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普爾邦(曼尼普爾)

曼尼普爾邦

曼尼普爾一般指本詞條

曼尼普爾邦(Manipur)是印度東北的一個邦。該邦過去曾經是阿薩姆邦的一部分,成立於1972年,東以緬甸為界,西與阿薩姆邦相連,南以米佐拉姆邦毗連,北同那加蘭邦接壤。

曼尼普爾語中,該邦名稱(mnipur),意為“珍珠城”。尼赫魯稱其為印之珍寶。1947年8月11日,曼尼普爾從英國占領下獨立,1949年9月21日,曼尼普爾國王巴格亞昌德拉被迫將曼尼普爾併入印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曼尼普爾邦
  • 外文名稱:Manipur
  • 行政區類別:邦
  • 所屬地區印度
  • 下轄地區:9個縣、38個發展區、51個鎮和3582個村(2015年)
  • 地理位置印度東北
  • 面積:2.2萬多平方公里
  • 人口:239萬人(2001年)
  • 方言:曼尼普爾語
  • 氣候條件:熱帶季風氣候
歷史沿革,名稱來歷,建制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農業,工業,毒品,旅遊業,民族文化,信仰,語言,民族舞蹈,對外關係,與印度的關係,分離組織,

歷史沿革

名稱來歷

關於“曼尼普爾”名稱的來歷,當地流傳一個傳說:一天,蛇來這裡觀看濕婆和巴爾沃迪跳舞,蛇口中吐出很多“珍珠”,使整個地區耀眼輝煌。“曼尼”(珍珠)便由此而來(普爾是城市的意思)。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及《往世書》均有記載。

建制沿革

曼尼普爾曾是兩千多年的獨立城邦,曾建立曼尼普爾王國。
1826年,英緬戰爭結束時,曼尼普爾成為英國殖民地。
1947年8月11日,曼尼普爾宣布獨立,建立曼尼普爾王國,制定具有君主立憲性質的憲法,建立以摩訶羅闍為最高行政長官的政府,簽署了自願加入印度的《合併協定》和《中止協定》。
1949年9月21日,曼尼普爾國王巴格亞昌德拉受邀至西隆,在非正常情況下簽署協定將曼尼普爾併入印度聯邦,由原王邦王國在殖民時期由英屬印度派專員統轄。10月,印度政府解散原曼尼普爾制憲會議,改制為印度中央直轄區。
1950年,印度憲法生效時,曼尼普爾被劃歸為C類邦,由中央政府派首席專員或代理邦長進行管理。
1956年,邦級區劃重組,曼尼普爾成為中央直轄區之一。
1972年2月21日,曼尼普爾單獨建邦,隨後舉行邦立法會議大選。成立了六個自治區委員會,分別為:昌德爾自治區委員會、楚拉昌普自治區委員會、位於坎格加爾的薩達山區自治區委員會、位於色那帕提的曼尼普爾北部自治區委員會、達龍自治委員會、烏克如自治區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曼尼普爾邦所在的東北部地區與印度次大陸主體僅有一個細長的西里古里走廊相連,最窄處只有20公里,曼尼普爾邦位於印度東北部,南鄰米佐拉姆,東接緬甸,西連阿薩姆邦,面積2.2萬多平方公里。
曼尼普爾邦曼尼普爾邦

地貌

曼尼普爾邦90%地區為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區,首府英帕爾位於中央橄欖型山谷地帶,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曼邦90%地區為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區。周圍為海拔900—2100米的丘陵和山地,中部為英帕爾河谷平原,曼尼普爾河流貫中部。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山區多林木,竹子分布普遍。有鐵、銅和岩鹽礦。河谷平原為集約農業,山區耕作極粗放。
洛塔克湖洛塔克湖
至2012年,曼尼普爾邦的公路密度為每100平方公里26.33公里。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曼尼普爾邦下轄9個縣、38個發展區、51個鎮和3582個村。
下轄縣
西因帕爾
塞納帕蒂
東因帕爾
托巴爾
朱拉昌德普爾
濕奴普爾
烏克魯爾
昌德爾
塔口隆
資料來源:

