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分鐘營救

最後一分鐘營救

“最後一分鐘營救”,即“交叉蒙太奇”。在1916年戴維·盧埃林·沃克·格里菲斯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1875-1948)拍攝的《黨同伐異》中,他將發生在不同地點的交叉動作交替切入,擺脫實際時間的束縛,打破傳統戲劇敘述原則,創造真正符合電影藝術規律的敘事時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最後一分鐘營救
  • 導演:戴維·盧埃林·沃克·格里菲思
  • 屬性:平行蒙太奇
  • 特點:採用了平行剪輯的手法
影片簡介,影片劇情,

影片簡介

“最後一分鐘營救”源於電影《黨同伐異》,電影講述了四個不同的故事,屬於平行蒙太奇。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愛的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拿進電影,創造出後來被稱為格里菲斯的“最後一分鐘營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的平行剪輯手法。他在影片The Fatal Hour(1908)里第一次採用了平行剪輯的手法在高潮段落營造緊張感(當時的業內報紙稱此技術為alternate 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此後格里菲斯很快將平行剪輯的技巧發展到普通的敘事,而不僅僅是最後高潮的段落。他也讓不止兩條線索平行進行。到1909年的A Corner in Wheat,故事取材於Frank Norris的兩部小說,故事也同時在三個地點平行進行,鄉下麥田窮苦農民的生活,麵包店的生意,和股票經紀人的辦公室,而且三個故事線里的人物和情節完全沒有交疊。通過對窮人和富人的平行剪輯,不僅能看到後來格里菲斯名作《黨同伐異》的影子,也能看到對蒙太奇技術的啟發。
在1916年的《黨同伐異》(《Intolerance》)中,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將發生在不同地點的平行動作交替切入,擺脫實際時間的束縛,打破傳統戲劇敘述原則,創造真正符合電影藝術規律的敘事時空,構成了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最後一分鐘營救”。它作為加強節奏與懸念的電影表現模式,給電影的時間和空間帶來了最大的營救。

影片劇情

《黨同伐異》包括四個片段:基督受難、聖巴戴萊姆教堂的屠殺、巴比倫的陷落、母與法。其中“母與法”這個故事根據美國斯泰羅工人罷工事件的素材編寫而成,描寫工人因反抗資本家而罷工,結果慘遭集體槍殺。有一個青年工人因失業流浪紐約並參加了小偷集團,後在愛人的幫助下想改邪歸正,但小偷團伙不放過他。一次,一名盜匪在威脅青年的愛人時被槍殺,結果青年被誤認為殺人兇手,被處絞刑。當他被押上絞刑架後,他的愛人發現了殺人兇手,便急告州長,但州長已乘火車離開。於是她乘車追趕,銀幕上展開了你追我趕的交替鏡頭:火車疾馳,騎車追趕,犯人被押上絞刑架。鏡頭速度越來越快,氣氛也越來越緊張,最後赦免令終於在最後一分鐘趕在執行前送到。格里菲斯的這種平行蒙太奇的運用,達到了驚人的效果,成為電影史上有名的“最後一分鐘營救”。這種手法至今仍在當代電影中使用。
《黨同伐異》海報《黨同伐異》海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