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食光

最好的食光

每個人都在回味記憶里的味道,尋找適合自己的口味,回味最好的食光。本書記錄了作者兒時的珍餚美味,此珍餚是世間很少流行,很難吃到的媽媽做的美食,是作者個人的最好食光,這些美食集中在作者的家鄉梅山腹地的新化圳上鎮。圳上鎮也是古代中原南流飲食的匯集地和南蠻飲食的最後縮影,直到現在還保留得非常完整,未受到外界的侵擾。作者雖身居城市十五載,卻忘不了這些菜餚和食光,每當懷念家鄉,作者就會想起這些美食與母親,全書共30篇,10餘萬字,反映了新化的民俗風情、人文地理,還飽含人情世故、處世哲學。作者不止在《最美的食光》里談品味和口福,把它的風俗民情、取材、製作、烹飪、味道都呈現給了讀者,表達最鄉土、最傳統、最地道、最母親的美食和味道。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最好的食光
  • 創作年代:2015
  • 作品出處:最好的食光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巴陵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介紹,編輯推薦,文學評論,作品目錄,

基本信息

《最好的食光》,巴陵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ISBN9787302394518,定價49.80元,260P,16K,四色印刷。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在回味和記憶媽媽的飯菜,尋找適合自己的口味,回味最美的食光。我奉著“各地百姓的貢獻,普天下人的口福”的宗旨,記錄了兒時的珍餚美味,此珍餚並非珍稀動物做成的菜餚,而是世間很少流行,很難吃到的媽媽做的美食,是我個人的最美食光,這些美食集中在我的家鄉梅山腹地的新化圳上鎮。圳上鎮地處湖南省婁底市市西端,國家級森林公園大熊山東南腳下,與安化縣洞市、樂安兩鄉鎮毗鄰,國土面積264平方公里,全鎮設71個村,6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萬餘人,系蚩尤故里,曾是蚩尤活動的核心區域,黃埔軍校教育長代校長方鼎英、華夏名將陳正湘、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生長於斯,民風淳樸,人民善良、樸實、勤勞、尚德崇勇。圳上鎮也是古代中原南流飲食的匯集地和南蠻飲食的最後縮影,直到現在還保留得非常完整,未受到外界的侵擾。我雖身居城市十五載,卻忘不了這些菜餚和食光,每當懷念家鄉,我就會想起這些美食與母親,全書共30篇,10餘萬字,反映了新化的民俗風情、人文地理,還飽含人情世故、處世哲學。我不止在《最美的食光》里談品味和口福,把它的風俗民情、取材、製作、烹飪、味道都呈現給了讀者,表達最鄉土、最傳統、最地道、最母親的美食和味道。

作者介紹

方八另,筆名巴陵。男,湖南新化人,現居長沙,從事圖書編輯和策劃,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民族食文化委員會會員,職業書評人,旅遊美食專欄作家,湖南省科技翻譯協會常務理事。曾主筆《湖南省旅遊志》等史志專著;出版簡體飲食隨筆集《嘗遍大中國》、《一本書吃遍中國》、《食全酒美》、《覓食 從南向北,邊走邊嘗》、《一簞食,一瓢飲,四方味好》、《媽媽的味道》、《遍地炊煙》等,出版繁體飲食隨筆集《嘗遍大中國》、《嘗遍大中國(二)》、《美食藏民間》等;出版散文隨筆集《村莊散記》、《浮生物語》等;旅遊散文集《紙上閒遊》等,讀書隨筆集《書勤嫁翼》等。

編輯推薦

美食家巴陵不僅善吃,會做、懂味,且熟悉飲食風味、掌故,讀他的文章,閒閒一筆,如沐鄉風。鄉土味如今風起雲湧,說到底就是回歸食材的原味。但不少地方只注重外表,巴陵卻考察食材生長的環境,地方風俗的變遷,餐飲的生態,如此等等,都具有濃濃的味道。因之,再普通不過的食材,在巴陵的筆下都能煥發出《最好的食光》。
成都著名作家、美食家、圖書策劃人朱曉劍
食材一旦離開滋養過它的土地就會改變滋味,食物離開了屬於它的文化環境就會讓人迷離。巴陵《最好的食光》把食物與人文一股腦兒呈現給大家,讓我們有機會嗅出大梅山謨瑤先民飲食文化里蒼緲獨絕、率直本真的土地氣味。
著名加籍華人作家、暢銷書《一把鹽》《入味》作者左壯
真正的美食《最好的食光》悄然蟄伏在記憶的深處,在故鄉月光的沐浴下和盤托出,那是一道道披著銀光的鄉愁。
廈門大學教授著名品茗、美食作家《茶言茶語》《把盞話茶》作者鄭啟五
每個人都在回味和記憶媽媽的飯菜,尋找適合自己的口味,回味最美的食光。巴陵《最好的食光》把風俗民情、取材、製作、烹飪、味道都呈現給讀者,表達最鄉土、最傳統、最地道、最母親的美食和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顧問、《中國味道》總顧問董克平

