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吹歌

曲陽吹歌起源於明朝,分布於靈山鎮的靈山村、南鎮村、郭家莊村、王家莊村、龐家窪村、野北村、輝嶺村、南家莊村;黨城鄉的黨城村、城南村;齊村鄉的南雅握村、北雅握村;郎家莊鄉;范家莊鄉。

簡介,成就,

簡介

在古代,民間祭祀拜佛敬神等活動頻繁。到了明代,這些活動更是形式多樣,規模龐大。為壯其聲勢,隊伍行進時,有樂手奏樂為其伴奏。隨著時代的發展,伴奏器樂日臻完善,簡單的敲擊節奏換成了有特定意義的樂曲,這就是吹歌。到清代,吹歌藝術發展迅速,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民間文藝節目。抗日戰爭時期,全國聞名的“東風劇社”曾來這裡對吹歌藝人進行輔導,並對吹歌加以整理,使吹歌有了新的發展。建國後,尤其是近幾年來,曲陽吹歌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嶄新局面,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演奏網。
曲陽吹歌使用的樂器有嗩吶、笙、管子、小方鑼、鼓、釵等。演奏時樂器可作多種增減組合,聲音高亢宏亮,旋律多變化。其音質純樸,韻律優美,熱烈奔放,鄉土味兒濃。代表曲目有《柴擴街》、《慢小二凡》、《快小二凡》、《大放驢》、《小放驢》等。

成就

2000年以來,以楊中月、楊獻廠為代表的骨幹隊伍長年開辦吹歌培訓班,在全縣培訓學員1000多人,為全縣各大專院校輸送學生30多人。
2007年,在“魅力之星”全國青少年藝術人才推選活動中,曲陽縣靈山鎮朱家峪吹歌隊獲金獎。
2007年11月,曲陽吹歌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2010年1月,楊獻廠被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