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澤年譜

曾紀澤年譜

《曾紀澤年譜》的問世會對曾紀澤的研究起到推動作用。本書雖未打破單記行事的體裁,但在涉及曾紀澤家族人物時稍作拓展,可算是一種論世知人的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線索,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主要輯錄曾紀澤外交公使史跡,注意其有意識的行動、重要的著述、可顯真性的小事、被人輕視的軼事、理論文章的著書年月、與時人時風時事的接觸以及與其極有關係的人的簡要生平等。《曾紀澤年譜》由潘德利、王宇著。

基本介紹

  • 書名:曾紀澤年譜
  • 作者:潘德利、王宇
  • 目的:讓後人了解曾紀澤整個生平業績
  • 體裁:單記行事
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文摘,

編輯推薦

《曾紀澤年譜》旨在讓後人了解曾紀澤整個生平業績和重要思想學說,使讀者手此一編,即可不勞遠涉,不僅可以認識先生一生之嘉言懿行,也可以睹先生之愛國情懷以及為中華民族外交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
本書是主要依據《曾惠敏公全集》及對其他輔助材料的蒐集所撰寫的一點文字資料,但願這種努力能為後來研究曾紀澤乃至清末歷史的人們提供一點參考。
《曾紀澤年譜》由潘德利、王宇著。

作者簡介

潘德利 1952年生,遼寧瀋陽市人,遼寧第一師範學院畢業。瀋陽師範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專家。曾主編《■言》、《曾國藩家書》、《選擇與生活》等圖書10餘部。發表圖書館學、文獻學方面論文百餘篇。主持省級以上課題多項。近年來傾心於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中國古籍文獻流散與回歸研究。王宇 1967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東北師範大學本科畢業,瀋陽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瀋陽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遼寧省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高層次科技專家。曾獲瀋陽市優秀婦女工作者、瀋陽市三育人標兵等稱號。曾出版《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參考書》、《×閱讀》、《遼寧社會科學成果總目錄》等圖書6部。發表圖書館管理學、情報信息學方面專業論文20餘篇。主持省級以上課題多項。

目錄

前言
一 曾紀澤小傳
二 曾紀澤年譜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1歲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2歲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3歲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4歲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5歲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6歲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7歲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8歲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9歲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10歲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11歲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12歲
鹹豐元年辛亥(1851)13歲
鹹豐二年壬子(1852)14歲
鹹豐三年癸丑(1853)15歲
鹹豐四年甲寅(1854)16歲
鹹豐五年乙卯(1855)17歲
鹹豐六年丙辰(1856)18歲
鹹豐七年丁巳(1857)19歲
鹹豐八年戊午(1858)20歲
鹹豐九年己未(1859)21歲
鹹豐十年庚申(1860)22歲
鹹豐十一年辛酉(1861)23歲
同治元年壬戌(1862)24歲
同治二年癸亥(1863)25歲
同治三年甲子(1864)26歲
同治四年乙丑(1865)27歲
同治五年丙寅(1866)28歲
同治六年丁卯(1867)29歲
同治七年戊辰(1868)30歲
同治八年己巳(1869)31歲
同治九年庚午(1870)32歲
同治十年辛未(1871)33歲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34歲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35歲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36歲
光緒元年乙亥(1875)37歲
光緒二年丙子(1876)38歲
光緒三年丁丑(1877)39歲
光緒四年戊寅(1878)40歲
光緒五年己卵(1879)41歲
光緒六年庚辰(1880)42歲
光緒七年辛巳(1881)43歲
光緒八年壬午(1882)44歲
光緒九年癸未(1883)45歲
光緒十年甲申(1884)46歲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47歲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48歲
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49歲
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50歲
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5l歲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52歲卒
三 曾紀澤詩、文集目錄
四 曾氏家族簡譜
五 近年曾紀澤研究部分成果目錄
六 主要參考文獻