文學評論

味道在最美的食光里覺醒(代序)
我們談到吃或者味道的時候,往往眾說紛紜;國際通用說法是媽媽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奶奶的味道,那甜美的記憶在腦海里萌發,記憶深刻,我卻把這個時段命名為最美的食光。
我們生活在城市,真正的美味極其匱乏,多少味道都在記憶里發現和尋覓,多少味道都留下外婆、奶奶、媽媽勞作的影子和她們辛勤的手藝,帶上親情的烙印。她們用艱苦的勞動製造了我們可口的美食,滿足我們兒時的喜好,填飽了我們兒時的胃,並留下最美的食光。我們也漸漸長大,離開家鄉,漂泊在異地他鄉謀食為生,那家的味道和家鄉的味道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記憶里,塵封了這段最美的食光。
我在十九歲以前生活在大梅山腹地的一個古鎮——新化縣圳上鎮,古代只有一條驛道經過,我們方氏家族在唐代就已經遷居於此,後來因為茶葉的發展以及黑茶業的昌盛,逐漸發展成湖南的一個著名茶葉重鎮。它的飲食在茶葉業的繁榮昌盛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並且保留了古代遺風,也是先秦中原飲食南流的最後一站。他們在這裡定居下來,繁衍生息。
大梅山居民叫謨瑤,老瑤民一直不服王法,大梅山也是無人統治的王化之外地,直到宋神宗採用懷柔政策,大梅山才接受皇權的領導,成為中土政權領導的一部分。大梅山數千年的歷史,除了地道的土著人之外,都是來自中原的流民。中原流民多為得罪權貴或交不起賦稅的人,遭到權貴的追殺和朝廷的流放,不得不到梅山避難,在險惡中討生活。中原流民帶來了中原的飲食習慣和中原文化,傳播到大梅山,教化山民。
大梅山原有的南方野蠻飲食習慣,在梅山這片廣闊的天地上根深蒂固,任何人也無法改變,在遭受到中原飲食文化和海島飲食文化的侵蝕後,也沒有改變、融合大梅山飲食,還在堅持自己的道路,併吞並了中原飲食文化和海島飲食文化,讓其成為一部分。
晚清的西學東漸、民國的軍閥混戰、解放後的改革開放波及全國各地,唯獨沒有波及這個古老的小鎮——圳上。它地處梅山腹地、遠離資江、山隘阻隔,形成陸地中的孤島,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保留了傳統古老的南蠻飲食習慣,一直沒有被改變,更沒有被現代的新派菜系和西洋飲食習慣所滲入,還是古老中原飲食和南蠻飲食的遺留地。
我在這個小鎮上生活了十九年,受這種飲食習慣的侵染,可以說是深入骨子,即使我十九歲之後南下廣東和我後來在長沙求學以及我定居長沙十餘年,或者我漫遊華夏大地,到過西北、西南、華北、華東等地二十餘省(市、區),深入我骨髓的飲食習慣和味道感覺都沒有改變。
在大梅山這片土地上,你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父母就要練習你對食物味道的感覺,在餵你食物的同時,父母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會告訴你現在吃的食物的味道如何如何,酸甜苦辣鹹、軟硬脆焦爽、肥油甘瘦柴等,這種幼小的飲食培育和訓練,不亞於英國對紳士的訓練。從大梅山走出來的人們,他們從小就開始的品味與嘗試,給他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提供了先天的品味條件,一個個成為吃貨和食客。
我從小就秉承了大梅山人們的天賦,善於吃喝和嘗試,成為家裡公認的吃貨。長大以後,帶著自己的嘴巴,一路吃來,從沒停歇。這種三十多年的遊歷與行走,足夠“走萬里路,吃萬道菜”的氣概。
從二00三年開始,我把到全國各地吃到的部分美食寫成美食隨筆,提供給熟悉的報刊編輯發表,受到他們的歡迎,在數十家報刊開設旅遊美食專欄,受到讀者和業界的好評和喜愛。近三四年,我把這些美食散文進行整理和編輯,在國內和台灣出版了《一本書吃遍中國》、《嘗遍大中國》、《嘗遍大中國(二)》、《食全酒美》、《覓食——從南向北,邊走邊嘗》、《遍地炊煙》、《媽媽的味道》、《美食藏民間》、《一簞食,一瓢飲,四方味好》等十餘部美食隨筆集。暮然回首,我卻發覺這些美食隨筆都是一路的品味和嘗試,雖然有些稿件涉及到味道的記憶,卻沒有足夠的深入和挖掘,離飲食文化本身還有一段距離。
