。花期5-6月。

產於中國四川西南部。生於海拔2800-3200米的山坡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四川會東。(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東杜鵑
  • 拼音:huì dōng dù juān
  • 學名:Rhododendron huidongense T. L. Ming (1981)
  • :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超目:菊超目
  • 杜鵑花目
  • 杜鵑花科
  • 杜鵑花屬
  • :會東杜鵑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近種區別,生長習性,主要價值,最新報導,

形態特徵

會東杜鵑是灌木,高約2-5米;枝條粗壯,當年生枝直徑約4毫米,嫩綠色,被稀疏短柔毛,老枝無毛。
會東杜鵑會東杜鵑
葉多密集於枝頂,常5-6枚或近於輸生,薄革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11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圓,有短尖頭,基部近於圓形,邊緣常向下反卷,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中脈在上面平坦,有細溝紋,在下面顯著隆起,側脈12-15對,在兩面僅微現;葉柄細瘦,長8-20毫米,圓柱形,幼時被星狀毛及短柄腺體,以後光滑。
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5-7(-9)朵,總軸長5-10毫米,被淡黃色柔毛;花梗長5-11厘米,被短柄腺體;花萼小,盤狀,5裂,裂片長1.5毫米,外面無毛,邊緣有腺頭睫毛;花冠鐘形,長約4-4.5厘米,口徑4.5厘米,5裂,裂片近圓形,長約1.5厘米,寬約2厘米;雄蕊10,長約2.5-3.5厘米,不等長;花絲無毛;子房卵圓形,長約5毫米,密被棕色絨毛;花柱長3-3.5厘米,被星狀毛及短柄腺體到頂;柱頭膨大成頭狀。
果未見。花期5-6月。

產地生境

產於中國四川西南部。生於海拔2800-3200米的山坡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四川會東。

近種區別

該種與蜜腺杜鵑R. populare Cowan)及粉果杜鵑R. hylaeum Balf. f. et Farrer)相近,但是該種葉下面側脈上有一行整齊的簇毛,並且花萼較大,萼片近於圓形等特徵,顯著不同。

生長習性

杜鵑花產於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並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3-5月開花,杜鵑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

主要價值

杜鵑枝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岩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於疏林下散植,是花籬的良好材料,可經修剪培育成各種形態。在花季中綻放時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最新報導

全世界約1000種杜鵑中,有一種杜鵑屬中國涼山州會東縣獨有,但全部數量僅200餘株,非常稀有。2016年6月29日,成都商報記者從涼山州(微博)會東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和體育旅遊局獲悉,近日,會東縣邀請中科院等單位的多名專家,就該縣杜鵑種群進行實地考察,確認了這一世界獨有的杜鵑品種,並將之命名為“會東杜鵑”。從物種保護角度而言,會東杜鵑花的價值與大熊貓沒有區別。目前,會東縣打算劃定專門的保護區,對這一稀有杜鵑品種進行保護。
歷時近60年,專家終於確認這一新種。近日,會東縣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植物學與杜鵑花專家耿玉英等一行五人來到會東縣,就該縣杜鵑種群進行了實地考察。科考專家組在會東縣境內調查後,最令他們欣喜的是,在某鄉鎮的一個小山溝里,發現了一種世界獨有的杜鵑品種,這種杜鵑僅產於會東縣,生在混交林和常綠闊葉林,分布在海拔2800-3200米高山上,屬灌木,高約2.5米,花期5-6月。“這些杜鵑分布在不到0.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經調查總數僅200餘株。”昨日,據中科院華西亞高山植物園高級工程師張超介紹,目前,在國內外,僅在會東縣發現了這一獨有杜鵑花品種,並將其命名為“會東杜鵑”。而這也是國內首次較大面積發現會東杜鵑。
據耿玉英介紹,事實上,早在1959年,會東杜鵑就引起了杜鵑花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學術界的部分研究者對會東杜鵑花作為種的可靠性還是提出了異議。後來,經過有關杜鵑花研究者的野外考察和對植株名部性狀特徵的查證,研究者共同認為會東杜鵑花是一個新的物種。目前,會東杜鵑這一獨有品種已經得到中國、英國等國內外研究杜鵑花的權威專家認可,被正式正名。
從物種保護角度而言價值堪比大熊貓。張超介紹,經過調查發現,會東杜鵑野外新種苗很少,自我繁殖能力極低。他表示,如果這200餘株會東杜鵑不加以保護,很可能滅絕。 據此,耿玉英及張超等多名專家認為,從物種保護角度而言,會東杜鵑花的價值與大熊貓沒有區別。“比如大熊貓在野外繁殖能力極低,大多都進行人工繁育,而會東杜鵑的野外繁殖能力也極低,兩者都有相似的地方。”另外,會東杜鵑在全國的眾多杜鵑品種中,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花序總狀傘形,看似一朵花,花里又能開出多朵小花,這種“花中花”看起來十分漂亮。
張超等中科院專家建議,一方面,當地政府應該劃定專門的保護區,加強保護宣傳;另一方面,重視科研,由專業科研機構建立基因庫,進行人工繁育。2016年6月29日成都商報記者獲悉,會東縣政府計畫建專門的保護區,對會東杜鵑進行保護性開發,目前,會東縣相關部門正在做詳細的保護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