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潘荊山》是清代文人袁枚寫的一篇散文。主要講述了潘荊山力挽危局,助滿保在短期內剿滅起義軍的經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書潘荊山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袁枚
- 作品出處:《小倉山房詩文集》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潘荊山諱兆,吾浙孝廉也。靜深有謀,浙閩總督滿保辟入幕府[1]。
康熙五十四年[2],台灣反,以立朱一貴為名。朱,農家子,幼養鴨為業,每叱鴨,鴨皆成伍,路不亂行。鄉人異之。遊民之無賴者倡為亂,擁一貴據南路[3],殺守備及官兵二百[4],總兵歐陽凱、副將許雲討賊戰死[5],台灣陷。
事聞,省城大震[6]。時漏下二鼓,滿公不知所為,登荊山床為訣,哭聲烏烏。荊山披衣起,笑曰:“公止哭,賊即平矣。台灣賊皆烏合,何能為?第兵機貴速,須盡此夜了之。”公曰:“如何?”曰:“公持印,荊山持筆,兩侍兒供紙墨,群奴張燈聽遣,足矣。”如其言,書一牒下中軍曰:“發兩標兵各千[3],五鼓集轅,旌旗、器械、戰船缺者斬。”一牒下司、道曰:“運糧若干,集廈門聽取[9],誤者軍法從事。”一牒下府、縣曰:“明早部院出兵,送者斬。各吏民安堵毋動[10]。”荊山每書牒,筆颯颯如風雨。畢一紙,請公加印,印畢即發。未三鼓而部署定。荊山復解衣臥,咍台大鼾[11]。黎明拔營,行兩日至廈門。
時承平日久,兵不善櫓槳,公憂之。荊山下令傳呼曰:“凡海賈船能捐貨載兵者,與五品官。”有一賈奮前,即褫守備蟒服與之[12]。繼來者分給牌札、豹豸繡補[13]。眾賈大喜,爭自棹船,船銜尾布列,兵依隊而上,不敢嘩,甲光耀日。五日抵鹿耳門[14],賊大怖,以為神兵從天而下,駭散無斗者,互相攻殺。守紅毛城僅十六人[15],誅之。進剿竹箐城,禽朱一貴,檻車送京師[16]。兵不血刃,糧不支給,凡七日而台灣平。
滿公欲奏荊山功。荊山辭曰:“某性孏[17],非能吏事者也。賊平,仗國家威靈,不可貪天功。襲人爵[18],請事公終其身。”
滿公卒,潘復佐浙督李公衛,以名聞。
作品注釋
[1]浙閩總督:轄今浙江、福建二省,康熙時駐福州(今福州市)。滿保:字九如,一字鳧山,覺羅氏,正黃旗人。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進士。歷官侍講、祭酒,以禮部侍郎外任福建巡撫、浙閩總督。以平台錄功加兵部尚書。
[2]康熙五十四年:公元l715年。
[3]朱一貴:明末福建長泰縣人。明亡後居台灣,以養鴨為業。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夏初,聯絡黃殿、李勇、吳外等人率眾起義抗清,各地紛紛回響,占領整個台灣,稱中興王,建元永和。是年6月,清廷派兵自閩、浙渡海鎮壓,起義軍失敗,朱一貴被俘,押解至北京被殺。
[4]守備:一城之守將,位在都司下。
[5]歐陽凱:福建漳浦人,官台灣總兵。以死事贈太子太保。副將:與總兵同為提督屬下,總兵管鎮,副將管協。許云:不詳。
[6]省城:指今福州市,為布政、巡撫等省機關駐地。當時台灣隸屬於福建。
[7]中軍:古代行軍以中軍為發號施令的地方,主將親自帶領。清代督、撫、提、鎮等帶兵官部下首領也稱中軍。
[8]標:清兵制,以三營為一標,以標統領之。
[9]廈門:島名,一名嘉禾嶼、鷺嶼,清設廳,即今福建廈門市。
[10]安堵:安居,安定。《史記·田單傳》:“願無虜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
[11]咍[hāi]台:睡覺時呼息的聲音。《世說新語·雅量》:許(璪)上床便咍台大鼾。”陸游《游山》:“酒市擁途觀嵬峨,僧廬借榻寄咍台。”
[12]蟒服:清代官員的服裝,顏色為藍色或石青,以金線繡蟒,蟒數自八至五,依官品數依次遞降。褫(chǐ),剝。
[13]牌札:記功的牌子。豹豸繡補,清官員於服裝前後心綴有圖之繡像徽識,稱補子。各品所繡不同,文官繡鳥,武官繡獸。豹為三品武官繡補,此處記錄當有誤。
[14]鹿耳門:在今台灣鹿港,形如鹿耳,舊時為交通要道,清築有炮台。
[15]紅毛城:即紅毛樓,在今台南城內鎮北坊,荷蘭人建。
[16]檻車:囚禁犯人的有柵欄的車。
[17]孏:同“懶”。
作品簡析
康熙中葉,台灣知府王珍稅斂苛虐,濫捕結會及伐山者二百餘人,處以極刑。台灣百姓極為憤慨,鳳山縣民黃殿等揭竿而起,奉朱一貴起兵,稱朱一貴為明宗室後裔,以號召百姓。起義軍發展很快,僅用了七天就占領了全島,東南沿海大震。這篇文章記的是潘荊山力挽危局,助滿保在短期內剿滅起義軍的經過。
文章先介紹事件緣起,再寫朱一貴義軍的氣勢與情況的危急,總督滿保束手無策。經過這番渲染,然後讓潘荊山登場,寫他臨危不亂,胸有成竹,從容調度,與滿保成為鮮明對比。下一節又通過募商船一事寫他的機智多謀。最後以省筆寫讀者意料之中的勝利。敘事井井有條,直捷明淨。朱一貴起兵與失敗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所以袁枚通篇文章把握著一個‘快”字,尤其是寫潘荊山凋兵事,文筆更顯得淋漓飛舞。民國年刊《清文評註讀本》評云:“臨變而措置裕如,荊山自是幹才。文寫得有聲有色,不拘拘於法而法自合。世有譏先生文近小說家言者,蜉蝣撼樹,多見其不自量也。”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8),清代文學家。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1739年(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清、沐陽、江寧等地知縣。1749年(乾隆十四年)喪父,辭官不復仕。築隨園於江寧小倉山,優遊林泉近五十年。世稱隨園先生,自號倉山居士、隨園老人。卒年八十二歲。作品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及筆記小說《子不語》等三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