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老店的22段幸福食光》內容簡介:味覺上的記憶,原來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緣分。你還記得兒時常去的,那家有著美味食物,和親切老闆的老店么?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在,那些老店的溫度便顯得格外珍貴。在那裡頭有著店家與客人之間各式各樣的默契與文化,就像良友小館的老闆還會看客人狀況而調整炒菜的火候與滋味,雖不言這般貼心的付出,客人一樣能吃在嘴裡,暖在心裡。台灣美食家陳鴻,用多年的記憶與情感,寫下台北各家老店背後溫馨與辛酸同在的22個故事,親切的筆調就像是同你話家常的鄰家大哥,接過你手中沉重的公文包,帶你走進家一樣熟悉的老店,坐一坐,嘗一嘗,感受每一段柔軟溫暖的幸福“食光”。
基本介紹
- 書名:台北老店的22段幸福食光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215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文藝出版社
- 作者:陳鴻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732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台北老店的22段幸福食光》編輯推薦:一萬個人心裡就有一萬種對美食的評判標準,唯有一種味道讓所以挑剔的胃臣服,那就是——只有媽媽和老店能給你的家的味道。一起來感受台北老店歷經歲月沉澱下來的,22段柔軟溫暖的幸福“食光”。
作者簡介
陳鴻,超人氣美食廣播電視節目《阿鴻上菜》主持人、製片人,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家;暢銷台灣、新馬等地超過20本美食圖書作者;時尚雜誌、報刊等美食專欄作家;高大帥氣的阿鴻因風格親切,同時擁有大師級好手藝又有好口才而成為“師奶殺手”,不僅深受婦女觀眾喜愛,更是廚藝界最佳代言人。女性也把他視為“新新好男人”指標。保養有方的陳鴻更讓日本媒體“驚為天人”,將他冠上“美食界的金城武”的封號,同時,亦有“亞洲美食天王”封號。並於2012年及2014年受邀擔任台灣電視金鐘獎評審委員。近年來活躍於新馬與中國大陸等地區2011擔任馬來西亞檳城美食觀光國際大使,2012年3月擔任上海高級私人會所“Kee club”客座主廚,締造“林書豪肉員”風潮,同年7月起擔任上海知名的小南國餐飲集團“慧公館”代言擔任餐飲創意總監,以中菜西吃東風西美的創意手法,成功的把台灣小吃美食推廣成顯學並行銷各大國際平台。2013年9月拍攝愛奇藝網美食美課第二季,在短短的幾周便創下超過五千多萬的點擊率,一直是愛奇藝美食欄目中排名第一。
圖書目錄
序 故鄉的滋味?
Chapter1 在地古早味
良友小館——小吃價格的“海霸王”
山珍飯店——超級阿嬤的山中野味
姚家酒家菜——大稻埕碩果僅存的精緻台灣味
黃家香腸與泉州面線——讓運將聞香下車的最愛
永富正宗福州魚丸——膠原蛋白美容聖品
“國都”甜不辣——孕婦和病人都能放心吃的美味
光明食堂——穿過時光隧道的傳統古早味
阿瑞官蘇家粿——天下糕粿都難不倒的“米食達人”
翁裕美麥芽糖——回到兒時天堂的健康零嘴
林記肉羹——把關帝爺當靠山的專業肉羹店
老順香餅店——神明也愛吃的百年糕餅
