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方村(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曼方村)

曼方村(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曼方村)

該村隸屬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地處鄉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5.00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23公里。東鄰曼邁村委會,南連勐宋鄉曼金村委會,北接勐海鄉曼尾村委會,西連勐宋鄉蚌龍村委會。截至2008年底,轄曼方大、曼方小、班平、丁香、曼列大等13個村民小組。

全村國土面積37.79平方公里,海拔1,273.00米,年平均氣溫17.00 ℃,年降水量1,400.00毫米。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電視,無路燈。全村有684戶通自來水,有684戶通電,有2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7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51%、99.4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8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74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98.68%)。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00公里。截止2008年底,全村共擁有汽車13輛,農用運輸車13輛,拖拉機515輛,機車75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26.00畝,有效灌溉率為72.7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24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5畝。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57畝(其中:田3,216.00 畝,地941 畝),人均耕地1.21畝,主要種植糧食、茶葉甘蔗作物;擁有林地40,357.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2畝;水面面積55.50畝,其中養殖面積9.00畝;荒山荒地11768.5畝,其他面積34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曼方村
  • 地理位置:鄉南邊
  • 面積:37.79平方公里
  • 海拔:1,273.00米
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基礎設施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60戶;全村有1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專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9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還有21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2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83萬元,占總收入的51.9%;畜牧業收入246萬元,占總收入的21.9%(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767頭,肉牛369頭,雞、鴨、鵝2550隻);漁業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0.71%;林業收入65萬元,占總收入的5.79%;第二、三產業收入121萬元,占總收入的10.77%;工資性收入18.1萬元,占總收入的1.61%。農民人均純收入2304元,農民收入以糧、糖、茶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人(占勞動力的0.88%),在省內務工10人,到省外務工4人。
茶地茶地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684戶,鄉村人口3490人,其中男性1739人,女性1751人。其中農業人口3485人,勞動力2293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傣族哈尼族混居地),其中傣族3200人,哈尼族290人。
衛生室外觀衛生室外觀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11人,參合率92%;享受低保51人,五保戶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3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8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211戶,占農戶總數的30.89%。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937.00平方米,擁有教師18人,在校學生509人,距離鄉中學6.0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09人,其中小學生332人,中學生177人,中小學生入學率達98%。
班平水庫班平水庫

村務公開

曼方村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5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7106.6畝, 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2008年末集體總收入15萬元,有固定資產129.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黑板報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規民約、政策法規、惠農資金補貼、村財務收支情況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2 人,少數民族黨員32人,其中男黨員27人、女黨員5人,村幹部3人,村民小組幹部26人。
村委會由支書兼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3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1人。

人文地理

曼方村委會有曼方大、曼方小、東良大、曼勐大、班平、丁香等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85戶,鄉村人口有3596人,其中男性1757人、女性1839人;傣族3273人、哈尼族307人,主要以傣族為主。
曼方村(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曼方村)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通常人們把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稱為漢傣,訛傳為“旱傣”,保持民族特點較多的傣族稱為“水傣”。
服飾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歲時,即請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種動物、花卉、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傣族的宗教信仰,與其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係。過去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餘。農村中佛寺很多,其組織系統與封建統治機構的組織系統密切配合。未成年男子幾乎都要過一段僧侶生活,識字念經,然後還俗回家,有的修身為僧。佛教對傣族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都具有明顯影響。
緬寺緬寺
傣族人民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關門節約當夏曆六月中旬,開門節約當九月中旬。從關門節這天到開門節的三個月內,為一年中宗教活動如禮佛、聽佛爺講經等最多的時期,老年人更為頻繁。開門節後,才恢復節日前的正常生活。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約當夏曆清明後10日,屆時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活動,為每年最盛大節日。
婚俗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新農村建設

曼方村委會的曼勐大村民小組列為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在縣、鄉黨委政府、縣農委辦及有關單位部門的領導支持下,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方針,按照綜合治理,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逐步到位。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全村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新農村建設效果十分明顯。
涼亭涼亭
一、生產發展穩步增強,民眾生活顯著提高
在積極鞏固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5%,高於全鄉平均水平。
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整潔美觀
在新農村建設中,我村積極開展村容村貌整治,著力改變髒、亂、差等現象,在村生道路硬化工程的基礎上,配備了1副標準籃球架,為村民提供了休閒娛樂場地,村內環境大為改觀,農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變化。
三、廣泛發動民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一年來,我村民眾自籌資金共49350元,戶均881元;投工獻料折資277710元,全村民眾以“舍小家,顧大家”的團隊精神精神,為我村的新農村建設作出了不遺餘力的貢獻。
四、完善村規民約,建立新農村建設長效機制
首先,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建立了“村民提議一村班子商議一村民代表決定”的民主決策機。 然後,村小組在曼方村黨支部組織下通過村民一事一議,成立了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組長、村民小組長擔任副組長、小組會計及黨小組長擔任成員的曼么大村新農村建設民眾理事會,共同監督新農村建設資金的規範使用。
今後我村將會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民眾能夠科學、正確的認識新農村建設;同時結合我村的實際情況,找準工作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多研究些點子,多出些思路,採取多種形式,結合實際,逐年完成規劃項目,最終實現把我村建設成小康村、文明村、生態村、和諧村的目標要求。

發展重點

曼方村委會在今後的發展中,重點加強新農村建設,建設各個自然村的衛生路、進村道路及村內的基礎設施。向上級有關部門積極爭取,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積極引導農民發展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使農民的生產生活得到較大改善,逐步走向小康。
甘蔗產業甘蔗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