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灸經

《曹氏灸經》是繼先秦《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之後的又一部灸法專著,總結了先秦至三國期間灸療實踐中的豐富經驗,填補了先秦至三國期間灸法學專著的空白,同時也為兩晉、南北朝時期灸法學的興盛起了良好的先導作用。\n曹氏灸法所提倡的一個新特點是:施灸壯數要按疾病的種類與輕重程度而定,不能限定一個固定的數量,多的壯數達五十至百壯以上,少的僅有幾壯。或許是在《曹氏灸經》的啟發下,後世出現了葛洪、鮑姑、陳延之、僧深師等一批竭力倡導灸法的醫家。並且,直到唐代王燾所提出的“棄針重灸”的觀點,也是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氏灸經》的影響,當然,這應當與兩晉、南北朝時期灸療醫家輩出有直接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氏灸經》
  • 作者:曹翕
作者生平,著作,學術成就,

作者生平

曹翕,三國時期魏國人,曹操的孫子,擅長灸法,著作有《曹氏灸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江南通志》均有書名的記載;曹翕還著有《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曹翕,三國時期魏國人,曹操的兒子,擅長灸法,著作有《曹氏灸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江南通志》均有書名的記載;曹翕還著有《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其中《曹氏灸經》和《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這兩部醫籍都是闡述針灸學內容的,可惜都已經亡佚。

著作

《曹氏灸經》是繼先秦《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之後的又一灸法專著。它較《足臂十一脈灸經》等書所載灸法孔穴多,並具體記載了灸法禁忌與禁灸的原因。顯示了秦漢三國以來灸法的進步,促進了灸法的發展。它的部分佚文保存在晉陳延之《小品方》、隋·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及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等書籍中。另撰《解寒食散方》,也已佚。

學術成就

曹翕對灸法有較為深刻的研究,所著成的《曹氏灸經》是繼先秦《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之後的又一部灸法專著,總結了先秦至三國期間灸療實踐中的豐富經驗,填補了先秦至三國期間灸法學專著的空白,同時也為兩晉、南北朝時期灸法學的興盛起了良好的先導作用。
較之《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曹氏灸經》在治療部位上較前者明確,治療病種上也較前者增多,特別是對於穴名及灸量的記載,更是前者所沒有的。《曹氏灸經》的部分內容被保留在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晉·陳延之的《小品方》、隋·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和唐·孫思邈《千金要方》等醫著中。參照這些文獻中所輯錄的內容,可以看到《曹氏灸經》不僅對疾病的治療有極為詳盡的闡述,而且對灸穴的名稱、定位、施灸壯數等都有完整的敘述。另外,對於灸法的禁忌、禁灸的原因等都作了明確的記載。
曹氏灸法所提倡的一個新特點是:施灸壯數要按疾病的種類與輕重程度而定,不能限定一個固定的數量,多的壯數達五十至百壯以上,少的僅有幾壯。或許是在《曹氏灸經》的啟發下,後世出現了葛洪、鮑姑、陳延之、僧深師等一批竭力倡導灸法的醫家。並且,直到唐代王燾所提出的“棄針重灸”的觀點,也是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氏灸經》的影響,當然,這應當與兩晉、南北朝時期灸療醫家輩出有直接的關係。
可見,《曹氏灸經》在當時流傳很廣泛,促進了灸法的發展,對兩晉、南北朝以致唐朝的灸法盛行起到了推動作用。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