尤協豐豆腐、豆乾——一家炭烤萬家香
Chapter2 大江南北食
山東餃子館——以生命換來一隻餃子的驚喜
隆記菜飯——老上海聚集的懷舊餐廳
川揚郁坊——小巷弄里的平民銀翼飯店
忠南飯館——黃金地段的家常美味
林華泰茶行——大稻埕里百年茶香的風華傳奇
馬叔芝麻醬燒餅——北平家鄉絕活化身台北排隊老店
山東槓子頭——吃硬不吃軟的鐵漢味道
Chapter3 東西洋之造
明月堂——和果子精緻老鋪
吃吃看起司蛋糕——中山北路上不老的傳說
茉莉漢堡——走在連鎖速食以前的老式漢堡店
Chapter1 在地古早味
良友小館——小吃價格的“海霸王”
山珍飯店——超級阿嬤的山中野味
姚家酒家菜——大稻埕碩果僅存的精緻台灣味
黃家香腸與泉州面線——讓運將聞香下車的最愛
永富正宗福州魚丸——膠原蛋白美容聖品
“國都”甜不辣——孕婦和病人都能放心吃的美味
光明食堂——穿過時光隧道的傳統古早味
阿瑞官蘇家粿——天下糕粿都難不倒的“米食達人”
翁裕美麥芽糖——回到兒時天堂的健康零嘴
林記肉羹——把關帝爺當靠山的專業肉羹店
老順香餅店——神明也愛吃的百年糕餅
尤協豐豆腐、豆乾——一家炭烤萬家香
Chapter2 大江南北食
山東餃子館——以生命換來一隻餃子的驚喜
隆記菜飯——老上海聚集的懷舊餐廳
川揚郁坊——小巷弄里的平民銀翼飯店
忠南飯館——黃金地段的家常美味
林華泰茶行——大稻埕里百年茶香的風華傳奇
馬叔芝麻醬燒餅——北平家鄉絕活化身台北排隊老店
山東槓子頭——吃硬不吃軟的鐵漢味道
Chapter3 東西洋之造
明月堂——和果子精緻老鋪
吃吃看起司蛋糕——中山北路上不老的傳說
茉莉漢堡——走在連鎖速食以前的老式漢堡店
序言
推薦序:台灣客家囝仔的古早味
初識阿鴻,是在鼎盛期的慧公館的晚宴上。彼時,他是形象代言人,而我呢,則是在一隅靜靜地欣賞他,包括他作品的饕客。陳鴻的確很帥,陳鴻的作品真的很美。這位靚仔一直走到我面前,喚了一聲“江叔”後攙起了我,並將我帶到正面舞台,和我一起合影。
之後,他又托他義弟給我送來他的《陳鴻的醬心獨具》,還有他手制的桃味鳳梨酥。對了,他不但是主持人、作家,還是一位優秀的廚師呀!
再後來,我倆有很多次互相邀約,力圖創造共進美食的機會。但終因他的日理萬機,而我又日薄西山,生活節奏大不相同,又經常處於海峽兩岸,兩條直線一直沒有找到交點。
二十天前,阿鴻發簡訊給我,說他的三本美食著作《新竹正美味》、《老店》、《感動菜市場》將在大陸出版,囑我為之作序。在我欣表同意後,他又發來長長的電子文檔。當晚,讀了《新竹正美味》的自序《一場生命中的喜福會》的第一句後,我就欲罷不能。“吃過的米越多,走過的路越長,我越明了,人們所從事的行業,往往關乎天命。”但讀了幾頁,我就因目力不濟,無法再讀下去。執著的阿鴻並不罷休,他又通過他的朋友周祥俊先生,將列印出來的書稿整整齊齊裝訂好,快遞到我家。以後的三天中,我就以每天細讀一本的速度,將書通讀一遍,夜以繼日。然我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因為這是一次“悅讀”,因為我從中看出這位從新竹南寮一路走來的客家囝仔的活動軌跡,以及至今未泯的童心。
翩翩少年,原來吃過那么多新竹美味,以及那么多台北小吃。好的是阿鴻不是普通饞人,好東西拿來饕餮一番就可,而是和那些大哥、大姐、阿叔、阿伯、阿嬤、阿公——那么多的美味創造者之間親密無間,水乳交融,以致每樣美食都有一段故事。阿鴻走著,吃著,用心感受著,所以他的美食文章能打動人,能感染人。阿鴻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不是單純的作秀者、搞笑者,美食的靈魂,早已溶化在阿鴻的血液中。他的美食節目,在台灣,在新加坡,在大陸那么受歡迎,有那么多的冬粉,並非偶然。