序言

曾紀澤可算是中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得到了眾多領域和層次
的關注。這不僅是出於他個人經歷的傳奇性,而且是此人身上負載著民族
文化精神。目前,國內外對曾紀澤的研究成果形式以論文居多,研究內容
主要集中在“外交活動”、“西方文化認知”、“中俄伊犁條約簽訂”等
方面。本書是對曾紀澤編年輯事方面做點文章,姑且就叫“年譜”吧,旨
在讓後人了解曾紀澤整個生平業績和重要思想學說,使讀者手此一編,即
可不勞遠涉,不僅可以認識先生一生之嘉言懿行,也可以睹先生之愛國情
懷以及為中華民族外交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
曾紀澤(1839—1890),曾國藩長子,字劫剛,號夢瞻,湖南雙峰人。
清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生於荷葉黃金堂。自幼嚴受家訓,課讀經史;稍
長,博覽群書。尤愛屈原的《離騷》。鹹豐年間,或隨父母走京師、軍營
,或在家篤學,廣泛涉獵西歐的數學、物理、化學及語言文學。他還刻苦
攻讀外語,懂數國文字,尤通英語。曾紀澤作為清末外交家,經世派學者
,有著深厚的國學修養,因受洋務運動影響,研究西方科學文化,又具備
了一定的西文程度和西學基礎,識者每以“學貫中西”譽之。
同治九年(1870)春,曾紀澤由二品萌生赴京引薦,補戶部員外郎。同
治十一年(1872)春父逝,回鄉守喪。光緒二年(1876)冬復人京,被襲封一
等毅勇侯爵,光緒四年(1878)七月,出任英、法等國欽差大臣。十月,補
太常寺少卿。任期內,審時度勢,建議清政府與巴西建文通商,開創了中
巴友誼之道。光緒四年七月,接任郭嵩燾之職出任英國、法國大使,兩年
後又兼任俄國大使。他屬於在郭嵩燾之後正式經辦“洋務”的“第二梯隊
”,是真正開始擔負起比較繁巨的外交工作的“洋務派”中的一位幹員。
光緒五年(1879),曾紀澤被補授大理寺少卿。翌年正月,兼駐俄公使
。六月,抵俄都彼得堡談判中俄領土問題。他深知,要毀已成之約,更立
新議,無異“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在談判中,
他不顧俄方恫嚇,據理力爭,修改了約定,解決了交還伊犁、定喀什噶爾
之界、定塔爾巴哈台之界、改嘉峪關通商、禁俄船入松花江水道、廢烏魯
木齊領事、征天山南北路稅務七項重大問題,其中關於定界務三項、商務
四項。此外,還有償款一項,改兵費之名為代守伊犁之費,從盧布500萬元
減少到盧布400萬元。經過半年多的反覆交涉,終於取消原派大臣崇厚擅自
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於翌年一月簽訂《中俄伊犁條約》
和《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不僅收回了伊犁九城,還在其他界務和商務方
面爭回了部分主權。
光緒九年(1883),曾紀澤任駐法公使。是年,中法戰爭爆發。他極力
抗議法國政府的軍事侵略。他在任駐法公使時,不屈不撓,與法人論戰,
身雖患病,仍不懈怠,力主清廷“堅持不讓”。翌年四月,被晉升兵部右
侍郎,兼任駐英、俄公使。幾經周折,與英國簽訂《洋藥稅厘並征條約》
,為清政府爭得每年增加稅銀200萬兩的財政收入。光緒十年(1884.)三月
,曾紀澤補授兵部右侍郎,仍為駐英、俄公使。光緒十二年(1886)六月,
離英回國前,他十分關注國家之外交問題,著有《中國先睡後醒論》,針
對列強武力侵略中國的形勢,主張“強兵”,以拯國危。回國後幫辦海軍
事務,遷兵部左侍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曾紀澤從光緒四年(1878)
到光緒十二年(1886),在大使任上八年半。
光緒十六年(1890)閏二月二十三日,曾紀澤卒於京師戶部任內,終年
52歲。遺骨葬長沙曹家坳桃樹灣,謚惠敏,有《曾惠敏公遺集》行世。並
有詩、古文及奏疏若干卷,早歲所著有《佩文韻求古編》、《說文重文本
部考》、《群經臆說》等傳於世。
回望歷史,常常能讓人驚詫不已。人們必須承認:是曾紀澤的據理力
爭,“虎口索食”,促成《中俄伊犁條約》改簽,收回伊犁地區的土地,