人口民族

人口

曼尼普爾邦人口有183萬(1991年)。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曼尼普爾邦數量為239萬人,占印度人口的第24位。
2011年人口統計
人口(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識字率
2855794
128
76.96
資料來源:

民族

曼尼普爾邦主體民族為梅泰人居住在因帕爾平原,是歷史上曼尼普爾地區的統治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梅泰人又被稱為梅泰潘高人或簡稱潘高人,梅泰人根據宗教信仰不同,可劃分為非穆斯林梅泰人(梅泰人)和穆斯林梅泰人(潘高人)兩大部分。
非穆斯林梅泰人主要是印度教教徒,占全邦總人口的60%左右,潘高人占7%~8%。曼尼普爾邦有29個部落, 可以劃分為那加部落(Naga)、庫基部落(Kuki)、米佐部落(M izo)和其他部落。那加部落和庫基部落占部落民的絕大多數。曼尼普爾邦的部落民居住在山區地帶,屬蒙古人種。
依據1971、1981、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曼尼普爾邦的部落民分別占全邦人口的31.118%、27.130%和 34.141%。
對於曼尼普爾邦的族群劃分,比較典型的有兩種方式:根據曼尼普爾邦官方網站, 曼尼普爾邦的人口可以分為四大群體,即梅泰人、那加人、庫基人和潘高人;前曼尼普爾邦邦長納揚則將曼尼普爾邦的居民劃分為梅泰人、那加人部落民、非那加部落民和潘高人四大類。

經濟

綜述

2011/12年度,印度曼尼普爾邦邦內生產總值和年增長率分別是911.5億盧比,增長10.78%。
2006/07年度,印度曼尼普爾邦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是農業占24.66%,工業占39.00%,服務業占36.34%。
邦內產值(億盧比)淨人均邦內生產總值(盧比)
2004/05 年度
2010/11年度
2004/05年度
2010/11 年度
513. 3(460. 3)
718. 4(645. 8)
18640
23298
資料來源:

農業

曼尼普爾邦周圍為海拔900—2100米的丘陵和山地,中部為英帕爾河谷平原,曼尼普爾河流貫中部。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山區多林木,竹子分布普遍。有鐵、銅和岩鹽礦。河谷平原為集約農業,山區耕作極粗放。農產品以水稻為主,次為小麥、芥子、豆類。工業有手工棉紡織、手工藝品以及磚瓦、肥皂、針織等小型工廠。交通不便,靠公路與阿薩姆邦相來往。
該邦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和玉米等。當地至今還有伐木造田的作法,實行輪作,現已有固定耕種。該邦60%以上地區為森林地帶,木質優良,宜作建築材料。竹林也很多。當地人善做手工藝品,主要工業是手工紡織業和家庭手工業,也有一些輕工業和食品工業。
該地是希洛伊(shiroy)的天堂之花——百合花的故鄉,該地區主要的農作物收成是水稻,在山脈的丘陵地帶則種植著玉米。

工業

手工織品是曼尼普爾邦最大的工業,有一家電視組裝廠和一家腳踏車組裝廠。

毒品

曼尼普爾邦東臨緬甸,是印度和緬甸的主要通路,前當地國王(maharaja)曾在此徵收關費,所以曼尼普爾比印度東北的其他地區富有,因此維持了幾百年的獨立。
曼尼普爾邦同時也是印度緬甸之間的毒品貿易的樞紐,當地的毒品交易非常普遍,致使吸毒和愛滋病蔓延的情況及其嚴重。曼尼普爾邦的人口僅占印度總人口的0.23%,但其愛滋病感染人數卻占到全印的8%,愛滋病感染者占全邦總人口的比例高達1.25%,是印度愛滋病感染者最為集中的地區。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 2002年的年度報告表明,曼尼普爾邦大約75%的愛滋病感染者是注射吸毒者。

旅遊業

曼尼普爾邦旅遊點有十五世紀時建造的毗濕奴普爾(Bishnupur)寺廟、洛克塔克(Loktak)湖——東印度最大的淡水湖、Keibul Lamjao-世界上唯一的漂浮國家公園