阿鴻所孜孜不倦追隨的,都是“古早味”。以我這位天天在上海食界“行走”的“70後猿叟”的感受,這才是經久不衰的至味。百年老店就是一百年只賣這些東西,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使你進店如同回到自家,放心地吃,還可同上輩、同輩、晚輩談談家長里短,享受親情,享受愛心,幸福無比。
對於大陸的讀者、遊客,尤其是“自由行”的朋友來說,這一本由台灣人推薦的台灣美味書,很靠譜,很直觀,值得參考。老漢來日如精力尚存的話,一定以此為導吃指南,來一次甚至多次“美食游”,以食為主,且游且食,慢慢地一一品嘗著,細細體味阿鴻這位台灣客家囝仔的拳拳愛心。
甲午仲夏吉日於上海野鶴齋中 江禮暘
作者自序
故鄉的滋味
由於長年“以食為生”,幾年下來不論是大江南北八大菜系,還是口耳相傳的在地巷弄小吃,我都有幸一一品嘗過。在吃遍無數美食之後,我漸漸體悟到一件事:味蕾上的記憶,原來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緣分。當我們先吃進什麼,再嘗過什麼,各種滋味先來後到的次序,不知不覺影響了下一種滋味在舌間匍匐的路線。但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嘗到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的味蕾將如何迎接這一觸即發的鄉愁。而這種與生俱來的緣分,讓每一種色香味的震撼,都在感官的世界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亦可以說是個人味蕾的旅行歷史,在口腹之間打造出一個味覺的故鄉。
從孩童時期動不動就吵著要吃的麥芽糖,到學生時代大嚼青春滋味的台式熱炒,或是上班通勤途中必經的一家餃子館,即便生活中有許多無可避免的人事遷移,為了求學或工作而身在異鄉,我們仍舊依賴著記憶里的滋味,在異鄉里神往著那個味覺的故鄉。無論往後的人生飄落何處,心中總是有著一股隱然相伴的渴望,希望能回頭去,再嘗一次故鄉的滋味。
這異鄉里故鄉的味覺,便是今日的“老店”。數十年過去依然佇立在原地的老店,兀自展露著舊時風情,飄散著記憶中的香氣。它似乎永遠敞開雙臂,帶著人們回到過往,讓嘴裡嚼的不只是熟悉的滋味,還有當下活著的感動。對走過各式人生風景的人們來說,老店的存在,仿佛填補了心中失落的片段。舉個自身的例子,過去在上班的途中,只要吃上一盤圓山山東餃子的現包韭黃水餃,便會將老闆娘黃大姐對餃子的執著與認真一同吃進心裡,因而能昂首邁開步伐,繼續打拚。往後即使工作換了,依然會想起那充滿生命力的味道,想著要撥空去吃那一顆顆包含著初心的餃子。這些元素,將成為飽受壓力的現代人在縫隙中的意外驚喜!然而老店的力量不僅是契合個人的歷史,它也能在新時代里屹立不搖!不因它是稀世珍饈,而是它淡中有味的奧妙與代代相承的手感。所謂的“淡中有味”,是比各種刺激強烈的調味更難達到的境界,老店的師傅必須熟稔食材的天性,巧妙引味,取長補短,才能讓味道從乍見平凡的表象中,由深層透出來,並且緩慢而雋永地繚繞在齒頰之間!而所謂的“手感”,更是現代高度機械化的食品工業無法比擬的。老店的師傅運用五官觀察天候氣象的變化,用雙手感受材料的溫度與質地,再與斗室里的鍋勺刀砧細細對話,一日復一日,千錘百鍊累積著無可取代的料理手法,培養著難以參透的煮食靈魂!這也是為什麼在老店裡無論是一碗陽春麵或者一塊烤餅,都充滿了厚實的手感與歷史的香氣。就像金山南路上的山東槓子頭,不加任何調味揉制麵團,烤出來的槓子頭卻硬是比別人家的都要百吃不厭、越嚼越有味。