才讓中國的領土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否則就要縮減為“九百五
十八萬平方公里”,甚至更少,這個歷史紀錄就是曾紀澤打造出來的;與
英國議定《洋藥稅厘並征條約》,為清政府每年增加煙稅白銀200多萬兩;
幫辦海軍事務,向英國訂購大批軍艦,助李鴻章建立北洋水師,維護了國
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進程;在有關越南的中法交
涉中,曾紀澤對法國情況和“法越之事”持有正確的分析,他極力反對言
和,力主抵抗,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好的影響;1886年離英回國前,以英文
撰寫發表在倫敦The Asiatic:Quarterly Revieu,(譯為《亞洲季刊》)上
的重要論文China,!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譯為《中國先睡後醒
論》),闡述對中國內政外交和列強對華政策的觀點,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
影響。
曾紀澤才華出眾,國格堅定,人格堅毅,思想激進,勇於探索,是具
有民族自尊心的愛國外交家。憑藉他的忠心和才幹,與一般洋務官不同,
他是先接受“西學”才來辦“洋務”。親歷歐洲時,注意考求西方社會風
俗、時事政治,從而懂得了“中國不能閉門而不納,束手而不問”的必然
之理,下決心去‘‘擴而充之,以通吾之所未通”。而不是把“洋務”作
為博取利祿的淵藪,是一個有思想的“洋務派”。在出任大清外交公使時
,與列強針鋒相對,為改變整箇中國屈辱的外交歷史局面立下了不朽的功
績。清政府對曾紀澤外交上的成功“深為嘉許”,讚揚他“握要力爭,顧
全大局,深為不負委任”。
曾紀澤逝世時,朝廷表現冷漠,而世界各國輿論反應卻很強烈,認為
曾紀澤之喪是中國乃至世界外交界的一大損失。果然如此,沒有曾紀澤的
中國,從此全面進入了磕頭外交的時代。正如錘叔河先生所說:“在清季
外交史上,曾紀澤可以說是沒有給中國帶來更多的失敗和屈辱的少有代表
。”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愛國外交家,理應研究與弘揚。
中國近代外交史是歷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而外交人物的研究尤為滯
後。大清公使《曾紀澤年譜》應為基礎性有分量的拓荒之作。宣傳曾紀澤
的不凡業績和愛國獻身精神,給予後人特別是外交人士以啟迪和借鑑,繼
承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不惜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發揚強烈的愛國意
識和趕超進取意識。宣傳曾紀澤值得今人仿效的品行修養典範,進而潤化
當今社會。
《曾紀澤年譜》的問世會對曾紀澤的研究起到推動作用。本書雖未打
破單記行事的體裁,但在涉及曾紀澤家族人物時稍作拓展,可算是一種論
世知人的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線索,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主要輯錄
曾紀澤外交公使史跡,注意其有意識的行動、重要的著述、可顯真性的小
事、被人輕視的軼事、理論文章的著書年月、與時人時風時事的接觸以及
與其極有關係的人的簡要生平等。本年譜依據大量史料,進行細密考證,
多略不詳,旁及各家著述,有考證兼注釋研究,博採要刪,纂輯而成,力
求全面清晰地反映事主特定時期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彰顯曾
紀澤之真才能、真價值和他在學術史中的真地位。
綜上所述,曾紀澤曾經輝煌的外交經歷已成往事,但卻給世人留下了
一筆精神財富。盤點、介紹、評估這筆財富,使其惠及當世並啟迪後人,
是我們這一代學人不容推卸的使命。本書是主要依據《曾惠敏公全集》及
對其他輔助材料的蒐集所撰寫的一點文字資料,但願這種努力能為後來研
究曾紀澤乃至清末歷史的人們提供一點參考。同時,也為中國古籍文化的
開墾貢獻微薄之力。
作者
2010年6月於沈師大公寓