民族文化

信仰

曼尼普爾傳統價值觀為尊老愛幼,重視家庭。當地人崇拜龍(Pakhangba),起源於當地的神話故事,是曼尼普爾邦人心目中的宇宙創造者 GuruSidaba 的小兒子和繼承者。“桑加伊節”的背景就是兩條騰飛的龍,Kangla古王宮作為王室權利象徵有龍圖騰。曼尼普爾民間有著對的崇拜。在十八世紀,當時的國王因為個人偏好強迫曼尼普爾人皈依印度教,遇到強大的阻力,印度教未成為曼尼普爾的民間信仰,對龍的崇拜依然在曼尼普爾保存下來。
2011年宗教信仰統計
印度教
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
41.39
8.4
41.29
0.05
0.25
資料來源:

語言

曼尼普爾語(Meiteilon-英文:Meitei,又稱Meithei、Meetei或 Manipuri)是印度曼尼普爾邦的官方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與印地語文字發音均不相同。曼尼普爾語有獨特的文字——曼尼普爾文(Meitei Mayek),運用該種文字書寫的最古老的文獻溯源於13世紀。曼尼普爾語屬漢藏語系,與印地語文字發音均不相同。
(曼尼普爾傳統婚禮)(曼尼普爾傳統婚禮)
曼尼普爾共有29種方言,其中5種為學校教學使用語言:唐庫爾語、赫瑪爾語、帕特語、盧舍依語、塔多語。

民族舞蹈

《拉斯里拉》(Ras Leela) 是發源於曼尼普爾的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展現的是黑天神克里希納與凡間牧羊女在月圓之夜翩翩起舞的場景。相傳這種舞蹈形式公元2世紀開始發展,15世紀日趨成熟,至今在曼尼普爾都廣受歡迎,當地人喜愛的竹笛武術傳統樂器、文化等也頗具中國風。較印度其他地方,這裡飲食習慣更似中國,以米飯為主食,喜清淡、好蒸煮,不像印餐多香料、偏辛辣。竹筍鹹菜醃魚等就與雲南地區口味相似。每逢重大節日均要演出,成為當地最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拉斯里拉拉斯里拉

