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普及教育

書法普及教育

書法教育,最早由孔子提出六藝之學,兩漢時代成為當時的讀書人之必修課程。隋以後凡1600餘年是科舉的時代,書法學習影響著每一個讀書人的命運,直到1905年清政府廢止科舉。二十世紀後100餘年間,毛筆字書法教育日漸式微,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小校的書法課程已被簡單的“鉛筆或鋼筆書寫”課程替代,各類學校在校學生在“微機書寫”的影響下,不懂漢字書法,甚至不懂漢字書寫的基本規則已成為一種常態。2012年,雖然已有南京藝術學院等院校開始設定書法藝術專業,招收本科、碩士,甚至博士生。但就中國文化傳承這一大局而言,“束之高閣”的書法藝術專業教育更是勢單力薄,難以滿足龐大的社會文化群落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或者在職業上的基本需要。書法的普及教育,已成為教育界,尤其是高等師範教育和中國小教師培訓教育的必須面對的一大嚴重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書法普及教育
  • 早由:孔子提出
  • 目錄:書法教育的分類
  • 屬於: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目錄,書法教育的分類,創新需求,困惑與思考,內涵與外延,創新模式實驗,社會需求的存因,

目錄

書法教育的分類
社會需求存因
困惑與思考
內涵與外延
創新需求
創新模式實驗

書法教育的分類

書法教育始於何時?
根據孔子倡“六藝”之學推論,應在孔夫子以前便有了書法教育的濫觴。
不過最早的書法教育,同其他原始文化藝術形式的傳承一樣,還僅僅體現為一種口口相傳的“家學”或“師學”承繼,沒有普世的教育含義的。
孔子興私學,將“書藝”列入“六藝”,成為學人的必修,其後的2500年,書法均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始終不渝,伴隨千百代學子的“十年寒窗”,也成為億萬學人最為普遍的,終身不渝的文化藝術技能和精神享受。
古時的兒童啟蒙教程《三字經》中提到:“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可見,即使在明清“尊孔讀經”大行其道,非禮勿視,非禮勿聞成為社會痼疾的黑暗時代,書法教育仍是“六藝”教育中碩果僅存的“經典”之學。在數千年沉悶的“經學”教育中為讀書人帶來了些許的快意,幾乎成為了他們表達文化和精神個性的一種寄託。
書法教育,在東漢靈帝時期進入了一個分類教育時代。朱天曙提出:“漢代十分重視書法教育,東漢靈帝設立鴻都門學與以經學為本的太學對壘,是書法教育由與識字教育結合的書寫教育,上升為獨立的藝術教育,培養了一批書法人才。”根據朱先生的上述論斷,可以看出,當時的書法教育已經出現了兩種類型,一種是專業化的書法藝術教育“政府根據《尉律》來課試選拔書法好的學童,以通經藝取士”;另一種則是同“識字教育相結合的書寫教育”。可見前者應是現代教育分類學上的藝術專業類型的教育,而後者則是一種通識類型的,具有“普及教育性質”的課程教育。

創新需求

古法教育,是針對當時的學人的學習條件為成因的,最大的問題在於時間耗量太大。如果幅度削減學習的時間,必然導致學習的失敗。長期以來非專業性的學校書法選修輔修課程甚至必修課程,如師範高校的書法基礎課程的經驗教訓,證實了這一問題的存在。據筆者的統計,在教學要求上,學業考評標準上幾乎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標準。實際情況是:教學的成功率長期以來基本處於千分之幾的位置,按照學生們的說法是“學與不學,基本沒有差別,區別在於每周要亂畫幾十個或上百各毛筆字去交差”。
傳統的毛筆字教學法,歷經數以千年的沉積,無論在教學資料、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認知體系上都約定俗成,構成了龐大的教學資源體系。但這種教育的方式方法時有很強的教育客群針對性的。在科舉時代的舊教育體制下,“識字著文”“讀書明經”,時間上有足夠的空間去慢慢消磨。
由此可見,古法教學根本不適用於各級各類學校設定的書法基礎課程,在課程負擔已經很重的學校教育計畫中,不可能耗費過多的課程資源來解決毛筆字的書法教育問題,此途徑只能是在教學法上進行創新突破,採取嶄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組織形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大幅度提升學習績效,形成一種可以在三十至五十個課時內完成教學計畫的教學模式,才能根本性地解決這一問題。
根據筆者在高校教學和科研中的學術求證:要使書法教育在師範院校重放光芒,必須滿足時代的三個基本要求:
一是具有極強的推廣性和普及性,能夠迅速地、卓有成效地解決好學習者在觀察能力、分析比較能力、變現能力上培養問題。
二是學習時間短,課堂和課後的學習壓力不大,教學上必須具有啟動和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的特點;
三是成功率高,學習者的絕大多數能夠達到教育部《中國書法等級考試》三級或四級標準,並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書法藝術上的興趣愛好和追求。
以師範院校的學生書法課程教育為例:
毛筆楷書課程在32課時——48課時的時段安排,學習期不超過半年,結業通過率應高於90%;同時,學習後至少有40%以上的學生能夠保持學習書法興趣。
硬筆書法的楷書行書階段教學時間不超過24學時——30課時,學習時段不超過三個月,結業通過率為100%。學習後有60%以上的學員硬筆的常規書寫有較大改觀。

