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孟德傳後

《書孟德傳後》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作者根據蘇轍的散文《孟德傳》而寫。文章開始首先提出疑問,認為孟德不怕虎的故事,在道理上似乎可信,但是在實際上又未可信。接著蘇軾列舉了三個不怕虎的故事,進一步證明《孟德傳》的可信。全文有詳有略、夾敘夾議,語言通俗流暢,毫無雕琢之處,再次表現了蘇軾崇尚自然反對雕琢的文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書孟德傳後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蘇軾
  • 作品出處:《東坡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書孟德傳後1
子由書孟德事見寄2,余既聞而異之,以為虎畏不懼己者3,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見虎而不懼者,則斯言之有無4,終無所試之。然曩余聞忠、萬、雲安多虎5。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6,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7,至以首牴觸,庶幾其一懼8,而兒痴9,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10,而不懼之人,威無所從施歟?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11。非俟其醒,俟其懼也。有人夜自外歸,見有物蹲其門,以為豬狗類也,以杖擊之,即逸去12,至山下月明處,則虎也。是人非有以勝虎,而氣已蓋之矣。使人之不懼,皆如嬰兒、醉人與其未及知之時,則虎畏之,無足怪者。故書其末,以信子由之說1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孟德傳:《孟德傳》是蘇轍的一篇散文,寫的是宋仁宗嘉祐年間,秦州戍卒孟德,不堪戍卒生活,逃入深山,過著“白毛女”一般的生活。孟德在深山中,逾兩年竟不死,多次遇到猛獸,但由於他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對猛獸不懼,竟未遭傷害。全文以生動、曲折、形象的筆法,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神勇不怕虎的英雄,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不畏虎,虎自畏人。
  2. 子由:蘇轍,字子由,蘇軾的胞弟。
  3. 以為虎畏不懼已者:認為老虎害怕不懼怕它的人。
  4. 斯言:此言。指“虎畏不懼已者”這一說法。
  5. 曩(nǎng):以往,從前。忠、萬、雲安均四川省縣名雲安,今為雲陽縣。
  6. 浣(huàn)衣:洗衣服。浣:洗濯。
  7. 熟視:仔細的看。 熟:仔細。
  8. 庶幾:有那么一點兒。此處意為:“有點兒希望”。
  9. 痴:不懂事。
  10. 被:施加。
  11. 俟(sì):等待
  12. 逸去:逃去。
  13. 信(shēn):通“伸”。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

白話譯文

子由寫的《孟德傳》寄來了,我已經聽說了這件事並且對此感到訝異,認為老虎畏懼不害怕自己的人,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還沒有見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這樣說這事有或沒有,始終沒有辦法試驗這件事。但我從前聽說忠、萬、雲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把兩個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從山上奔來,婦人很慌張地沉進水裡躲避它,二個小孩子在沙上戲耍,神態依然如故。老虎細看了很久,去用頭觸碰他們,希望其中一個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驚怪,老虎也終於離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嚇,而對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嚇不就沒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嗎?有人說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必定要蹲坐著看守他,等待他醒來,是為了等他害怕。有人夜晚出門從外面回來,看到有東西蹲在他的門口,以為是豬狗之類的動物,用手杖擊打它,它馬上逃逸離去,到山下月光明亮的地方,乃是老虎。這些人不是有勝過老虎的地方,而是氣勢蓋過它罷了。假使人不害怕,都像嬰兒、醉人和來不及知道他的時候,那么老虎就怕他,沒有什麼值得怪異的。所以在結尾書寫,用來讓人們相信採納子由的說法。

創作背景

此文是蘇軾根據蘇轍的散文《孟德傳》而寫的。《孟德傳》中塑造了一個神勇不怕虎的英雄,這引起了蘇軾極大興趣,於是對老虎吃人的心理作了一番探討。蘇軾這篇《書孟德傳後》就是寫在《孟德傳》後的題跋一類的文章。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開始首先提出疑問,認為孟德不怕虎的故事,在道理上似乎可信:“以為虎畏不懼己者,其理似可信。”但是在實際上又未可信,因為“世未有見虎而不懼者。”這個疑問的提出是合乎一般道理的,因為一般人遇見老虎確實是沒有不害怕的。
接著蘇軾列舉了三個不怕虎的故事,進一步證明《孟德傳》的可信。他首先寫出了“初生之犢不怕虎”的故事。這個故事描述得生動細緻驚險,特別是婦人懼虎而沉入水中,二小兒在沙上戲耍,虎至並不害怕。“虎熟視久之,至以首牴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這裡描寫老虎想方設法欲使小兒出現害怕情況,但由於兒痴並不知怕,老虎黔驢技窮終於無奈地離去。由此蘇軾得出一個結論:“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從而進一步證明了蘇轍的觀點:人不畏虎,虎自畏人。
接著蘇軾又舉了個世人常說的“虎不食醉人”的故事。由於人醉而無懼怕之心,所以虎威也就無法施展。最後又舉出一個笑林故事:“有人夜自外歸,見有物蹲其門,以為豬狗類也,以杖擊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處,則虎也。”這裡寫的夜歸人因為不知是虎,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害怕的地方。“是人非有以勝虎,其氣已蓋之矣。”夜歸人並非有什麼絕招或能力有把握戰勝老虎,只是由於不知而不怕,盛氣已壓倒了老虎罷了。
文中舉出的三個故事,採取有詳有略夾敘夾議的手法。沙上嬰兒不怕虎詳寫,夜歸人擊虎次之,醉人不怕虎則是略寫。在敘述故事的同時,作者邊加議論。全文語言通俗流暢,毫無雕琢之處,再次表現了蘇軾崇尚自然反對雕琢的文風。
其實,蘇軾寫人不怕虎的故事,是有其政治背景的,那就是不畏權貴。雖然他也曾屢遭貶斥,但不怕“虎”的精神,蘇軾卻是永存的。東坡性格倔強,總是不荀俗時務。毛晉《東坡筆記》里記述這樣一段事:“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們曰:汝輩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機械(聰明和才智)’。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軾愛妾)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合入時宜’。坡捧腹大笑!”這裡的“不合入時宜”,就是對權貴的蔑視,也就是不怕虎的思想。雖然東坡因屢次提出不同政見而遭貶謫,但他這種不怕“虎”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鐘惺:妙理妙論!不必真如此,說來自妙。(《三蘇文范》卷十五引)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