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書論
- 外文名:ㄕㄨ ㄌㄨㄣˋ
- 拼音:shū lùn
- 出處:《淮南子·要略》
詞語信息
詞語解釋
原文:
注釋:
⑵通人:謂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人。志士:有高尚志向和節操的人。
⑶存思:用心思索。李斯等論筆勢:相傳秦相李斯曾著《筆妙》論勢:“書之微妙與道合,然篆籀之前不可得而聞矣。”敘:記述。
⑷篆籀:篆書及籀文。籀文,周代文字,即大篆。鵠頭:大雁的頭。相傳古代的一種書體。
⑸詳雅起發:詳雅,安詳溫雅。詳,通祥。起發,出發。開始提筆寫字。綿密疏闊相間:謂稠密開闊相間隔。指字的結體及章法安排,有疏有密,疏密相間,乃為佳作。
⑹上尖如枯稈:上頭尖銳像枯瘦的秸稈。下細若針芒:下邊細如針尖。
⑺爽爽若神:爽爽,俊朗出眾的樣子。意為俊朗清新若神明氣爽。瑕玷:玉上的斑點或裂痕,比喻小毛病。
⑻虛紙:柔弱的紙。強筆:毫毛強硬的筆。
⑼蹉跌:失勢,相差。不入:不合。
⑽直筆:即縱筆,指用筆急率。
⑾著墨不過三分:著墨不得超過三分。此意為著墨處不過筆十分之三,當保持筆毫的強力。
⑿松節:松樹結疤。因其中含有油脂,可使墨色更有光澤。
譯文:
書法,貴在平正安穩。首先要會用筆,有偃有仰,有攲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大凡寫一字,或類似篆籀,或類似鵠頭;或有如散隸,或近似八分;或者如蟲食木葉,或者如水中蝌蚪;或者如壯士佩劍一樣雄健有力,或者如婦女一樣婉媚纖麗。書寫要先構築筋力,然後才可裝束,必須注意安詳溫雅,疏容相間。作點畫須懸手,作橫畫收筆時要先下按,然後拖筆出鋒。每寫一字,要用多用筆意:有的橫畫似八分,下筆又如篆籀;有的豎畫如深林喬木,屈折之畫又如鋼鉤有力;有的落筆尖如枯稈,豎畫收筆細如針芒;有的轉側之勢如飛鳥墜空而下,有的棱側之形如流水轉彎激來。一字中,縱橫筆畫要相關聯;一行中,上下之間要連氣通聲,最要緊的是注意存筋骨藏鋒毫,隱滅筆鋒毫端的痕跡。用尖筆須落鋒渾然天成,不使毫露顯得漂浮怯弱,用新筆要俊朗出眾如有神明,不必過分計較一點一畫的瑕疵。每寫一個字都要吸收各種書體的筆法,寫整幅字,就要每個字都各有筆意,切忌相互雷同。紙質柔軟的,用硬毫,紙質硬的,則用軟毫。強弱不當就會導致筆法蹉跌,失勢不合。
凡作書貴在沉穩莊靜,立意在動筆之前,寫字在動筆之後,未寫之前,構思就已成熟了。但下筆仍然不要著急,這是為什麼呢?筆是將軍,所以須要謹慎穩重。心要急不宜遲緩,為什麼呢?心是箭鋒,箭發出去不要遲緩,遲緩則中物不深。字有緩急,那么,在一字中,緩急又體現在那裡呢?如“烏”字,下筆一點,就要點得急,接下去的橫直筆就要緩慢,最後一鉤出鋒也要迅疾有力,這種急與緩的安排,也正是為了體現“烏”字的體勢形態。每逢作書要多遲少急,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這才是書法。如果縱筆急忙牽引束裹,乍看好像是書法作品,久一回味就感覺毫無筆力了。用筆著墨方面,不要超過十分之三,免得浸墨太深使毫弱無力。墨要和松節一道研磨,越是耐磨的墨當然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