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神奇的識人法》以獨特的視角,向廣大讀者展示曾國藩的人生謀略,以及他對世態人情的看法。特別是曾國藩的讀心識人用人心得,對於今天來說仍然具有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頗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他潛心研究學問,留下過許多值得後人汲取的養分,他面對現實,奏陳時弊,成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國藩的確做出了令世人稱道的業績。正是曾國藩在歷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後人對他產生了濃厚興趣。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他是識人用人的高手。
基本介紹
- 書名:曾國藩:神奇的識人法
- 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
- 頁數:243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圖恆業
- 作者:張超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2196358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觀察人的神骨,洞悉其人的品性
察人是正直還是奸邪重點在於眼睛
內觀精神,外察情態
觀“九骨”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才幹和命運
從“骨色”察人之優劣,從“骨質”看人之貴賤
第二篇剛柔鑒人心:看處事辨剛柔,由方圓辨心性
由剛柔看人的心性本質
利用五行識人
剛柔相濟的人往往才有非凡成就
第三篇容貌鑒人心:觀相貌鑒其心,以姿容品其性
察容貌,鑒其心、品其性
鑑別人才從容貌入手有講究
相貌好壞,是辨別人精神氣質關鍵之所在
通過五官了解一個人的素質情況
第四篇情態鑒人心:由交往看品性,以情態察性情
情態語言信息可以傳達出人的真性情和本質
從情態細處論人才
察人要恆態、時態相結合
第五篇鬚眉鑒人心:觀鬚眉之玄妙,玄妙間辨人心
心中懷有“鬚眉精神”是最重要的
識人一定要了解眉毛中的秘密
透過鬍鬚與眉毛之間玄妙的關係辨別人才
第六篇聲音鑒人心:聽聲可知其心,辨音可知其能
由聲音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心性品德
“聲”與“音”是有區別的,要細加分辨
由音可察知人的心性和能力
第七篇氣色鑒人心:察氣可知其志,觀色可知其人
面部氣色顯其命運
察人要“精神”和“氣色”兼顧
人之好壞,氣色說話
視色察情,盡覽其質
序言
那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辨人、識人、鑒人呢?這一點我們應該向晚清名臣曾國藩學習,在他的著作《冰鑒》中學習一些觀人、識人的方法,借鑑一些鑒人、用人的經驗。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一下對於識人、辨人有獨到見解的曾國藩。他是晚清時候的重臣,作為晚清由文人而封武將的第一人,曾國藩以一介儒生,由科舉入仕途,忠心為朝廷,成為大清朝的一根支柱。當時的清政府可謂內憂外患,曾國藩等人力挽狂瀾,其文治武功都堪稱震古爍今,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
曾國藩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成功,在經濟、文學、處世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和貢獻。他主張發展洋務運動,以自強來救國;他專注理學,有“德比諸葛,功過蕭、曹,文章無愧於韓、歐”、“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清朝皇帝對曾國藩非常信賴,把他視為可以依靠的股肱之臣,對他進行了各種賞賜、加封:如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死後還被皇帝諡號“文正”,這已是對文官的最高評價了。
曾國藩的一生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么巨大的成就,除了他超凡的政治、軍事智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知人善任。因為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只有善於利用各方面的人才,才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正是因為他重視人才,善於觀人,敢於用賢,在晚清那樣一個信仰崩潰、價值觀趨向多元化的時代,曾國藩幾乎攬盡天下英才,其中有眾多留名青史者:晚清第一大臣李鴻章、晚清軍機重臣左宗棠、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兵部尚書彭玉麟、安徽巡撫江忠源……曾國藩所帶的湘軍將領中,更有好幾十人後來都成為清朝各地的封疆大吏。這些俊彥才傑,不僅幫助曾國藩成就一番偉業,而且各有建樹,名垂史冊。可見,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智慧和藝術已不是一般的高超了。
就連他的最大對手,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被擒後也不無感慨地稱讚曾國藩:“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問可尋。”曾國藩認為“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國家大計,首重留心人才”。他有一句座右銘: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為第一要義。在人才問題上,他十分注意網羅和培植各類人才,其幕府享有“神州第一幕府”的稱號。到過太平天國的容閎在描繪湘軍大營人才盛況時說:“候補之官員,懷才之士子,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專門家無不畢集,幾乎舉全國人才之精華.匯集於此。”
怎樣才能做到善於用人?首先就要學會識人,然後是鑒人。曾國藩以他豐富的閱歷、廣博的見識著成《冰鑒》一書,本書總結了曾國藩自身識人、用人的心得。這些技巧,即便是在今天,也極具借鑑意義。當我們掌握了這些“看相”之術,在今後的交友、求學、求職、識人用人等方面都會受益匪淺。當然這裡所說的“看相”與平常所說的“相面”不同,只是告訴人們如何通過外貌、情態、言行、聲音等判斷一個人,教我們做到明察秋毫,知人知面又知心。
本書以《冰鑒》一書的內容為基礎,全面解讀曾國藩的用人之道,為廣大讀者提供識人、鑒人、用人的參考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