文摘

曾紀澤小傳
曾紀澤(1839—1890),清末外交家,經世派學者。湖南湘鄉(今屬雙峰
)人,字劫剛。曾國藩長子。他工詩文,兼通國小。工書法篆刻,擅山水,
尤精繪獅子,有《歸朴齋集》。在他降臨人世時,其父曾國藩即赴京城做
官。後來曾國藩拜相封侯,九叔父曾國荃也官至兩江總督,可以說他出生
在一個完全的官宦世家。然而,他並未沾染世家子弟的習氣,學識人品俱
佳,這與其父曾國藩對他從小就進行嚴格的家教有關。
曾國藩出身於世代為農的下層農民家庭。他雖權綰四省,位列三公,
拜相封侯,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基,深知名譽、地位、家業的來之不易
,特別希望自己的兒孫顯赫萬世,永不衰敗。於是,曾國藩費盡心機,從
封建傳統文化中尋找根據,獨創一套治家理論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從曾國
藩家書、日記中處處可以看到,他身體力行,言傳身教,諄諄誘導曾紀澤
等兒女刻苦讀書,好好做人,不求做官發財,不以優越地位自居,重在真
才實學,自立自強。
曾紀澤從幼時起就受到父親曾國藩在讀書方面的反覆訓導和嚴格要求
,使他懂得了為什麼要讀書和怎樣讀書等問題。曾國藩教導兒子,讀書的
好處很多,除了生存所需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人
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然而,要改變氣
質,就必須“先立堅卓之志”。他再三囑咐曾紀澤,應當珍惜這優越的家
庭環境和條件,趁年輕的時候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
曾紀澤受到父親曾國藩細緻而又親切的訓導,掌握了讀書的方式和方
法。諸如怎樣讀經典書籍,怎樣讀制藝文字,都有區別對待。他牢記父親
概括的讀書方法:“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在看、讀方面,按照父親列出的“必讀書目”和“參考書目”,精讀與粗
讀並進;在寫、作方面,寫字“切不可間斷一日”。各種體例的文章與詩
詞“數者不可不一一講求,一一試為之”。曾紀澤在父親的循循誘導之下
,異常刻苦認真,打下了牢固的國學基礎。自20歲起,又開始涉獵西學中
的科學技術知識,愛好極為廣泛,經學、樂律、天文、地理、數學、物理
、英語無不兼顧。他深刻地認識到,外語是學習先進知識與技術,接觸世
界的必備工具。因此,他靠自學掌握了英語,能用英語交談、寫作。這在
當時,保守氣氛濃厚、士大夫鄙夷西學的文化環境下,是很不容易的,為
他兼做三國外交公使、辦理洋務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曾紀澤在父親曾國藩的教誨下,懂得了做人的準則。曾國藩在家書中
對子孫寄予的最大希望是:“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
為讀書明理之君子。”所謂君子,就是“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
,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他告誡曾紀澤:“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
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是“人德之基”。從小時候起就應當養成不貪圖奢華
,不習於懶惰,這對於官宦人家的子弟來說尤其重要。在曾國藩悉心家教
之下,曾紀澤為人厚重,處事精明果斷,而且學識淵博,貫通中西,是一
位難得的人才,受到時人的稱讚和朝廷的重用。
同治九年(1870)春,曾紀澤蔭生測試及格,由吏部官員帶領引見後,
奉旨升戶部員外郎(相當於今天的副司長),經過抽籤分到戶部陝西司做官
。光緒三年(1877),以承襲毅勇侯爵入京,與在華西方傳教士和外交官艾
約瑟丁韙良、梅輝立、璧利南、德微理亞等交遊,進一步了解外國情況
。光緒四年(1878),出任駐英、法公使,補太常寺少卿,次年轉大理寺少
卿。在出使任內,深入了解各國歷史、國情,研究國際公法,考察西歐諸
國工、商業及社會情況。在英辦理訂造船炮事宜。又將中國使館館址由租
賃改為自建,親自負責圖書、器物購置,務使使館規模不失大國風度,也
不流於奢靡。駐外節約公費,摒棄貪劣,倡導廉潔之風,為外人所敬重。
光緒五年(1879),巴西通過其駐英公使與曾紀澤聯繫,謀求與中國建交、
通商,並招募華工墾荒。曾紀澤審時度勢,建議清廷予以同意;唯對招募
華工一事,因美洲各國虐待“苦力”,請予以拒絕。他開啟了中巴建交的
先聲。
曾紀澤雖然受過傳統的封建教育,但他不同於當時一般士大夫固守傳
統觀點。他能注意觀察社會,正視中國積弱致貧、深受列強侵略之害的現
實,指出這種後果的產生,主要是由於當政者不了解西方實情所致。當他
出使英法期間,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到西方社會實情,尤其是當他實地領略
歐美諸國科學技術之後更是讚不絕口,對其“富強之有本,艷羨之極”。
在此認識基礎上,曾紀澤極力主張吸取西方有用的東西,提出如再“閉關
自守”,盲目自大,將對中國的發展後患無窮。反之,有些人盲目崇拜西
方,對洋人一味遷就,原因就在於他們並不真正了解西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