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河上亭壁·岸闊檣稀波渺茫

《書河上亭壁》共有四首,作者寫有序,從中可以了解詩人作詩的經過:“子頃從穰下移蒞河陽,洎出中書,復領分陝。惟茲二鎮,俯接洛都,皆山河襟帶之地也。每憑高極望,思以詩句狀其物景,久而方成四絕句,書於河上亭壁。”“穰下移蒞河陽”,是指詩人由參知政事之職,於996年(至道二年)罷知鄧州(即“穰”,治所在今河南鄧縣)。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作品賞析

《書河上亭壁》共有四首,作者寫有序,從中可以了解詩人作詩的經過:“子頃從穰下移蒞河陽,洎出中書,復領分陝。惟茲二鎮,俯接洛都,皆山河襟帶之地也。每憑高極望,思以詩句狀其物景,久而方成四絕句,書於河上亭壁。”“穰下移蒞河陽”,是指詩人由參知政事之職,於996年(至道二年)罷知鄧州(即“穰”,治所在今河南鄧縣)。鹹平(998—1003)初期徙河陽(治所在今河南孟縣西南)。“分陝”是用典。相傳周公召公分陝而治:陝西東部由周公管轄,陝西西部由召公管轄。詩人於1005年(景德二年)任中書侍郎,翌年罷為刑部尚書,知陝州(治所在今河南陝縣),正是周公、召公“分陝”之地。故稱“洎出中書,復領分陝”。由此可見,這組七絕所詠,是河陽、陝州二地的景物,寫作時間在1004年(景德元年)至1006年(景德三年)期間,或者稍後,其時詩人的身份是謫官。四首詩分詠四季景物,《書河上亭壁·岸闊檣稀波渺茫》就是其中之一,寫的是秋景。
一個秋日的傍晚,詩人獨自倚著危檻(高樓長廊上的欄桿),憑高俯瞰。第一眼看到的是水。河岸靠近高樓的一邊,所以望下去,河岸顯得很寬闊。檣,桅桿,這裡指船。水中,船隻稀少,因此越發襯得那煙波滔滔,浩渺無際。
水,後浪推前浪,滾滾東流。凝望著它,詩人心潮翻滾,綿綿思緒也像視野中的水一樣悠長。他暗暗詢問自己:這是為什麼?其實,他很清楚:當初,詩人在參知政事任上,曾破格提拔了幾個賢才,遭到群小圍攻,被排擠出朝廷。不過,詩人善於克制自己,他知道,要消除不快,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忘掉它。於是,他抬起眼睛,看到了樹林,看到了秋山。
秋風蕭蕭,草木搖落,遠處有一片稀疏的樹林。目光越過這片樹林,詩人發現一個奇妙的景致:“一半秋山帶夕陽。”“一半”,紅日西沉時,夕陽所照,只及山的一半,故稱。秋色正濃,山也染上“秋色”了。這一半秋山,此刻在夕照之中,一片燦亮。遠遠望去,不像是殘陽照著秋山,倒像是那秋山披帶著夕陽餘暉。“帶”字極妙,不僅變秋山的被動為主動,且將常景寫成了異景,饒有韻味。
全詩由觸景生情,到以景撇情,隱隱地傳達出了詩人情感上的掙扎過程。一個遭到貶謫的詩人,其思緒,其“愁情”,常常縈繞在他的心頭。在詩人面對景物、景與情會時,在詩人孑然獨處、百無聊賴時,這種愁情便會翻湧上來。然而,詩人是一位剛毅的政治家,他不允許這思緒、這愁情肆意泛濫,因此,他往往一洗悲酸之態,將自己的注意力引到風景的觀賞上,把讀者也帶進他描繪的景色之中,此詩便是如此。他的《虛堂》、《夏日》等詩也是如此。

作者簡介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980(太平興國五年)進士。994年(淳化五年)除參知政事。1004年(景德元年)遼國侵入,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力排眾議,促真宗親征,迸駐澶州督戰,與遼國訂澶淵之盟。後為王欽若等所讒,罷相。1019年(天禧三年)復相,封萊國公,又受丁謂排擠,降官,後貶逐雷州,死於南方。仁宗時追贈中書令,謚忠愍。能詩,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公詩集》三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