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夜誦

書院夜誦,莒州八景之一。

春秋末期,孔子的得意門徒曾子和子夏曾在莒國為官.他們在莒國子城南垣之畔設立書院,歷經滄桑,遺址尚存。後人出於對這個最高學府的尊崇與懷念,相傳每當晨風夜露之際,猶聞有朗朗讀書之聲從書院方向隱隱傳來,於是便立石以志,名日“書院夜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書院夜誦
  • 地理位置:山東莒縣
簡介,“書院夜誦”傳薪火,

簡介

書院夜誦景觀在莒城南部,城陽中學東北方。
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曾子、子夏在莒為官,政績卓著,在莒城南部設立書院,廣招學士,並親自登堂授課。當時的這一莒國最高學府“槐蔭蔽空,芸窗秋爽”,書院規模宏大,環境幽雅,為莒國強盛、民風淳化打下了良好基礎。淪海桑田,世事變遷,書院早已不復存在,但人們懷想當年勝景,常有文人學士來此弔古興思,不勝感慨。每逢晨風夜露之際,人們常聞琅琅誦讀之聲。
後人曾以詩讚云:
曾聞夜誦最堪奇,靈爽汪洋如在茲。
儼向西河敷教日,渾同東魯執經時。
千秋道脈傳薪火,竟夜書聲徹講幃。
幻景相承真異跡,斯文餘韻至今遺。