在這個萬事求速度效率的時代,“淡中有味”與“手感”成為珍貴的資產,因其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然而老店堅守這般傳統的煮食態度,不為功利,不為其他,只因“民以食為天”。天賜萬物皆有其本性,食材有其本性,師傅自己也有其本性,順應著內外的理絡,配合天地條件,找出人與食物的對話方式,不被眼前短利所迷惑,對吃食懷著謙卑感激的胸懷。因此高超的廚藝不僅是一種料理技術,更是一種管理學。認識內在、知情知性、唯才是用、適得其所,才能將食材搭配得天衣無縫,創造精彩的舞台,這其實也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老店的師傅明白這個道理,才能讓手中勺鑊舞弄百年。
然而,隨著環境的更新,街道在變,人們對待食物的態度也在變。在這塊番薯地上,人們的吃食隨著經濟的起飛而越來越多元、越來越混雜、越來越要求速度。不知不覺之間,我們讓調味料、快餐包給麻木了味覺、磨損了耐性,在外頭舉目可見裝潢氣派、排場盛大的餐廳,但一盤盤端出來的料理,滋味卻宛如罐頭工廠那樣冰冷又膚淺。更不用說跑堂的小伙子永遠記不得生熟客人,也說不出菜色的巧味神韻,仿佛前來用餐的人們也是工廠運輸線的一環,一頓飯的意義變得既扁平又孤獨。
每每此時,總讓我特別疼惜那些老店的溫度。在那裡頭有著店家與客人之間各式各樣的默契與文化,就像良友小館的老闆還會看客人狀況而調整炒菜的火候與滋味,雖不言這般貼心的付出,客人一樣能吃在嘴裡,暖在心裡。
讓老店照顧我口腹也有大半生,老店背後的生命故事也常於我有啟發與頓悟,更深知它們背負著文化歷史意義。我總想將這些老店永遠留住,不只是留在我的生活里,更重要的是留給這片土地,留在人文歷史裡。然而其中雖有代代相傳之家,有的卻已能預見後無傳人。正當我苦思要用何種方式留下老店時,緣分將我與出版界的才子郝廣才先生搭起手來,推動了本書的出版計畫。我以一介美食說書人的身份,走訪各家於我意義非凡的老店,聆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再細琢文字,將這一時一刻的風景,凝聚於紙上,盼能化為永恆。即使未來老店有所凋零或迭失,依然能玩味這些台灣飲食文化的在地故事,咀嚼美食的內涵與歷史。這本書從零到整,歷時三年之久,中間有各方店家的熱情相助。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年輕畫家林岳宣,他細膩而充滿古味的畫作,讓這本書能以美食紀實繪本的形式出現,並體現老店“淡中有味”與“手感”的精神,讓文字與圖畫相互輝映、貫徹本質。
我非常有幸能參與這本書的製作。老店深植於這片土地上,溫暖許多人的記憶,打造著味覺的故鄉。現今的美食報導俯拾即是,除了歌頌嘴裡的滋味或廚子的技藝,我更期盼這本書能引領人們疼惜老店的精神,一同咀嚼每一道菜背後的一段生命滋味。
2008年4月筆
初識阿鴻,是在鼎盛期的慧公館的晚宴上。彼時,他是形象代言人,而我呢,則是在一隅靜靜地欣賞他,包括他作品的饕客。陳鴻的確很帥,陳鴻的作品真的很美。這位靚仔一直走到我面前,喚了一聲“江叔”後攙起了我,並將我帶到正面舞台,和我一起合影。
之後,他又托他義弟給我送來他的《陳鴻的醬心獨具》,還有他手制的桃味鳳梨酥。對了,他不但是主持人、作家,還是一位優秀的廚師呀!
