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最後的安息
- 外文名:The last of the rest
- 背景:資產階級的銅臭
- 書評:十二歲的城裡的少女惠姑
寫作背景,書評,影響,
寫作背景
“五四”是一個覺醒的時代、開放的時代,種種思潮大量湧進中國,年輕的冰心,在新思潮的激盪下,自覺地站在民主和科學的旗幟下,以睿智的目光,觀察現實生活,用敏銳的心靈,感受社會現實,運用小說這一藝術形式,提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諸如當時思想界、知識界關注的民主自由問題,封建傳統禮教的束縛問題,教育問題,婦女問題,家庭問題,兒童問題,戰爭問題,人才問題……形成了當時反響強烈,又獨具特色的系列“問題小說”,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時代的主潮。
書評
在這篇小說中,十二歲的城裡的少女惠姑,來到鄉下的自家別墅度假,她認識了一個差不多年紀的鄉下姑娘翠兒。兩人的境遇全然不同,一個是有文化又活潑大方善良的城市少女,一個是可憐老實貧窮的農村少女,但出於同齡孩子的感情,兩人成為了朋友,惠姑幫她做事,告訴她城裡的事,還教她識字。兩人過得非常快活。可終歸,惠姑勸翠兒尋求自由的話被她婆婆聽見了,翠兒遭到了毒打,終致死亡。
翠兒的死,惠姑是要負責任的,這本是一個深刻的,關於生存與自由的問題。然而,冰心只以她的啟蒙者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事件。在她的筆下,這個沉痛的故事成為了文明世界的啟蒙者,對蒙昧世界的被啟蒙者施予教育,然而最終失敗的經歷。
我們可以看出,冰心是著力想表現悲劇氛圍的,她寫女孩子們的純真友誼,寫翠兒的聰明和對自由的嚮往。她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少女,然後讓封建的家庭把她活活折磨致死。
然而,我們依然不能簡單地將這部作品看作是對非人性的封建家庭的控訴。因為,《最後的安息》並不具有血淋淋的殘酷性,翠兒的死,只是最後的結局,而全文中的大部分篇幅,始終都在展現一個溫情的世界。冰心的文字並不偏激,而是充滿了理想的色彩。她寫兩個女孩子在一起玩耍時,外面的世界貧富懸殊,這裡卻連成一片,“造成了一個和愛神妙的世界”。縱然翠兒最後死了,她也讓陽光從窗間照進來,接她去到極樂世界,得到“最後的安息”。她為世間的殘酷,籠罩上了一層帶有宗教色彩的面紗。
翠兒的死,惠姑是要負責任的,這本是一個深刻的,關於生存與自由的問題。然而,冰心只以她的啟蒙者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事件。在她的筆下,這個沉痛的故事成為了文明世界的啟蒙者,對蒙昧世界的被啟蒙者施予教育,然而最終失敗的經歷。
我們可以看出,冰心是著力想表現悲劇氛圍的,她寫女孩子們的純真友誼,寫翠兒的聰明和對自由的嚮往。她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少女,然後讓封建的家庭把她活活折磨致死。
然而,我們依然不能簡單地將這部作品看作是對非人性的封建家庭的控訴。因為,《最後的安息》並不具有血淋淋的殘酷性,翠兒的死,只是最後的結局,而全文中的大部分篇幅,始終都在展現一個溫情的世界。冰心的文字並不偏激,而是充滿了理想的色彩。她寫兩個女孩子在一起玩耍時,外面的世界貧富懸殊,這裡卻連成一片,“造成了一個和愛神妙的世界”。縱然翠兒最後死了,她也讓陽光從窗間照進來,接她去到極樂世界,得到“最後的安息”。她為世間的殘酷,籠罩上了一層帶有宗教色彩的面紗。
影響
冰心初期的“問題小說”也確曾提出過一些問題,吸引了一部分青年的目光,勾起了他們對封建勢力的某些不滿。可是,冰心雖然不滿封建勢力的壓力,卻不敢正面觸犯它,給予堅決的鬥爭,她同情弱小者,又無法用果敢決絕的鬥爭手段,引領他們走上反抗的道路,因而她的絕大部分問題小說的解決途徑,都缺乏堅定性,是很成問題的,幾場尖銳的時代衝突一經她處理,就黯然失色。冰心這種以改良、逃跑、妥協、調和等方式來解決作品中所提出的矛盾,就為她的作品蒙上了一層改良主義的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文化革命統一戰線中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軟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