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適貨幣區

最適度通貨區理論一般指本詞條

最佳貨幣區不是按國家邊界劃定的,而是由地理區域限定的。他認為生產要素流動性與匯率的彈性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這是因為,需求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所造成的國際收支調整要求,既可以通過兩國匯率調整,也可以通過生產要素在兩國間的移動來解決。

基本介紹

定義,簡介,核心內容,

定義

最適度貨幣區理論又可以叫作最適度通貨區理論,最早於1961年提出最適貨幣區理論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主張生產要素流動性準則,“貨幣區”內的匯率必須被固定;“最佳”的標誌就是有能力穩定區內就業和價格水平

簡介

最佳貨幣區不是按國家邊界劃定的,而是由地理區域限定的。他認為生產要素流動性與匯率的彈性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這是因為,需求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所造成的國際收支調整要求,既可以通過兩國匯率調整,也可以通過生產要素在兩國間的移動來解決。在他看來,生產要素流動性越高的國家之間,越適宜於組成貨幣區;而與國外生產要素市場隔絕越大的國家,則越適宜於組成單獨的貨幣區,實行浮動匯率制。 羅納德.麥京農則強調以一國的經濟開放程度作為最適貨幣區的確定標準。他以貿易品部門相對於非貿易品部門的生產比重作為衡量開放程度的指標,並認為如果一國的開放程度越高,越應實行固定匯率制,反之則實行浮動匯率制。在開放程度高的情況下,如果實行浮動匯率制,國際收支赤字所造成的本幣匯率下浮將會帶來較大幅度的物價上升,抵消本幣匯率下浮對貿易收支的作用。
繼此之後,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最適貨幣區的確定準則。如彼得·凱南(Peter Kenen)主張採用出口商品多樣化準則,詹姆斯·英格拉姆(James Ingram)強調國內外金融市場一體化準則,等等。
實行浮動匯率制後,根據有關最適貨幣區理論羅伯特·赫勒(Robert Heller)對匯率制度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總結。他認為,一國匯率制度的選擇,主要受經濟方面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是:①經濟開放程度;②經濟規模;③進出口貿易商品結構和地域分布;④國內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及其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一體程度;⑤相對的通貨膨脹率。這些因素具體與匯率制度選擇的關係是:經濟開放程度高,經濟規模小,或者進出口集中在某幾種商品或某一國家的國家。一般傾向於實行固定匯率制釘住匯率制。經濟開放程度低,進出口商品多樣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國際金融市場聯繫密切,資本流出入較為可觀和頻繁,或國內通貨膨脹與其他主要國家不一致的國家,則傾向於實行浮動匯率制或彈性匯率制。根據赫勒對一些國家匯率政策的比較。浮動匯率制明顯趨於同一國進出口對GNP的低比率(即開放程度低),進出口貿易商品結構和地域分布的高度多樣化,相對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以及金融國際化的高度發展相聯繫。

核心內容

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區域內,各國放棄本國的貨幣後,採取統一的區域貨幣,有利於安排匯率,以實現就業、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的巨觀經濟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