再後來,我倆有很多次互相邀約,力圖創造共進美食的機會。但終因他的日理萬機,而我又日薄西山,生活節奏大不相同,又經常處於海峽兩岸,兩條直線一直沒有找到交點。
二十天前,阿鴻發簡訊給我,說他的三本美食著作《新竹正美味》、《老店》、《感動菜市場》將在大陸出版,囑我為之作序。在我欣表同意後,他又發來長長的電子文檔。當晚,讀了《新竹正美味》的自序《一場生命中的喜福會》的第一句後,我就欲罷不能。“吃過的米越多,走過的路越長,我越明了,人們所從事的行業,往往關乎天命。”但讀了幾頁,我就因目力不濟,無法再讀下去。執著的阿鴻並不罷休,他又通過他的朋友周祥俊先生,將列印出來的書稿整整齊齊裝訂好,快遞到我家。以後的三天中,我就以每天細讀一本的速度,將書通讀一遍,夜以繼日。然我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因為這是一次“悅讀”,因為我從中看出這位從新竹南寮一路走來的客家囝仔的活動軌跡,以及至今未泯的童心。
翩翩少年,原來吃過那么多新竹美味,以及那么多台北小吃。好的是阿鴻不是普通饞人,好東西拿來饕餮一番就可,而是和那些大哥、大姐、阿叔、阿伯、阿嬤、阿公——那么多的美味創造者之間親密無間,水乳交融,以致每樣美食都有一段故事。阿鴻走著,吃著,用心感受著,所以他的美食文章能打動人,能感染人。阿鴻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不是單純的作秀者、搞笑者,美食的靈魂,早已溶化在阿鴻的血液中。他的美食節目,在台灣,在新加坡,在大陸那么受歡迎,有那么多的冬粉,並非偶然。
阿鴻所孜孜不倦追隨的,都是“古早味”。以我這位天天在上海食界“行走”的“70後猿叟”的感受,這才是經久不衰的至味。百年老店就是一百年只賣這些東西,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使你進店如同回到自家,放心地吃,還可同上輩、同輩、晚輩談談家長里短,享受親情,享受愛心,幸福無比。
對於大陸的讀者、遊客,尤其是“自由行”的朋友來說,這一本由台灣人推薦的台灣美味書,很靠譜,很直觀,值得參考。老漢來日如精力尚存的話,一定以此為導吃指南,來一次甚至多次“美食游”,以食為主,且游且食,慢慢地一一品嘗著,細細體味阿鴻這位台灣客家囝仔的拳拳愛心。
甲午仲夏吉日於上海野鶴齋中 江禮暘
作者自序
故鄉的滋味
由於長年“以食為生”,幾年下來不論是大江南北八大菜系,還是口耳相傳的在地巷弄小吃,我都有幸一一品嘗過。在吃遍無數美食之後,我漸漸體悟到一件事:味蕾上的記憶,原來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緣分。當我們先吃進什麼,再嘗過什麼,各種滋味先來後到的次序,不知不覺影響了下一種滋味在舌間匍匐的路線。但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嘗到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的味蕾將如何迎接這一觸即發的鄉愁。而這種與生俱來的緣分,讓每一種色香味的震撼,都在感官的世界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亦可以說是個人味蕾的旅行歷史,在口腹之間打造出一個味覺的故鄉。
從孩童時期動不動就吵著要吃的麥芽糖,到學生時代大嚼青春滋味的台式熱炒,或是上班通勤途中必經的一家餃子館,即便生活中有許多無可避免的人事遷移,為了求學或工作而身在異鄉,我們仍舊依賴著記憶里的滋味,在異鄉里神往著那個味覺的故鄉。無論往後的人生飄落何處,心中總是有著一股隱然相伴的渴望,希望能回頭去,再嘗一次故鄉的滋味。