對外關係

與印度的關係

  • 分離運動
該邦自印度獨立以來,民族分離運動、反政府武裝活動持續不斷,至今未絕,是印度最動盪不安、各種暴力活動和恐怖活動最多的地區之一。
1964年11月,辛格建立聯合民族解放陣線,宣告以獨立和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為其政治目標。
1968年12月,從該陣線分離出的以庫馬爾為首的集團在原東巴基斯坦邊境城鎮錫爾赫特建立曼尼普爾革命政府。印度政府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加緊了對曼尼普爾反政府武裝的軍事打擊,梅泰人分離運動一度低落。與此同時,印度政府發起政治攻勢。
1977年,圖拉昌德拉領導建立了曼尼普爾人民革命黨;同時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被印度拘捕的比塞斯瓦爾 ·辛格獲釋後 ,多方尋求援助,於1978年9月組建人民解放軍;1980年曼尼普爾共產黨建立。隨即印度政府宣布英帕爾谷地為騷亂地區,實施《武裝力量特別權力法案》,加強軍事打擊,致使曼尼普爾人民革命黨和曼尼普爾共產黨損失慘重。人民解放軍後進行調整和重組,1989年4月建立革命人民陣線,以人民解放軍作為其軍事組織;後又建立革命聯合陣線,曼尼普爾人民革命黨、曼尼普爾共產黨等反政府組織建立了統一戰線。隨後革命人民陣線在孟加拉國成立流亡政府,在孟加拉國和緬甸設立軍事營地,將領導核心的活動轉移到國外。
據印度反恐組織公布的數據,因為叛亂等暴力活動,僅1992~2013年,曼尼普爾邦死亡的人數為5895人。
  • 民族衝突
梅泰人-那加人矛盾
梅泰人與那加人的矛盾集中表現為政治訴求的差異。梅泰人在歷史上是曼尼普爾地區的統治者,在印巴分治時主張獨立建國。那加人主張將所有那加人居住的地區合併起來,實現那加人的統一和自治。
那加人-庫基人矛盾
那加人與庫基人的矛盾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原因。經濟方面主要體現為對邊貿集鎮摩瑞的控制權的爭奪。1992年,那加武裝分子決定向庫基人徵收房屋稅和村落稅,那加人的徵稅行為受到了庫基人的抵制,庫基人成立了庫基民族陣線 (KNF)及其武裝分支庫基民族軍(KNA)來抵制那加民族主義組織控制摩瑞和鎮,雙方的衝突由此爆發。
據統計,1992~1997年間,那加人與庫基人的衝突共造成681人喪生,其中那加人208人、庫基人473人; 407人受傷,其中那加人197人、庫基人210人;共焚毀房舍5485座,其中那加人2576座、庫基人2909座。
庫基人-泰米爾人矛盾
庫基人與泰米爾人矛盾是那加人與庫基人衝突的連鎖反應。
梅泰人-潘高人矛盾
梅泰人與潘高人矛盾主要體現在宗教層面。在因帕爾平原共居的梅泰人和潘高人長期以來和睦相處,彼此之間很少存在矛盾,但是由於宗教差異,雙方之間偶有衝突。1993年5月,梅泰民族復興組織打算在里隆村修建一座印度教廟宇,當地的潘高人認為這是他們的墓葬用地,雙方之間的衝突導致97人喪生。
平原居民- 山區部落民矛盾
平原居民(梅泰人、潘高人)和山區部落民的矛盾集中體現在對土地、教育和就業等公共資源的爭奪方面,部落民的特殊優遇引起了平原居民的普遍抗議。

分離組織

1958年,鑒於東北部的動盪局勢,印度國會通過了《武裝部隊特殊權力法案(1958)6》,這一法案授權軍隊介入曼尼普爾當地治安以維護社會穩定。印度政府多次組織軍事力量圍剿曼尼普爾邦的地下武裝分子, 如2004年的全面清剿行動、2005年的龍捲風行動。時至今日,印度政府仍然對曼尼普爾邦保持著軍事高壓態勢。相對於曼尼普爾邦的人口數量而言,當地安全力量(包括正規軍、準軍事部隊和警察)規模龐大,與當地居民的比例達1:20,遠高於全印1:433的水平。
民族聯合解放陣線(UNLF,United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成立於1964年11月24日。是梅泰人最早成立的武裝分離主義組織。它的鬥爭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的曼尼普爾社會主義國家。印度官方稱該組織的成員不到 2000人,非官方說法則認為該組織有大約3000至3500名成員。其武裝分支曼尼普爾人民軍在地區軍事指揮官的領導下活動。目前其成員主要在曼尼普爾邦的南部山區接受訓練。從1996年開始,民族聯合解放陣線竭力吸引國際社會關注其所從事的民族解放事業,並曾出席聯合國的受忽視民族論壇和聯合國人權大會。
曼尼普爾人民解放軍( PLA,People's Liberation Army)領導人比舍斯瓦爾原是1968年12月成立的曼尼普爾分離主義組織曼尼普爾革命政府的領導人之一。1978年,比舍斯瓦爾建立起了一支自稱信仰毛澤東思想的武裝組織曼尼普爾人民解放軍,其奮鬥目標是在曼尼普爾建立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目前曼尼普爾人民解放軍的多數成員已經放下武器向政府投誠,接受了政府的大赦政策並被安排進東北部一些效益較好的企業工作。
那加民族社會主義委員會,1997年,印度政府與那加民族社會主義委員會伊薩克穆瓦哈派系實現了停火, 雙方同意在停火期間尋求和平解決問題的途徑。
庫基民族軍。
庫基民族組織於1992年成立,該組織主席兼庫基國民軍(KNA)最高司令漢格倫為緬甸人。
庫基民族陣線。
曼尼普爾獨立人民革命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