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詞語釋義)

揭竿而起(詞語釋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揭竿而起是一個成語,讀音是jiē gān ér qǐ,意思是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出自漢·賈誼《過秦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揭竿而起
  • 外文名:catch a fire
  • 拼音:jiē gān ér qǐ
  • 近義詞:斬木揭竿,逼上梁山
  • 反義詞:逆來順受,忍辱偷生
  • 解釋:指人民起義
  •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
解釋,用法,出處,

解釋

揭:高舉;竿:竹竿,代旗幟。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亦指人民起義。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
【例句】
【燈謎】 跳高;等到魚兒上鉤時

出處

一 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二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示例
一 清·範文《沈華陽傳》:“張獻忠屢出沒於楚、蜀之交,所在殘破,揭竿而起者,不可制。”
二 《清史稿·戴鴻慈傳》:“俄滅波蘭而用嚴法以禁其語言,今揭竿而起要求權力者,即波蘭人也。”
魯迅而已集·談激烈》:“憤激便有揭竿而起的可能,而'可嘆也夫'則瘟頭瘟腦,即使全國一同嘆氣,其結果也不過是嘆氣。”
成語典故
秦朝統治時期,全國人口不過二千萬,但是被徵發築長城、守衛開發南方、修築奢華的阿房宮、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勞役,合起來共用了二三百萬人之多,耗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財力。賦稅.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們的負擔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公元前二零九年陽城(河南省登封縣東南)的地方官派了兩名軍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漁陽(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去防守。他們每天都急著趕路,怕誤了日期。因為秦朝的法令很嚴酷,誤了期限,就要被殺頭。
這些人走到大澤鄉(安徽省宿縣東南)時,趕上連日大雨,路被淹沒,無法通行。他們只好停下等待,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了。
民工中有一個叫陳勝的,他和他的朋友吳廣偷偷商量:“這裡離漁陽有幾千里遠,怎么走也趕不上期限了,難道我們白白去送死嗎?”吳廣說:“咱們逃跑吧。”陳勝說:“不行,逃走被抓回來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來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強,百姓們吃秦朝的苦也吃夠了。聽說秦二世是小兒子,該當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蘇。還有楚國的大將項燕是條好漢,咱們打著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國的人一定會來幫助我們的。”
於是陳勝把大家召集起來說:“男子漢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個名堂。王侯將相,難道是命中注定的嗎?”
大家贊成,一致推選陳勝、吳廣為首領,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澤鄉占領了,他們打起了“楚國”的旗號。臨近的農民聽到訊息紛紛回響,沒有武器,他們就砍木棒做刀槍,削了竹子做旗竿,隊伍很快壯大起來,歷史上把這叫做“揭竿而起”。
這支起義軍打下了陳縣(河南省淮陽),陳勝被擁戴為“王”,國號叫“張楚”。
在這支起義軍的帶動下,各地百姓紛紛殺了官吏,回響起義,風暴席捲了大半箇中國。
但是因為起義軍的戰線太長,號令不統一,在秦軍的猛烈反擊又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僅維持了三個月,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進行反秦鬥爭。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於此同時,劉邦率兵直逼鹹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