困惑與思考

書法普及教育的衰落,原因有多種。
一是電腦時代的來臨,引導了一種新的書寫革命,就連硬筆書寫也正在被先進的微機書寫所替代,連中國小校教師的板書也在課件化所替代,更不要說是毛筆字書寫了,它幾乎已成為了一種活化。
二是中國學校課程種類增多,學生完成作業需要書寫速度較快的硬筆;
三是毛筆書寫的斷代時間太長,數十年的沉寂,使校友的學校教師中愛書法,懂書法的教師議程鳳毛。
四是整個社會的文化從業者普遍出現了提筆忘字的文化魔怔,書寫不被社會重視;
五是書法教育仍在延續千年不變的古典教學法,教學上的實效性太低,是教師和學生大都沒有教與學的信心。
六是學校教育的功利化慣性,高校的書法教育純屬吃力不討好的骨頭課程,被腐蝕和被禁錮起來自然成了硬道理。
不是不愛你,而是愛你太不容易——從三十年前的中等師範教育的“毛筆書法自修自練”到高等師範教育的課程教學系列上的“虛列淡化”,主要原因還在於大家都想學,而很少有人能學會,半途而廢幾乎成了幾代人,尤其是師範院校學生的一種延續數十年的夢魘。而中國小教師的毛筆書法能力上的空白,最終只能使中國小校的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硬筆書寫教學”,使之成為了一種“識字教育”的補充。
而要改善這種“沉悶”的狀況,此途徑是在搞好書法專業化藝術教育的同時,用更大力氣啟動“書法普及教育”這個巨大社會動力層,尤其是做好師範院校在校學生的書法能力培養和在職中國小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歷史和政治課程教師的書法教學能力培訓,否則,任何《通知》也不可能激活這一荒蕪多年,已被嚴重沙化了巨大空間。

內涵與外延

書法普及教育,是不同於書法藝術專業教育的一種教育格局。 首先是教育對象的不同,它的著眼點不是書法藝術人才的培養,而是根據不同群落客群不同的書法學習意願形成多層次的,多樣化標準的一種教育格局。比如兒童青少年在學習上的需求,大學生在職業技能訓練上的需求,中年人修身怡情上的精神需求,老年人在養生健身上的鍛鍊需求等等。
二是教育的時效性、成效性不同,專業教育需要多年的研習,而書法普及教育往往只是一門課程或經一段時間的研修而完成。也就是說普及教育更在乎的儘快地如我門來,讓學習者儘快見到成效,學以致用。
三是書法的普及教育必須具有更強的藝術誘導性,否則只能延續長期以來我們學校教育開設書法課程的失敗記錄——半途而廢者眾,學等同於不學。
四是書法的普及教育在外延上應有更多的藝術的審美的薰陶,旁及書學,書法美學,書法史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達到將書法的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鍛造,培養愛書法,學書法的濃厚興趣,才有可能延續學習者的學習後續動力,最終實現“教而不教”的教學目標。

創新模式實驗

四川師大文理學院的書法基礎創新課程實驗,採用“三段錦楷書微格訓練教學法”改造書法基礎訓練學科,取得良好成績。
一、實施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一進校門就受到書法藝術的薰陶;
二、投資修建專業化的書法教室,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改造學科評價體系,使書法教育的學業評價有章可循。
四、組織學校學生書法社團,舉辦多種形式的學生書法藝術活動。
因為該院在書法教育上的良好成效,2012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四川省教育招生考試院授予學院“四川省中心考點”稱號。2013年五月,省高教學會在文理學院舉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會議”和“四川省高校書法教育研究會”的成立大會,推廣學院在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書法教育課程上的經驗。

社會需求的存因

自隋代開始的科舉考試,在初唐時代得以確定。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制定了許多適應書法發展的條文規則,例如將書法作為基本教學內容納入“國子監”,設有書學博士執教,在科舉考試中獨設一科,實行“以書取仕”“銓選官員也不例外”等,基本上等於書法一票否決。由此時期起,中國文化人,中國的國民教育,甚至精英教育,無不與書法教育相伴,成為了教育上的一種必修。尤其是楷書書法,更是如此,學生沒有良好的楷書能力,幾乎等於啟蒙教育的失敗。“矧歐、虞、顏、柳,前後相望,故唐人下筆,應規入矩”,形成了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的書寫上的成法。
正因為如此,書法正是通過“教育”作為載體,是它成為了與萬千學人學習上的必修,歷經千年的浸潤,最終成為了與民族文化,與中國讀書人精神上血脈相連的精神符號。
書法教育在唐代,更加突出的不是它的“專業化”格局,而是具有普世意義的一種普及型教育。者應該是中國書法的普及性教育肇始。
由此,書法教育進入了一個普及性極高的時代,而且保持有一千五百年之久。
這樣漫長的歲月曆練,使書法成為了中國文化上最具有社會性和普眾意義的藝術門類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正如林語堂先生言:“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藝術。”“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
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則認為:“中國書法是一種藝術,能表現人格,創造意境。。。。。。中國樂教衰落,建築單調,書法成了表現各時代精神的中心藝術。”
可見,中國書法在中國沒學上具有一種“為我獨尊”的地位,而這種地位正是他不同於其他藝術形態的特殊性決定的,即中國書法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而且因其具有超強的社會性,而成為了中國文化人,甚至所有有文化的普通民眾的一種精神上的依託和現實需求。
正因為如此,我們絕不能將書法教育簡單理解為一種專業化的“藝術教育”科目,如此,我們不可能通過區區幾所院校聊聊幾個專業的設定來書法藝術的承繼和發展的。
2010年以來,國家教育部相繼發出通知,要求中國小校恢復“書法課程教學”,2012年正式將書法課程列入新的國小《課程標準》,可見,書法的普及教育時代已經來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