從二0一三年開始,我著手深入挖掘和撰寫圳上鎮的鄉土美食隨筆,並出版了《媽媽的味道》,我這一舉措並不是為圳上鎮的飲食書碑立傳,還是為了保留這些傳統的南蠻美食習慣和風俗,我現在趁還有些記憶把它們記錄下來,好留給以後的研究者考察。
我熟悉的圳上鎮的飲食有四五百道之多,還有很多菜餚我沒有記憶了的,也許母親在家裡沒有做過或者我沒有吃過。我只好把我現在非常熟悉,並且記憶深刻,又由母親製作的菜餚全部記錄下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已經寫完了兩部書稿和整理了兩三百道菜餚,分別取名《媽媽的味道》、《最美的食光》。我為了適應現在讀者的需要,每部書稿控制在八萬至十萬字之間,配一定菜品照片;保證每部有三十篇左右的稿件;每篇文章控制在兩千字到五千字之間,有的稍微多點的也不超過八千字,少些的也不低於一千五百字;每篇文章都涉及到風俗民情、人文掌故、烹飪方法、味道味覺等。
我把這些熟悉的菜餚進行了整理,已經記錄在案的有兩百多道菜餚。我準備對這兩百多道菜餚繼續寫下去,名字不變,取名《最好的食光II》、《最好的食光III》、《最好的食光IV》、《最好的食光V》等等,直到把我的記錄資料寫完。我的這份勞作,算是對母親的回報,更是給梅山以及天下母親的安慰,也是給梅山以及天下外婆、奶奶的祭奠,感謝她們的奉獻和辛勞。
大梅山的農村女人,她們的生活中廚房占據了她們一生的重要部分。女人從出生開始,父母就給她們定位為操持家務者,從小就訓練她們做女人必須知道的工作,這些基礎性訓練,少不了廚房的事情,包括炒菜和操持家務等。很多女孩在十幾歲就做得了一手好飯菜,成為家庭的主廚。她們掌握家庭的廚房,很多時候還要受爺爺奶奶、父母和姊妹們的左右和點評,考慮他們的喜好和習慣,也要受食材的限制。
梅山女人自從結婚之後,她不僅是主廚,還掌握了廚房的行政大權,家裡的食材也受她的節制和使用,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主廚,把在娘家學會的那套廚藝充分的展現出來。女人結婚之後,畢竟不是一個人過日子,還是與自己的男人一起過日子,在飲食上要充分考慮男人的習慣,必要時還要向婆婆、公公請教幾招,把婆婆、公公的拿手好菜學到手,這樣的家庭,集中了兩個家庭的好菜,也就是三個女人(母親、岳母、媳婦)的拿手菜匯聚於一身,這種媽媽的菜餚是三個女人的菜餚和手藝的集中表現。
新婚夫婦生下孩子,他們的小孩吃著母親的菜餚,其實是吃到奶奶、外婆和母親的菜餚,母親雖然有不少菜餚的改良和深加工,好的味道還是會繼續,新的方法也會誕生。小孩無論是去外婆家還是奶奶家生活,他們都沒有覺得外婆和奶奶的菜餚不好吃,這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也讓孩子度過一個最美的食光。
現在的家庭,很多女人已經不會做菜了。但是,每個家庭都有一個會做的菜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的菜餚都是一家人的主要家庭食譜。所以,這種綜合性食譜和選擇性遺傳,都是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傳承。其實,每個地方、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食譜和選單,他們在秘密的流傳,在選擇性傳承和改良,成就了媽媽的味道。我們的記憶,也就記住了媽媽的味道,成為了世界的美味和人類共同的記憶,及最美的食光。

作品目錄

第一輯 葷餚宴會
熯膀蹄
豬腿把子肉
米粉肉
寡蛋傳奇
臘豬腦殼
臘豬肚子豬腸子
第二輯 腥味小鮮
溪水裡的蝦弓仔
岩板魚
吊水泥鰍
松明燈里簪泥鰍
犁黃鱔
茶枯泥鰍
撿田螺
捉螃蟹
踩蒲扇殼鯁
第三輯 童年滋味
青黃不接麥正黃
紅薯糖
茶花蜜
蜜汁紅薯仔
苦株籽豆腐
栗籽豆腐
第四輯 素味一生
白菜線粉
冰雪裡的蘿蔔美如霜
沱粉粑
拜年粑
擂米粑
向東街吃麵
杯子糕
剪辣子
油炸粑
臘豆腐乾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