這異鄉里故鄉的味覺,便是今日的“老店”。數十年過去依然佇立在原地的老店,兀自展露著舊時風情,飄散著記憶中的香氣。它似乎永遠敞開雙臂,帶著人們回到過往,讓嘴裡嚼的不只是熟悉的滋味,還有當下活著的感動。對走過各式人生風景的人們來說,老店的存在,仿佛填補了心中失落的片段。舉個自身的例子,過去在上班的途中,只要吃上一盤圓山山東餃子的現包韭黃水餃,便會將老闆娘黃大姐對餃子的執著與認真一同吃進心裡,因而能昂首邁開步伐,繼續打拚。往後即使工作換了,依然會想起那充滿生命力的味道,想著要撥空去吃那一顆顆包含著初心的餃子。這些元素,將成為飽受壓力的現代人在縫隙中的意外驚喜!然而老店的力量不僅是契合個人的歷史,它也能在新時代里屹立不搖!不因它是稀世珍饈,而是它淡中有味的奧妙與代代相承的手感。所謂的“淡中有味”,是比各種刺激強烈的調味更難達到的境界,老店的師傅必須熟稔食材的天性,巧妙引味,取長補短,才能讓味道從乍見平凡的表象中,由深層透出來,並且緩慢而雋永地繚繞在齒頰之間!而所謂的“手感”,更是現代高度機械化的食品工業無法比擬的。老店的師傅運用五官觀察天候氣象的變化,用雙手感受材料的溫度與質地,再與斗室里的鍋勺刀砧細細對話,一日復一日,千錘百鍊累積著無可取代的料理手法,培養著難以參透的煮食靈魂!這也是為什麼在老店裡無論是一碗陽春麵或者一塊烤餅,都充滿了厚實的手感與歷史的香氣。就像金山南路上的山東槓子頭,不加任何調味揉制麵團,烤出來的槓子頭卻硬是比別人家的都要百吃不厭、越嚼越有味。
在這個萬事求速度效率的時代,“淡中有味”與“手感”成為珍貴的資產,因其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然而老店堅守這般傳統的煮食態度,不為功利,不為其他,只因“民以食為天”。天賜萬物皆有其本性,食材有其本性,師傅自己也有其本性,順應著內外的理絡,配合天地條件,找出人與食物的對話方式,不被眼前短利所迷惑,對吃食懷著謙卑感激的胸懷。因此高超的廚藝不僅是一種料理技術,更是一種管理學。認識內在、知情知性、唯才是用、適得其所,才能將食材搭配得天衣無縫,創造精彩的舞台,這其實也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老店的師傅明白這個道理,才能讓手中勺鑊舞弄百年。
然而,隨著環境的更新,街道在變,人們對待食物的態度也在變。在這塊番薯地上,人們的吃食隨著經濟的起飛而越來越多元、越來越混雜、越來越要求速度。不知不覺之間,我們讓調味料、快餐包給麻木了味覺、磨損了耐性,在外頭舉目可見裝潢氣派、排場盛大的餐廳,但一盤盤端出來的料理,滋味卻宛如罐頭工廠那樣冰冷又膚淺。更不用說跑堂的小伙子永遠記不得生熟客人,也說不出菜色的巧味神韻,仿佛前來用餐的人們也是工廠運輸線的一環,一頓飯的意義變得既扁平又孤獨。
每每此時,總讓我特別疼惜那些老店的溫度。在那裡頭有著店家與客人之間各式各樣的默契與文化,就像良友小館的老闆還會看客人狀況而調整炒菜的火候與滋味,雖不言這般貼心的付出,客人一樣能吃在嘴裡,暖在心裡。
讓老店照顧我口腹也有大半生,老店背後的生命故事也常於我有啟發與頓悟,更深知它們背負著文化歷史意義。我總想將這些老店永遠留住,不只是留在我的生活里,更重要的是留給這片土地,留在人文歷史裡。然而其中雖有代代相傳之家,有的卻已能預見後無傳人。正當我苦思要用何種方式留下老店時,緣分將我與出版界的才子郝廣才先生搭起手來,推動了本書的出版計畫。我以一介美食說書人的身份,走訪各家於我意義非凡的老店,聆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再細琢文字,將這一時一刻的風景,凝聚於紙上,盼能化為永恆。即使未來老店有所凋零或迭失,依然能玩味這些台灣飲食文化的在地故事,咀嚼美食的內涵與歷史。這本書從零到整,歷時三年之久,中間有各方店家的熱情相助。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年輕畫家林岳宣,他細膩而充滿古味的畫作,讓這本書能以美食紀實繪本的形式出現,並體現老店“淡中有味”與“手感”的精神,讓文字與圖畫相互輝映、貫徹本質。
我非常有幸能參與這本書的製作。老店深植於這片土地上,溫暖許多人的記憶,打造著味覺的故鄉。現今的美食報導俯拾即是,除了歌頌嘴裡的滋味或廚子的技藝,我更期盼這本書能引領人們疼惜老店的精神,一同咀嚼每一道菜背後的一段生命滋味。
2008年4月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