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國叢書·第3輯:最美的遊戲

最美中國叢書·第3輯:最美的遊戲

《最美中國叢書·第3輯:最美的遊戲》是一部追溯中國古、近代“遊藝與休閒”範式的生活之書,力求挖掘古代遊戲隨著歷史文明的演變進程,如何賦予中國人的傳統生活以暢快意境、愜意詩情和寫意襟懷。

基本介紹

  • 書名:最美中國叢書•第3輯:最美的遊戲
  • 作者:潘小嫻 莫幼群
  • 頁數:173頁
  • 出版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4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最美中國叢書·第3輯:最美的遊戲》精心選擇了50個在中國古代和近代具有代表性的遊藝與休閒範式。從“找白雲聊天”的放風箏、彩裙飄飄的盪鞦韆、鬥百草打官司、抽陀螺揍漢奸、華麗盛宴——冰嬉、翻飛的舞蹈——踢毽子、最早的足球運動——蹴鞠,一直寫到詩意盎然的曲水流觴、溫文爾雅的雅歌投壺、氤氤氳氳的焚香之趣、華麗柔媚的對鏡畫眉……通過趣味化的描述,生動再現每一種遊藝與休閒所擁有的那份令今人仍艷羨不已的優雅魅力。 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遊藝與休閒,源於自然,深烙著時代和生命的印記。在越來越“宅”的科技時代,《最美中國叢書·第3輯:最美的遊戲》希望引領當代青少年更多地到大自然走走,感受傳統和純淨的遊藝與休閒範式帶給我們的快樂享受。

作者簡介

潘小嫻,媒體人,現居廣州。在多家報紙雜誌開設過多種文化專欄。已出版文化隨筆集《美人香里說宋詞》《村上春樹的三張面孔》《閒敲棋子落燈花》;音樂隨筆集《鋼琴的故事》《鋼琴美韻》;建築大師人物傳記《建築家陳伯齊》;散文集《會飛的蒲公英》等作品。

圖書目錄

一、童真的飛翔
文武兼備鬥百草
騎竹馬,當將軍
放風箏:與清風攜手,找白雲聊天
風車轉,幸福來
抽陀螺,旋舞的精靈
抖空竹,騰雲駕霧滿天飛
滾鐵環,嘩啷啷的風火輪
踢毽子,翻飛的舞蹈
“繩”彩飛揚跳百索
“俏仙子”,抓子兒
跳房子,蓋屋子
捉迷藏,快樂的小江湖
鬥蟋蟀,梁山好漢一聲吼
斗拐,晴空霹靂英雄夢
錘子剪子布,坦坦蕩蕩定勝負
巧手慧心翻花繩
過家家,扮新郎扮新娘
彈弓,雄赳赳的神射手
踩高蹺,鶴立雞群美名揚
打瓦,輕輕飛動似流星
二、青春的高蹈
冰嬉,華麗的冰上盛宴
游泳,碧波蕩漾弄潮兒
蹴鞠,足球的傳奇前世
馬毽,王者的運動
拔河,千人比賽氣壯山河
舉重,力拔山兮氣蓋世
射箭,百步穿楊神箭手
拋繡球,以球傳情意愈深
賽馬,你追我趕笑聲飛
摔跤,大力士的精彩對決
三、智慧的雅趣
吟雅歌,玩投壺
流觴曲水,飲酒賦詩競風流
擊鼓傳花,鼓響花轉樂悠悠
圍棋,黑白手談見風雅
燈謎,張燈懸謎啟性靈
繞口令,越繞越有趣
九連環,環環相扣情意長
象棋,楚河漢界相爭鋒
玩雙陸,贏翠裘
迴文詩,蕙質蘭心千古傳
四、嫻靜的歡愉
綠草離離蝴蝶戲
滿城多少插花人
搜我肺腸著茶令
玉爐沉水裊殘煙
惟於試茶並看畫
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晨起對鏡奩,曉妝點絳唇
夜燈獨對盡女紅
芳洲拾翠暮忘歸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序言