“書院夜誦”傳薪火

舊時,莒有八景,“書院夜誦”是其一,故邑志、族譜中多有詩文相傳。其中,最傳神的當屬明永樂十八年舉人、歷任監察御史、江西按察司僉事的邑人姚鵬《八景詩》之六《書院夜誦》:
曾聞夜誦最堪奇,靈爽洋洋如在茲。
儼向西河敷教日,渾同東魯執經時。
千秋道脈傳薪火,竟夜書聲徹講幃。
幻景相承真異跡,斯文餘韻至今遺。
【1】
莒之“書院”,地在莒城南關街南首路西,淵源很久,往上直溯至曾仕莒的孔門弟子曾參、卜商。
初識曾子,是在中學,當然是那兩句醍醐灌頂之語: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第八》
2005年6月24日,曾蔭權在北京宣誓就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溫家寶總理監誓。禮畢,溫總理在談話中即引此贈勉曾蔭權――曾參之後
曾參,字子輿,魯國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歲,與其父曾點同在孔門授業,性情魯純,以至孝聞名於世。
《孟子·離婁上》云:
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稱:
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漢書·藝文志》儒家類又著錄有《曾子》十八篇。《孟子·離婁》、《韓非子·外儲說上》、《呂氏春秋·孝行》等都記有曾參的言行事跡。
據《韓詩外傳》,曾參家中繩床瓦灶,一貧如洗,為生計至“莒”邑出仕,得“月粟三秉”。
《辭源》註:
 ④古量詞。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儀禮聘禮:“十斗曰斛,十六半曰藪,十藪曰秉。
“月粟三秉”,這在那時可不是個小數。據此,曾子應一舉解了養家餬口之憂,從而得以專心“為官一方”。曾參何時仕莒、留足多久,今已不可考,但政績卓著,聲留後世。如《孟子外書》載,曾參仕莒,莒地旇即大治。身為孔門弟子,興講堂、教六藝,“傳道、授業、解惑”應是其份內之事。
據《孟子外書·性善辨》載,後孟子出遊到莒地,莒地還有曾子講學的廳堂。孟子登上講堂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有兩三個男子跟著唱。莒地的老人說:“很長時間沒有聽到這樣的音樂了,是聖人一類的人啊!”
當然,也正是在其後,曾子方能深得諸侯推重――“齊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換句話說:莒,是曾參仕途的起點。
《論語》記孔子考評弟子之語甚多,而對曾參僅一“魯”字。孔子歿時,曾參僅27歲,卻篤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故其在乃師身後以承傳聖道自任,曾參之學無疑由其對孔子之教的體悟而來。至戰國,以繼承孔子自命的孟軻,苦於年事不相及而轉援曾參、子思以為中介,今存《孟子》七篇中九引曾子、六引子思,皆讚許推崇之辭。自此,“曾子得孔子正傳”之說為後儒、特別是程朱理學諸儒所公認。
故今“地球村”中,網上仍不時有人記起曾參,網民“達達”抒懷:
曾子曾說“吾日必三省”。而未來總是姍姍來遲,但我堅定的相信未來,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更有匿名之帖:
曾子說:吾日三省其身。我想我們應該 是“吾日三省自身”。這個季節里孕育一個美好的希望,把那個大希望分解成每天的小希望,去實現。所以有希望必將有動力,有動力必將有信心。做好每一天,離那個大希望則跨進了一步。當然還需要謙虛的自省。所以一日三省自身真的能幫助我們查找缺失,衡量自我。
【2】
卜子(前507年-前420年),名商,字子夏。依《史記》,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到孔門受業是在孔子自衛返魯之後,所以在孔門諸弟子中,其行輩較顏淵、仲由等為後。
司馬遷說:
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夕候師。
《史記索隱》按云:
子夏文學著於四科,序《詩》、傳《易》。又,孔子以《春秋》屬商。又傳《禮》,著在《禮志》。
《後漢書·徐防傳》曰:
《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
由此可知,子夏對儒家《六經》均有傳授,以傳學著稱,弟子門生亦多知名,“如田子方、段乾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論,為王者師。”
所以,子夏被兩漢經學家奉為經學鼻祖,不僅對荀子及其後的儒家經學一派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對法、墨、道家等其他戰國各家也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催生或助長作用,是為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做了開拓、奠基性貢獻的一代文宗師。
當然,這都是在卜商(子夏)仕莒之後。子夏仕莒,年僅20歲,起因亦是“家貧”。《荀子·大略》篇說:“子夏家貧,衣若懸(玄)鶉”,是以孔子舉薦“為莒父宰”。
《左氏續經》記:
正是乙丑……又子夏為莒父宰。
子夏在孔子弟子中位列十哲,以其人生歷練而感悟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十三》)。”而且,子夏對為政之道頗有心得,《論語·子張·十七》記: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夏仕莒,是在曾參之後。既然師出同門,故對曾子所立之講堂厚愛有加,並進而擴建,至今莒地仍有不少子夏之傳說。
民國版《重修莒志·古蹟》載:
卜子書院州南一百三十里書院村有古寺,傳卜子書院,有祠堂舊基,有曬書台,有文昌山。
清沂水人趙維新(字右文、章丘教諭)留詩《卜子曬書台》:
晨鐘已去恐荒唐,夜誦書聲入渺茫。
祠上有基芳草綠,台邊無字野花黃。
蟹穿石竇含秋水,鳥掛山頭曝夕陽。
殘碣斷碑何處是,空餘野老話文昌。
【3】
莒地何其幸也!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而其中被後世尊為“宗聖”的曾子仕莒開講堂,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再光大,莒地文風自此始矣。後人為紀念兩位先賢,曾在莒城西南隅設“二賢祠”供奉祭祀,並以“書院夜誦”入“莒八景”。
《八景記》:
槐蔭蔽空,芸窗秋爽,斗轉星移,咿唔聲朗者,則書院夜誦也。
清雍正朝,琴川(今江蘇省常熟縣別稱)人楊奠在《城陽八景》中起筆就是“書院夜誦”:
夜窗人讀罷,春滿屋樓東。
邑人張德溫(字和臣,清乾隆庚申科貢生)在《莒城懷古》更情有獨鐘:
憶昔都城百雉牆,今觀雲樹色蒼蒼。
西湖歌舞長流水,故國河山半夕陽。
宮殿有基青草合,寢園無跡白花芳。
惟余夜誦傳今古,莒父當年治具長。
邑人厲雲路《題夜誦舊跡》:
精舍橫經對短檠,芳蹤憑弔不勝情。
芸香無主秋空老,書帶留根春自生。
煙雨西湖山翠落,葭蘆南郭水波橫。
感人最是碑頭月,曾照當年呫嗶聲。
邑人朱鳳翱(1862-1937,字瑞岐,號飛舞)在《城陽八景》之四《書院夜誦》中:吟:
萬象空虛萬籟喑,書聲如石復如金。
良宵寂寂聽逾遠,古味醰醰思轉深。
月下遙憐琴劍趣,風中靜領聖賢心。
古壇舊業留餘韻,一片馨香暗度針。
曾參、卜商仕莒並設講堂後,莒地風水愈旺,在古莒地上先後出了3位狀元:
鄒惟新,元朝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鄉貢進士,登延佑乙卯科狀元,累仕至亞中大夫,同僉太常禮儀院事。
張行簡(?-1215年),字敬甫,莒州日照鎮人。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己亥科狀元,初入翰林,至太常、禮部、典貢舉終身。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號漪園,又號澹園。祖籍日照大花崖村,明萬曆十七年(公元前589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長子侍讀等職。
而自隋朝開科舉至清末廢止,歷朝共點狀元之數,據周臘先生在《歷代狀元知多少?》中考:
歷朝應有狀元約為886名;可考出姓名或姓的狀元:674人;其中,除其狀元身份與奪魁年份外,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傳記資料的:507人。
莒地文風之盛,由此可見。
需說明的是,在一些史料中常言及曾參、卜商仕莒並開設書院,這乃以訛傳訛,準確地說,“二賢”所設的是“官學”或“私學,而並非“書院”。因為作為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教育機構,書院萌於唐,盛於宋,延續於元,全面普及於明清。至清末,改制為新式學堂。
實際上,對莒民來說,“書院夜誦”只是一個念物,一種寄託。這正如清代莒人陳勖在南土城外立碑並親題“書院夜誦碑記”中所說:
果然有讀書聲嗎?是後人崇敬、懷念先賢,變無聲為有聲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