趙焰
一直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時間上說,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離社會的道學,作為主流思想的補充,與儒學一起“相輔相成”、“一陰一陽”,使得社會主流思想具有強大活力。從總體上來說,中國文化的源頭,無論是周公、老子、孔子,還是後來的諸子百家,比如說孟子、苟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等,都對人生保持清醒、冷靜的理性態度,保持孔子學說實踐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對待人生、社會的積極進取精神;服從理性的清醒態度;重實用輕思辨、重人事輕鬼神的思維模式;善於協調,講究秩序,在人倫日用中保持滿足和平衡的生活習慣……中國文化的源頭如此,決定了漢民族的心理結構和精神走向,包括漢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風格以及審美傾向。
中國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顯著的表現在於:遵從天地人倫之間的道德,有高遠的理想,講究人格的修煉,反對人生世俗化,鄙視犬儒的人格特徵。比如說孔子,從他的言語來看,更像是倡導一種人生價值觀,追求人生的美學意義。又比如說莊子,他的學說,不像是哲學,更像是一種生活美學:道是無情卻有情,看似說了很多超脫、冷酷的話,實際上透露出對於生命、本真的眷戀和愛護,要求對整體人生採取審美觀照態度,不計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達到安詳和寧靜,讓自我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這種貫穿著士大夫精神的人生價值觀,讓人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越種種庸俗無聊的現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慕,或怡然自適,或回歸自然,在前進和後退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這就是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藝術清潔精神。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曾經說:“在藝術上,他們(中國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們追求情理。”這是說到關鍵了。
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曠而幽遠,另一方面也連著“地氣”,是自發的浪漫主義和自發的經典主義的結合。道家是中國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經典派。當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之後,這種以出世和解脫為目的的宗教體系遭到了儒學和道教的抵抗,從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涼的成分。經過“中庸之道”的過濾,其中極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論或實踐上的過火行為。也因此,一種中國特色的佛教觀產生了,佛教在中國更多變身為“生活禪”,變成一種熱愛生活創造人生的方式。中國人一方面避免了極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於心靈的滋養、美智的開發,使得東漢魏晉,包括後來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以及唐宋元產生了很多高妙的藝術,“藝術人生”的觀念也隨之如植物一樣葳蕤生長。可以說,這些朝代,是中國最具審美價值、最開人們心智、也最出藝術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藝術種類都在這個階段達到了高峰,比如說唐詩、宋詞、元曲、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等,它們洋溢著一種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遠,潔淨空曠,如清風明月,如古松蒼翠。從審美上看,由於存有或明或暗的觀照,存有人格與事物的交融,主題得到了提升,感悟與生命同在,境界與天地相齊,一種深遠的“禪意”油然而生……從總體境界上來看,這一階段的各類藝術形式,達到了各自的高峰。它們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髓的。
中國的藝術精神到了明清之後,有低矮化的傾向。明清以後,由於社會形態的變化,專制制度進一步嚴酷;加上統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體文化和審美呈低俗化的傾向,社會和人生的自由度越來越窄,藝術的想像空間越來越逼仄,藝術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隨著“程朱理學”和科舉制度的推行,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力被扼制,審美弱化,藝術更趨“侏儒化”、“弱智化”。大眾普羅的喜好抬頭,剛正不阿的風骨軟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審美精神也在喪失。不過儘管如此,在明清時代的中晚期,那種崇尚自然、物我兩忘的高貴精神仍時有抬頭,一批有著真正藝術精神的獨立藝術作品或有出現。儘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藝術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種空谷幽蘭的生命絕響。
近現代之後,由於社會動盪,戰亂連連,再加上西方現代化所導致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滲入,中國的文學藝術遭到了進一步摧殘,傳統的藝術精神更進一步沉淪。藝術的政治化傾向、實用主義傾向和世俗主義傾向抬頭,這直接導致了真正的藝術精神缺失,藝術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變身為功利和實用,±大夫精神更是變身為犬儒主義。中國近現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戰亂,更使得中國自古以來高潔的審美觀變得扭曲和膚淺:黃鐘大呂變成田野俚語,布衣青衫變成了披紅掛綠,古琴琵琶變成了鑼鼓鞭炮,潔身自好變成了爭相取寵,安詳寧靜變成喧譁騷動,幽默風趣變成庸俗不堪……如果說是與非,美與醜是人類最基本標準的話,那么,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基本標準都在喪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與非,也分辨不了美與醜。“文革”時期八個臉譜化的樣板戲在左右著中國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現在,似乎是一場“群魔亂舞”的電視春節晚會代表著最高藝術水準。這樣的現象,又何嘗不令人扼腕嘆息!
如果說中國當代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的話,那么,以我的理解,當代教育最大的失敗,甚至不是傳統丟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這一點,只要觀察我們周圍的人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對於生活沒有感覺,對於美醜沒有鑑別的人。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質,只是金錢,只是對美醜的弱智的鑑別和判斷。這些人不僅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是這樣——他們雖然擁有很高的學歷,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醜的辨別力,以及對於藝術、心靈的覺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樣表現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識。這樣的現象,實際上是我們多年以來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導向的結果。一個人的審美,是與道德和智慧聯繫在一起的,審美的缺失,實際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個對美缺乏判斷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動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極端主義、工業主義所奴役,成為過度現代化的犧牲品。在很多時候,這種人不可能是一個豐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匱乏的機器。
現在,這一套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精心組織的“最美中國叢書”,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尋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該叢書旨在“重建中國優美形象,重構華夏詩意生活”,通過對古代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風景民俗、器物發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發現中國特有的美,傾情向世人推介這種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傳承。這套書知識精準,圖文並茂,力求童趣與大美的融合,悅目和感人的統~。對於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這一套書,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起碼它可以讓人知道,什麼是中國的最美,什麼是中國真正的美。繼第~輯十本書受到業界、讀者的廣泛好評之後,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又趁勢推出第二輯“物華灼灼”和第三輯“文質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這兩輯叢書在第一輯相對比較宏大敘事的基礎上,著力聚焦中華文化的細節之美,視角更為開闊,敘述更為細膩。無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個世紀初,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提出過著名的“五育並舉”教育方針,“五育”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還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聞名於世。在蔡元培看來,美育是宗教的初級階段,對於沒有宗教傳統的中國人來說,美育教育是一種基礎,並且相對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為人接受。通過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礎,培育出向上的力量。雖然蔡元培的這一觀點引起過一番爭論,但對於一個人來說,有美的薰陶,有對於美醜的正確判斷,怎么都不能說是一件壞事。並且,美與是非,與善惡,與道德,與人類的心靈,與這個世界的根本,是聯繫在一起的。以對美的判斷和感知為出發點,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曾經的藝術生活,了解一個民族的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規律,與身邊的一切做到和諧相處,都是大有好處的。
也許,這套書的意義就在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